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全球倡议方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3-11-02 16:06:31史志钦姜术容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史志钦 姜术容

【关键词】全球倡议;中国方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全球倡议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行为体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国际动员、推动国际变革、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组织行为方式和重要治理建设方案。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国际组织,不仅是全球倡议的产物,也是众多全球倡议的发起者。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2016年正式启动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倡议之一,共有193个成员国赞同该行动倡议变革世界的17个目标。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联合国改善世界的各项倡议行动。中国不仅高度重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落实议程的国别方案,也积极助力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全面对接联合国各项议程和各国战略议程的同时,中国也在通过全球倡议的方式就建设美好世界贡献自己的智慧、方案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历时性看,上述五个重大倡议是分阶段、分场合、分领域而分别提出的,但从逻辑上看,五个倡议却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开放方案。首先,当今世界人类发展面临的全球问题具有整体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思考应对和参与解决这些问题时,具有整体性考量和全局性关怀,一系列具体倡议的背后存在一个整体的世界观和大局观。其次,“世界表现为一个统一的体系,即一个有联系的整体”,以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联系的思维来审视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倡议,合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因此,如果仅就各个倡议而谈中国的全球倡议方案,容易遮蔽倡议的全貌、忽视倡议的关联、削弱倡议的效能。最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一般讲求“以点带面,从线到片”,f这就意味着一系列具体倡议虽是分别提出,却非彼此相互孤立分散存在,而是共同构建起一个总体倡议格局,对此格局,需要整体全面考察分析。

理解中国全球倡议的整体性,除关注具体倡议本身涵盖的问题的全局关怀、认识的全面系统、实践的总体格局等层面外,还要进一步把握五个倡议深层次的逻辑贯通性。对此内在逻辑理路的揭示,可以从倡议自身的概念内涵中获得线索。“倡议”一词对应着英文中的initiative、proposal、advocacy等多个语汇,具有主动首创、发起呼吁、提出建议、拥护辩护、采取行动、积极改善等多重意涵。这些意涵呈现到概念上,可归结为三个层面:一是时序层面,倡议具有首创性,通常意味着首先提出的建议、主动发出的呼吁,“是实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新尝试”,具有时间序列的优先性,体现的是主动首创精神;二是价值层面,倡议秉持公正的道义立场,旨在维护公正以对抗某种阻碍公正的强权结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倡议意味着捍卫甚至促进公正”;三是行动层面,倡议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统性实践行动,“‘倡议一词意味着行为体为推进具体政策目标而作出的系统努力”,具有强烈的政策行动取向,旨在“促成某种现状的改变”,k逐步实现结构性地改善。倡议的三层概念内涵,决定了对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整体性思考,离不开对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向度的基本把握。本文着眼于此,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入手,分析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内在逻辑理路。

一、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历史逻辑

倡议的提出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任何倡议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发展进程中面对特定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形成的,都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之所以首先提出这一系列倡议,历史逻辑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逻辑所蕴含的这种历史决定性并非历史宿命,而是在對历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加以把握、在对蕴含其中的丰富历史文化基因、历史演进趋势加以认识的基础上,有效指导行为体顺势而为,发挥历史主动和首创精神。就此看来,对于理解中国全球倡议而言,历史逻辑是前提,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中国提出一系列全球倡议的历史必然性何在?具体说来,中国的全球倡议方案缘起于何种历史经验传统、历史演进态势和历史发展规律?

(一)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传统

中国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延伸。总体看来,五个倡议都是“两个结合”的产物,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既为五个倡议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层面重新焕发现代文明的生机和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表明的,“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方案中,莫不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处理国际关系、改善世界行动的思想理论资源。当然,从历史本源看,这些思想理论起初并非处理国际关系或外交关系,而是整体性思考中华文明内部多元一体格局的产物,因为轴心时代并不存在现代民族国家,“那种基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建立的单一民族国家的理论不适宜多民族国家的中国”。不过,这并不妨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今天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言,中华文明的整体生存智慧仍然发挥重要价值作用。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体现的“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思维,“一带一路”倡议彰显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彰显的“民本”“兼爱”“协和”等传统理念,都离不开数千年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国之所以首倡一系列关乎世界前景、人类命运的全球倡议,正是源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基因。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及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贵和持中、和而不同、睦邻友邦、见贤思齐、天下太平等理念追求,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与行为取向,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外交的风格和行动方案。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倡议,从思考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倡议到搭建世界联通的“一带一路”倡议,再到着眼各国人民普惠发展、共同安全、对话交流等具体领域共同体和联通平台建设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无不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底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彰显,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

