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3-11-03 04:29王欣悦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文章从强化传统文化传播、注重古诗词语感特征、增强教学过程科学性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感知力四个方面出发,探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4-65-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强调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增强了课程的育人导向。古诗词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关键作用。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相应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

一、强化传统文化传播,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意识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其鲜明的特征。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精神品质,也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关注文本的民族性、经典性和精神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意识。

(一)着重典故的讲解

古诗词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用典是常见的写作手法,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典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着重进行讲解的写作手法,其作用在于运用古籍中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使立论有根据。因此,通过解析典故可以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感情和写作意图,从而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时,可以向学生适当地普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汉武帝时期,冯唐任郎中署长,据《史记》中《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云中郡守魏尚是抵御匈奴的将军,因上报敌人数量比实际的人数多十人,导致被削职。冯唐向汉武帝提意见,认为这样处罚过于严重,汉武帝接受了冯唐的意见,派他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处罚,恢复其云中郡守的职务。因此,作者运用冯唐的典故自比西汉名将魏尚,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报效朝廷。这样重点讲解不仅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入的体悟,而且典故所表达的爱国之心、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忠于职守的责任也会熏陶感染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古诗词活动

知行合一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在传承和弘扬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学会欣赏品味,体会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文化自信。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积极开展“诵读中华典籍,建立文化自信”的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吟唱、表演、绘画、诵读等形式,将古诗词中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既可以做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诗词的内涵,逐渐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叙事性的古诗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木兰诗》《卖炭翁》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刻画的古诗词,积极组织学生将古诗词改编成情景剧,在舞台上演绎诗词中的故事情节。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表演才华,用心塑造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感受到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注重古诗词语感特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独特性,其凝练多变,语体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关注古诗词的语感特征和语言特点,掌握各种文体知识和修辞手法。

(一)利用教材等资料,了解古诗词形式规范

诗人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按照形式、字数等方面的规范组织语言,把丰富的内心情感高度凝练地概括为一首诗。因此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会因为表达的需要,出现改变词性的情况,甚至是互文、省略、倒裝等现象。可以看出,诗歌的语言更加灵活多变,在学习时要想梳理诗意,需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和句式变化,以及体裁和题材。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四言古诗、乐府诗、律诗、绝句、散曲等多种文体的诗歌。体裁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借助教材中的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注释、课后习题等板块,系统了解古诗词的文体特征和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参考资料和网页信息,与同学交流讨论,加深对古诗词语言的认识,把握古诗词的形式特征,为鉴赏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二)反复吟诵,体会古诗词的节奏韵律

吟诵是中华传统的诗词的唱读方法,它介于读与唱之间,是中国历代文人学子普遍采用的一种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中国古诗词有很强的音乐性与节奏感,适宜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吟诵。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的训练和指导,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意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经验的积累,并将其运用到写作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古诗词中蕴含的音乐美是通过声情、音调和节奏这三个要素表现出来的。声情是指文章的声调及其中所表达的情感;音调在古诗中的表现形式是双声叠韵、叠音词、平仄、象声等;节奏是在吟诵古诗时,前后连贯的音调或语法上有规律的音节停顿。

教师在引导学生吟诵古诗词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古诗词的风格特点适当地引入配乐音频或者名家朗读音频,加深学生对语言魅力的认识,从古诗词中感受到强烈的节奏感、抑扬顿挫的音调及优雅动人的声情,引发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蒹葭》时,诗中大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上下句基本相同,收到循环往复的表达效果,以及采用叠音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在吟诵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轻柔舒缓的古筝曲,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所渲染的悲凉氛围,共同进入古诗的吟诵气氛中。在吟诵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加强教学过程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在一般或通识层面,思维主要指抽象概括与逻辑分析的一种认知过程、方法或能力,它是学生接受知识、发现知识或建构知识的基本前提。[2]思维能力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石,要想提高思维能力,就要精心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把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保证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梯。

