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与伊朗复交历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

2023-11-02 16:06孙德刚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东沙特

孙德刚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东“和解潮”;沙特;伊朗;海湾研究

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发展,世界多极化不断推进,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高。“中国梦”和“世界梦”应运而生,成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两翼”: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构建“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机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作为新兴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越來越难以分割。世界不太平,中国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地区国家陷入冲突的旋涡,包括中国在内的域外国家也很难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化解冲突、实现共赢的全球治理新理念。

一、超越零和博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是中国全球治理观的集中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破解全球性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对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的原创性贡献。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中不同社会形态基于互利共赢的基本导向和价值理念共同推进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和图景,它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哲学立场,促进人类真正的“普遍交往”以形成具有更高“共同性”水平的人类利益,并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全球生产力均衡发展,为实现人类社会更美好的世界愿景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首度提出是在2011年9月发布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中。中国政府提出,国际社会应该超越国际关系中陈旧的零和博弈,超越危险的冷战、热战思维,超越曾经把人类一次次拖入对抗和战乱的老路;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2012年“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是个多向度的概念。从地理区域看,中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都提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倡议;从领域内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涵盖政治、安全、发展、文明、生态等多个领域;从发展进程看,共同体可分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三个阶段。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打造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基础和必由之路,打造命运共同体则是构建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结合和升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其国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的过程。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路径是坚持对话协商,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在联合国产生共鸣,体现出21世纪以来,各国对西方全球治理观失灵的反思和新形势下各国对中国治理新方案的期待。

尽管二战后西方的全球治理理念比二战前更具时代性和前沿性,但是随着全球治理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西方治理方案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西方以邻为壑、以暴制暴、民主改造、分而治之等政策和策略试图将发展中地区作为被改造对象,体现出西方居高临下的心态难以推动全球治理。西方的全球治理没有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放在平等的对话者地位,甚至打着全球治理的旗号将西方人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对象国。

相比之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与安全共生原则,为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提出了新理念和新思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正式决议中,体现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少发达国家对该理念的高度认同,也体现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规范塑造能力显著提高。在冷战后国际体系转型、流血冲突不断、热点问题久拖不决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和区域治理提供了新方案,与联合国、地区组织和冲突方提出的各类冲突治理方案在目标上高度契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其落实需要具体的倡议。安全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即“全球安全倡议”。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系统阐释了全球安全倡议,即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全球安全倡议主张跳出传统安全、绝对安全和联盟安全的思维定式,倡导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与集体安全。中东地区是中国落实全球安全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试验区。

二、安全困境:沙特与伊朗持续冲突的症结

中东既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又是全球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民族矛盾、教派纷争、领土争端、恐怖主义以及大国在中东的代理人战争不断,中东各国人民首当其冲,成为战争和冲突的最大受害者。冷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冲突可分为四类:一是域外大国与中东国家的冲突,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二是中东国家之间的冲突,如巴以冲突、伊朗与沙特的代理人战争等;三是中东国家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如黎巴嫩内战、利比亚冲突;四是中东地区非传统安全,如恐怖主义等。在上述冲突中,中东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纷争更具破坏性,既有内生性因素,又有外源性因素,解决难度更大。

在中东国家间冲突中,伊朗和沙特的矛盾最有代表性。尽管伊朗和沙特作为现代国家的历史都不足百年,但双方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却已有近1400年之久。公元3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强大的萨珊王朝,而灭亡萨珊王朝的正是在公元7世纪崛起的阿拉伯帝国。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沙特和伊朗关系跌宕起伏,龃龉不断,先后三次断交。沙特和伊朗激烈对抗,不仅导致双方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也门等地激烈对峙,而且中亚和非洲也成为两国竞争的舞台。沙特与伊朗的博弈是地缘政治和教缘政治的复合体。作为世界中等强国,沙特以逊尼派穆斯林为主,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伊朗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主体民族是波斯人,两国均希望在中东地区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教派纷争对中东热点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国博弈背景下,沙特和伊朗陷入代理人战争的旋涡。从叙利亚到黎巴嫩,从也门到巴林,从伊拉克到阿富汗,沙特和伊朗的教派纷争成为中东地区代理人战争的根源。

沙伊关系发展演变围绕六大问题展开,即沙特国内什叶派问题、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及伊拉克与伊朗的关系问题、黎巴嫩政局和巴以问题、叙利亚内战、沙特军事打击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朗核问题。双方关系整体上呈现出以对抗为主、妥协合作为辅的基本特点。作为中东地区的两大枢纽国家,沙特和伊朗的零和博弈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地区热点问题久拖不决。尽管2021年开始,沙特和伊朗在伊拉克举行过五轮直接谈判,但战略互信缺失,结构性矛盾难以消除。