(二)顺应了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趋势

中国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产物。从历史演变进程看,世界近代史是以欧美为主导的西方大国支配全球政治经济的过程,造就的是一种“以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的非正义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然而,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这一群体性力量的崛起,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相较之下,“一直占据世界舞台中央的西方国家面临严重困境,处于相对衰落状态”,既需要应对内部复杂的冲突与社会裂痕,又无力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诸多矛盾和危机。由此,国际力量对比和全球权力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当大国关系进入深度调整关键期时,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战略力量就会加速分化、转移和组合,进而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曾经因大国抗衡而略显稳定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逐渐打破,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推动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全球性挑战也愈发凸显,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共同的严峻挑战。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如何应对挑战、破解赤字,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全球治理变革和国际秩序重塑的紧迫性不断彰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顺应此一历史潮流,中国在调整自身与世界的动态关系中逐渐明确了身份定位,从一个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缘化的行为体转变为改革开放后深度融入世界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中国向世界发起的一系列倡议,表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热点问题的斡旋者”。新时代的中国正在承担起大国责任、肩负起历史使命,在自身崛起后不断发挥历史主动性,自觉应对世界范围内诸多的不确定性,通过一系列全球倡议来应对全球挑战、共建美好世界。

(三)契合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规律

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倡议合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契合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人类文明演进所追寻的是人类自身的自由解放,“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体现的是不断打破各种枷锁壁垒以实现相互间更好交往的基本规律。自近代文明史开启后,人类社会相互间的联系就空前紧密。但是,由大航海时代开启的西方世界主宰的“文明化”进程,表现出来的却是一段冲突、殖民与掠夺的进程。西方发达国家标榜自己是现代文明的标杆、是人类历史的终结、是文明道路的唯一,但其“文明化”的原始积累和殖民掠夺发展过程却不可复制。尽管现代文明最早在西方产生,但“究其本质却是人类自我解放的历史必然,西方只是这种历史必然的第一个表现形式,但绝不是唯一的形式”。

冷战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看似是西方文明的胜利,实则是人类自由解放的历史必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表明非西方的文明传统同样可以开辟出适应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势,但全球化不是西方化,而是人类普遍交往的历史必然,它支撑着人类不断突破地理、制度、技术等形成的障碍,实现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联通,不断改善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人类文明发展的这种历史规律,说明文明是多样的、文明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多样的。各个国家、各个文明都可以在这一进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主动精神,都可以追寻自由的美好生活。

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倡议,正是契合了人类普遍交往、自由联合、追寻美好的历史规律,符合文明道路多样化的进步态势。从党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起,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深入思考人类文明的走向问题。2013年,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作为重要标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走向越发清晰。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命运与共方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人类文明交往的普遍联通;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着眼于人类生存发展、交往沟通最根本的秩序基础,着眼人类安全、发展以及文明交往与存续。这些倡议的提出,不仅有助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开拓多样化的现代道路,也有助于矫正世界范围内的结构性不公,推动人类向着文明新形态的方向发展。

历史逻辑是理解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前提。中国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体现,是植根历史传统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大势不断发展、合乎历史规律不断进步的现代化方案。历史发展循序渐进,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倡议的提出也非一次性完成。短时段看,五个全球倡议方案的提出是中国近十年外交思想发展的成果;长时段看,则是历史逻辑向未来延伸的产物,是历史传统的延伸,也是顺应历史潮流与历史规律发展的必然。

二、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理论逻辑

中国在过去十年间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作为一个整体方案,表现出的是一种组合意向。这种组合意向分别看来表现为不同倡议的具体内涵要义,如全球发展倡议的“六个坚持”、全球安全倡议的“六个坚持”、全球文明倡议的“四个倡导”。但从整体层面看,也具备不能还原为具体倡议的总体格局意涵。这种总体意涵体现在思想理论层面,由贯穿一系列全球倡议的内在理论逻辑所支配。理论逻辑是理解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重点,因为其蕴含着五个重大倡议所共同分享的内在规定性,是各个倡议共同组合意向的核心要义。理论逻辑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价值正当性何在?具体说来,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倡议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特别是理论的逻辑原点及其蕴含的理论内核是什么?存续发展的观念基础是什么?支撑性的行动原则又是什么?

(一)合作共赢的交互主体逻辑

理论层面首要考虑的是中国全球倡议的逻辑原点或说逻辑起点问题,这将决定理论的内核和本质属性,是一系列倡议存在之本体论层面的价值正当性。就中国倡议方案的出发点来看,所指向的均是具有全球性、世界性、人类整体性的行动设想,这就意味着倡议的起点不是为了一国一域一文明之私利,而是超越于特定国家、特定地域、特定文明之上的公益。反映到逻辑层面,则是一种超越唯我主体的交互主体逻辑。