(一)运用对比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

古诗词中蕴藏的情感非常丰富,抒情逻辑也是巧妙自然,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其存在的固有思维认知,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辩证思维的提升。初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塑造的关键时期,其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特点。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从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具有可比性的古诗词。例如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杜牧的《赤壁》进行对比教学。在学生了解文本的相关写作背景之后,教师要抓住其中隐藏的不同关键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片写景,下片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将周瑜塑造成战功赫赫的千古英雄;杜牧在《赤壁》中写到自己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在这场战争中是侥幸胜利,把胜利的原因归功于“风”这一自然因素。这两首古诗词存在着鲜明的对立观点,把周瑜的形象一分为二,这种看似不符合常理的评判标准背后实际包含着作者对自己身世的伤感之情。因此,教师要重点关注其中容易产生歧义的知识点,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符合常理处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进行探究,从而明白作者写下此诗的情感意义。经过对比阅读教学,学生看待事情的角度就会更加多元,辩证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二)开展专题教学,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

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不到位,忽视在古诗词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帮助学生将知识碎片按照逻辑顺序整合起来,化零为整,挖掘课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和联系,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单一固化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把具有延展性的知识与教科书中的知识相结合,熟悉文本,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系统而全面地掌握知识,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例如开展“走进李白及其作品”的专题教学,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充分考慮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了解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同时教师需要把李白的诗歌系统地梳理清楚,并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人生阶段为专题,或者以题材内容为专题。初中语文教材中李白的诗作有三种题材:一是送别友人,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二是抒发人生态度,如《行路难·其一》;三是思乡怀亲,如《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这些不同主题的作品隐藏着极强的逻辑性,教师可以先将它们以一种混乱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在面对看似毫无关联的诗作时,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便可以从中挖掘出隐含的线索,在有清晰的逻辑线索后学生就能够系统地掌握李白诗作的整体内容。

四、发展多方面感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3]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计,是对某一信息的观察、感觉、知觉等的反映变化的一系列过程。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多方面的感知能力融入审美活动中,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魅力。

(一)鉴赏体悟,感受美、发现美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不仅需要进行古诗词吟诵训练,形成直观的审美感受,而且还需要对文章的内容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实现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其次,教师作为引导者,对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学习活动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寻找鉴赏的切入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支架。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纠错、指正赏析思路,提升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春望》时,教师提出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杜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春望》的。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和搜集资料,了解到作者是在国破家亡内心百感交集时写下此篇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赏析本篇古诗的关键点,即作者采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适时指导和点拨,纠正了赏析的思路。最终结合课前预习的写作背景,学生能够体会作者面对国破家亡时所表达的思亲忧国之情。此外,作者笔下的“草木”“花”“鸟”等意象也是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重要切口。

(二)说写结合,表现美、创造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通过听和读的方式来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设计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活动,使学生通过训练能够将自己对古诗词的审美感受以说和写的方式展现出来,把从中领悟到的情感或者想象到的场景画面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进而达成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关雎》时,教师可以找一个学生讲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和意境,然后再让这个学生找其他同学来表达观点。在生生交流各自的审美体验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将此诗翻译成白话文,学生通过这项写作任务会对诗中的情感有新的感受。这样的说写结合方式是在学生表达自己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审美创造。学生在学习完本诗后,通过摘抄其中的经典名句和背诵古诗,可以将其巧妙地运用在以后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不仅能以“说”来表现审美鉴赏素养,而且还能以“写”来训练审美鉴赏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迁移和运用。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南针,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入手来挖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可行策略,运用丰富古诗词活动、着重讲解典故的教学方法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利用教材等资料,了解古诗词形式规范,并且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来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语感特征;采用专题教学和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以此增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以鉴赏体悟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以说写结合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审美感知力。这些教学策略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克强.中华古典诗词吟诵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文学与文化,2012(2):22.

[2]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9.

[3]管贤强.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学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2):49.

王欣悦 /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乌鲁木齐 830017)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