受传统安全观和教派冲突定势思维的影响,沙特和伊朗一度主張以暴制暴、以武力求生存,以军备求和平,以盟友求安全。“阿拉伯之春”爆发十几年来,沙特和伊朗内耗严重,不仅未能实现安全的诉求,反而陷入严重的零和博弈中,安全竞争不断加剧,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两国为此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沙特和伊朗安全博弈的最大赢家只有世界大国的军火销售商。经过十余年的教派冲突,沙特和伊朗外汇储备减少,代理人战争代价高昂,不得不在伊拉克举行谈判,但受域外大国的干扰,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何破解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安全困境、避免双方之间的内耗、为区域和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摆在两国之间以及国际社会面前的重大挑战。

美国在海湾地区实施分而治之政策,拉拢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海合会国家,形成反伊朗统一战线,加剧了沙特与伊朗之间的结构性矛盾。2022年7月,拜登先后访问以色列和沙特,提出构建“中东防空联盟”以及遏制伊朗的“中东版北约”,并拉拢印度、阿联酋、以色列形成“I2U2”小多边机制来遏制伊朗,造成了海湾局势的紧张和阵营对抗的升级。美国在中东以建立反伊朗统一战线为目的而形成的安全架构,加剧了沙特和伊朗的紧张关系,导致伊朗与美国安全冲突以及沙特和伊朗安全博弈相互交织,教派政治导致逊尼派和什叶派阵营的身份政治愈演愈烈,海湾地区教派纷争“阵营化”和“冷战化”。

中国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审视沙特和伊朗的安全竞争关系,主张全球南方国家应求同存异、求同化异、从易到难、分步化解分歧。中国对内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外为海湾地区战争与冲突积极贡献解决方案,为实践命运共同体积极献计献策。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而且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外交理念和全球政治理论的精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习近平主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所以,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者利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加大对沙特和伊朗的斡旋力度,全球安全倡议得以落实,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认为,沙特、伊朗等中东国家是地区的主人,应该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域外大国应为地区和平与安全提供正能量,而不应选边站队,更不应火上浇油。中国迄今召开过四次巴以和平人士研讨会、两次中东安全论坛,参加过三届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提出也门问题“三点主张”,就叙利亚、利比亚和伊朗核问题分别提出“四点主张”,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参与中东维和任务,为中东和平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劝和促谈:中国在沙伊复交中倡导的命运共同体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参与中东安全治理,设立中东问题、阿富汗事务、非洲事务、非洲之角事务和叙利亚问题特使,积极开展斡旋外交,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为地区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到实践,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中国与对象国的双边命运共同体,如中国与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二是中国与地区组织的命运共同体,如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三是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具体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如海洋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四是中国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指引下,在区域治理领域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外交思想来看,中国“结伴不结盟”“合作不对抗”的新安全观更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美国在中东的军事战略,以寻求中东地区霸权为目标,以打击反美主义为任务,以组建军事联盟为手段,把中东盟伴视为代理人,努力将盟伴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美国在中东的盟伴在战略上依附美国,甚至不得不迁就美国,不利于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国视中东有关冲突方为平等的对话伙伴,主张中东国家以对等的方式化解分歧。

首先,沙特和伊朗都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中阿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伊朗命运共同体增强了沙特和伊朗的政治互信。中国在沙特和伊朗之间开展外交斡旋具有独特优势。如在沙特和伊朗博弈过程中,美国力挺沙特,俄罗斯支持伊朗,中国则呼吁双方铸剑为犁。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开罗阿盟总部时指出,中国“不寻求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各国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中国在中东的“三不政策”是重要的政治宣示,体现出中国同时是沙特和伊朗这对“劲敌”的天然伙伴。2023年,中国欢迎伊朗正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同时欢迎沙特成为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国,支持沙特加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沙伊之间劝和促谈的能力,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到实处。

其次,从贸易依存来看,中国是沙特和伊朗各自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22年中国与沙特贸易额达1160亿美元,中国与伊朗贸易额达158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以及伊朗的“五年计划”相对接。中国是海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主要投资者,也是海湾地区能源进口量最大的国家。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印太,美国对中东安全事务介入能力下降,与中东国家贸易依存度下降。中国是海湾地区利益攸关方,海湾地区热点问题不降温、冲突不解决,中国在海湾地区的能源、投资和贸易利益也会面临威胁。基于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理念,中国积极促成沙特和伊朗的关系正常化。

中国在积极劝和促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沙特和伊朗和解的具体方案,包括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相互尊重、公平正义、核不扩散、集体安全与发展合作。中国强调,沙特和伊朗都是中东地区大国,两国和解有助于逊尼派与什叶派阵营关系的整体性改善,也有助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正常化。

2023年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为中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集中体现。中国认为,沙特和伊朗一衣带水,是搬不走的邻居,必须和平共处;域外大国应劝和促谈,而不应拉帮结派,更不能将中东国家纳入大国战略竞争的轨道。2022年,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沙特,出席首届中阿、中国与海合会、中沙“三环峰会”。2023年2月,伊朗总统莱希成功访华。中国与沙特和伊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升级,增强了两国对华信任;中国耐心开展斡旋工作,最终水到渠成,双方重归于好。3月,王毅、沙特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艾班、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举行会谈。在中国的斡旋下,中国、沙特和伊朗发表了《北京宣言》,中国成功的外交斡旋不仅受到联合国、阿盟、中东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赞赏,而且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欢迎和肯定。