交互主体是经验世界原本的现象体现。世界各国人民本就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家园中,这是对世界格局的一种基本事实描述,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人类生存之道。现象学强调这是一种“客观世界的‘原本构造”。世界范围内各种复杂多样的国家、国际行为体或文明,本身就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存在。如今,在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里,“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也都更频繁、更紧密”。习近平主席将之形象地概括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存在从性质上讲是民主平等的,而非强权压迫的,从方向上看是合作共赢的,而非零和敌对的。

在交互逻辑的支撑下,合作共赢作为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理论内核得以彰显。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关联性决定了走合作共赢之路才符合人类生存之道,也才是人间正道。如同习近平主席在论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指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ヘ这也就决定了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些方案在理论层面都共享合作共赢的核心要义。

(二)价值共识的观念认同逻辑

理论原点或內核只有具备了价值内涵,才能够获得道义上的支撑,具备观念认同意义上的正当性。在一个广泛信奉“文明冲突”“价值观对立”的世界里,任何一个行为体发起的全球倡议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赞同与支持,就要充分把握倡议方案所彰显的价值观念是否具备公平正义的特性。反映到逻辑层面,则要审视这些倡议的观念何以会取得认同。

观念不会简单地变成认同的对象,也不会简约地化为行为体的心理活动。在交互主体的逻辑支撑下,观念能够取得认同,仍然需要立足主体性向交互主体性转变的逻辑。事实上,认同本身就是一个主体间相互认可、承认与尊重的概念,主体间的这种相互理解和赞同,不是由外部事物决定的,而是主体间内在互动融通的观念体验所形塑。因此,能够取得主体间相互认同的观念,也必然是既存于主体之内的价值观。在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倡议中,并不存在一种外在强制施加的价值观,而是着眼于国家、民族、文明的多元多样,并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从全人类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中寻求一种公道的实践价值规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追求公道认同的逻辑下,全人类共同价值及建立在这些价值基础上的一系列观念作为中国全球性倡议的观念支撑得以显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等一系列价值观念均贯穿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倡议之中。这些全球性倡议内嵌了观念认同的逻辑,为中国的全球倡议方案提供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三)真正多边的集体行动逻辑

合作共赢、观念认同构成了中国全球倡议的基础理论条件。但就理论要义而言,仅有两者仍然不足以构成集体行动的充分基础。也就是说,行为体依托理性支持和观念认同,并不必然走向合作行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通常会制约行动发生及持续的可能性。对此,一种全球倡议在行动层面能够获得支撑,还需要依托一套公正的架构原则,形塑倡议行动的良好环境。事实上,倡议本身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集体行动范畴,也内在地需要一套公正的架构原则以提供集体行动的规范遵循。

行动规范,不仅仅是各个行为体所要遵循的静态行动规章,而是试图达成一种集体行动的动态规范框架。为此,不仅要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还要合乎集体行动的公道逻辑。早在两千余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マ这样一种境况在国际层面更加显著,国际社会高度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意味着行为体行动结果的高度不可预料性。

为此,就需要达成一系列公道原则,才能改善这种处境。国际行为体的互动能够向着全球公益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集体行动的规范,就需要树立公道正义的架构原则。在合作共赢的交互主体逻辑和价值共识的观念认同逻辑基础上,中国提出的全球倡议从一开始就致力于以公平正义引领全球治理变革、引导全球秩序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均全面承袭了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倡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关键原则。与此同时,一系列倡议均奉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这样的架构原则既符合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原则,也有利于争取到全球行为体的多边支持、促进团结合作的集体行动的达成。

理论逻辑是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理论内核,也是彰显中国全球方案国际声誉的重点。对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方案而言,理论逻辑作为内核,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如同拉卡托斯的纲领理论所揭示的,“‘内核是不可反驳的”,也是不容许随意改变的。理论的内核一旦变化,理论本身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原有的理论就会崩溃。因此,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倡议而言,抓住内在的理论逻辑,才能把握中国倡议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之本质规定性,进而理解中国倡议的理论优势。

三、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实践逻辑

倡议如果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就会流于口号、止于观念、落入空想。中国全球倡议方案从倡导到实践、从提议到施行,表现出来的显然“不是碌碌无为的清谈馆,而是知行合一的行动队”。一系列配套方案和实践行动意味着中国全球倡议蕴含着鲜明的实践逻辑。作为历史逻辑的延伸、理论逻辑的落地,实践逻辑是理解中国全球性倡议的关键,也是一系列全球倡议的操作理路之所在。实践逻辑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全球倡议的施行合理性何在?具体说来,就在于思考中国全球倡议所能化解的问题是什么?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所能供给的产品是什么?