四、命运与共:沙特与伊朗共同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前景

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一座信任与合作的桥梁,而且产生辐射作用,推动不同国家、民族和力量之间的和平共处与相互依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维护中国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秉承聚同化异、平等对话、合作共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在中国的努力下,沙特与伊朗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了中东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复交,带动了中东“和解潮”。首先,埃及、阿联酋、巴林等纷纷改善与伊朗关系,促进了阿拉伯国家与伊朗整体关系的改善。其次,沙伊和解,带动了土耳其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改善,如土耳其与埃及、沙特和阿联酋等关系进一步回暖。再次,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继续改善,埃尔多安政府加大与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和解力度。最后,沙伊和解促进了阿拉伯国家内部关系正常化。2023年阿盟首脑峰会在沙特吉达召开,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时隔12年重返阿盟峰会,预示着阿拉伯世界亲伊朗力量与亲西方力量的握手言和。

同时,中东“和解潮”也具有脆弱性。二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交替出现冲突周期与和解周期,受教派分歧“安全化”的影响,沙特和伊朗之间的纷争积重难返,隔膜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中国促进沙伊复交,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成功实践。同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沙伊命运共同体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70年,沙特和伊朗三次断交、三次复交,意味着今后双方需要继续消除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中东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必须克服内外部多重挑战。例如,如何将解决和平赤字转化为解决发展赤字,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债务、失业、粮食安全、高物价、高通胀等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和民生问题解决不好,中东国家的“和解潮”也将被打断。沙特同伊朗关系回暖,还可能会遭到第三方的破坏,导致两国关系出现逆转。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大国,沙特和伊朗还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教派主义,以合作促安全。

第一,沙伊应在经济上建立更加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沙特带头成立海合会,同伊朗开展竞争,实现了双方政治与经贸双“脱钩”。沙伊和解,为海合会与伊朗和伊拉克共建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信息网、物流网奠定了基础。沙伊复交后,沙特宣布将加大对伊朗投资,西亚国家经贸相互依存度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沙伊利益共同体建设,也有助于西亚、东亚、南亚和中亚等次区域的互联互通。

第二,沙伊需要在安全上相互依存,形成安全共同体。无论是沙特还是伊朗,长期都面临政权安全问题。2023年6月,伊朗海军司令沙赫拉姆·伊拉尼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为确保地区水域安全,伊朗计划与包括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伊拉克在内的地区国家联合组建海军联盟,该联盟还将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伊朗的这一倡议受到沙特等国的积极响应。伊朗与沙特加强海上安全合作,有助于沙伊安全共同体建设。基于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互利原则,沙伊复交将促进海湾地区安全架构的建立。

第三,沙伊需要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形成文明共同体。沙特属于逊尼派,伊朗属于什叶派,教派差异成为政治纷争的根源。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尊重。沙伊都是有全球影响的伊斯兰大国,沙伊和解有助于伊斯兰文明的复兴,也有助于伊斯兰合作组织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国是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不仅为中东发展贡献力量,而且为中东和平提供新方案。在积极促进沙特和伊朗复交的同时,中国还围绕巴以问题、伊朗核问题等探索解决新路径,与国际社会一道,为中东热点问题的解决贡献方案。冲突没有赢家,安全不可分割。唯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才能告别战争与冲突的“旧中东”,迎接和平与发展的“新中东”,共同促进中东地区治理。

五、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体系的发展表明:国际社会正在向一个全球性国际共同体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国际法社会基础的重新认识,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全球治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学说,关注人类整体和个体,突出国际社会的终极问题,强调国际社会差异性和依存性的统一。

沙伊复交带动中东“和解潮”,是内外部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首先,中东教派冲突消耗了各国硬实力与软实力,各方变得更加不安全,求和平、谋发展成为中东多数国家的共同诉求。俄乌冲突更是给中东国家以警示,即诉诸战争和武力只会导致中东国家沦为大国竞争的棋子和牺牲品。中东国家立足本国利益,坚持战略自主、求同存异,以合作促安全、以发展促和平。其次,欧美大国从中东抽身,减少了在中东地区打“代理人战争”的意愿。俄乌冲突下,域外大国在中东拱火、浇油的力度减弱,为中东国家的和解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中东安全治理难题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机会。长期以来,美西方认为中国在中东安全问题上是“不粘锅”,只谋求商业利益而不愿意提供安全公共产品,这显然是对中国外交的误读。事实上,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中东安全事务中并未缺席。中国不仅努力促成沙特和伊朗命运共同体建设,而且积极促进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伊朗和土耳其四大力量共存、共生、共荣,以利益共同体带动安全共同体,以安全共同体带动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化解分歧、以合作求安全、以发展促和平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沙特与伊朗复交历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代性的体现,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成功实践,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充分印证。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东沙特
来自沙特的新燃料
沙特为何锁定中国?
沙特阿美IPO的蝴蝶效应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彪悍的沙特传统舞蹈:边跳边对自己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