(一)全球问题化解的对象逻辑

倡议行动首先涉及的是实践的对象化行动,这是由实践行动对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理性认识及理性化解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倡议的实践逻辑首先体现在对实际问题的发现与应对上,具备解决问题的实践效能。从方法论层面看,这意味着倡议行动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可以说,中国的全球倡议正是针对国际变局中重大问题提出的新办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首个重大倡议,是在逆全球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面对国际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逆全球化思潮,特别是在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对世界和平发展造成严重冲击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着眼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及变革全球治理的方向而提出的“全球化的中国叙事”。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的重要平台,共建“一带一路”

倡议进一步着眼低迷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以开放合作推动全球互联互动,带动世界发展。而在世纪疫情后,面对世界经济低迷、欧亚冲突、文明冲突论泛起等触发的发展赤字、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接连提出。

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倡议所要应对化解的问题,都是世界范围内最紧迫的问题,也是多数国家所最为关心的问题,既有总体性全局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也有针对特定问题的特殊方案,如针对发展不均衡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针对冲突摩擦和安全困境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以及针对文明隔阂、排斥、冲突思维盛行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倡议本身发起后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都是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紧密联系。“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国全球倡议既是直面问题的思考方案,也是解决问题的行动路线。这一点在美好世界建设的目标逻辑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务实逻辑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美好世界建设的目标逻辑

实践除受问题化解的直接驱动外,还受目标方向的牵引。这是由实践方向的合理性所决定的,也是目的理性之彰显。“倡议者会从更实际的角度理解它们的活动,也即如何最好地利用工具来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作为一种实践行动,倡议内在地关注实践活动中目标的达成、现实状况的改善,是一种有目标方向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整体看來,五个重大倡议既有长远目标也有中短期目标,既有宏观目标也有具体目标,每个倡议的提出都有清晰的目标导向。就长远来看,将世界建设为一个美好的共同体是一系列全球倡议的总体目标定位。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构成一个总体蓝图和目标。作为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丰富实践内涵就在于顺应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这一美好世界建设总体目标导向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围绕“五个世界”的蓝图构想,进一步着眼互联互通的交往共同体、人民中心的发展共同体、安危与共的安全共同体、人文对话的文明共同体展开具体建设。

中国全球倡议的目标制定并非仅仅着眼于中国自身,而是将联合国的发展目标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战略目标都带入进来。通过目标对接的方式,将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合作、沟通、发展、安全、对话等议题重新带入全球政治议程中。事实上,全球治理中目标议程的设置能力,是倡议行动实践效能的重要体现。

(三)公共产品供给的务实逻辑

倡议行动所需的支撑条件与产品方案,同样是实践逻辑的重要构成。缺乏合理有效的平台与产品,倡议行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都会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与此同时,国际层面的倡议行动还要克服其集体行动逻辑中潜在的公共困境,解决竞争与排他的问题。对此,实践逻辑就要聚焦到提供什么样的平台产品以及如何提供平台产品的问题上来。可以说,中国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都具有“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的特质,展现了合作共赢的理论内核,体现出公共产品供给的务实性逻辑。

从最初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开始,中国的全球倡议就一直贯穿着以理念引领与产品方案相契合的方式展开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不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作为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平台而被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提出后不久,中国就在联合国发起“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构建起落实发展倡议的具体机制。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后不久,《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发布,不仅系统诠释了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明确指出20个重点合作方向,而且确立起了五大合作平台和机制。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后不久,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立,旨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

务实性是中国全球倡议在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行动过程中表现的鲜明品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全球公共产品的需求愈发强烈。中国提出的每一个倡议,作为全球倡议方案的局部构成,都是一个公共产品,都对推动全球化发展、应对全球性挑战、化解全球公共产品不足等问题提供了选择方案,产生了重要实践价值。

实践逻辑是理解中国全球倡议方案的行动归宿。倡议的行动取向内在地决定了实践逻辑在对象化演进过程中逐渐转化为一系列有目标导向的平台产品。五个重大倡议的依次提出,呈现出从理念构想向平台方案的转变、从总体蓝图写意向局部工笔细化完善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全球倡议不仅在问题针对性上更加明确、在目标导向上更加明晰,在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也越发丰富多样。

四、结论与讨论

对中国在新时代提出的一系列全球倡议予以整体性的逻辑分析与内容诠释,系统探讨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全面系统深入理解中国全球性倡议的历史必然性、价值正当性和施行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思考和完善中国的一系列全球倡议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具有重要价值。由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支撑下的中国全球倡议方案,是应世界之变、历史之变与时代之变而逐渐提出的,目前表现为五个重大倡议。但从逻辑上看,中国的全球倡议方案仍然是一个开放包容、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体系,仍然会在三大逻辑支撑下补充完善,在可预见的未来,诸如全球生态倡议等可能会逐步提出,以为推进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提供进一步的建设平台和产品方案。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人民论坛(2017年3期)2017-02-20 18:53:31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理论导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03:29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 15:53:17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人民论坛(2016年17期)2016-07-15 10:33:42
浅谈供给侧改革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14:37:17
我国农村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1:07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人民论坛(2016年2期)2016-02-24 13: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