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下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3-11-01 19:17梁毕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15期
关键词: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互联网+”“云计算”“业财融合”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财务人的视野,对财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的财会人员培养模式已难以跟随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发展。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数智化课程体系不完善、财会专业人才缺乏职业道德和信息安全教育、财会类教师数智化能力欠缺等问题。本文提出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完善数智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信息安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数智化背景下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数智时代;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5.06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5-0202-04

0     引 言

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快速变化的时代,我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互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所有财务人的视野,对财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1]。商业模式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财务与业务的关系逐渐紧密化,这对财会人员的能力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如果企业能够顺利完成智能化转型,财务人员被裁的风险大大提高,势必给财务人员带来巨大冲击。此外,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财会类专业名称变更为和大数据结合的专业,这一调整符合国家谋求高质量发展对高校财会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就学科特征而言,财会专业在授课过程中较多讲解理论,然而传统的财会人员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的主要是传统财会人才,难以跟随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发展。鉴于目前的数智化背景,财会类专业人才应当在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将各种财务信息转换为对企业风险管理以及价值创造有关的信息。因此,探索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迫在眉睫。

1     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背景下,尽管部分高校已经开设智能财务方向人才培养课程,但仍然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数智化课程体系不完善、财会专业人才缺乏职业道德和信息安全教育、财会类教师数智化能力欠缺等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

伴随财务数智化的转型升级,业财融合开始逐步有效推进。作为财务组织新模式,财务BP一出现就受到财务人员的广泛关注。“数智”时代下财会人才培养要求愈发严格,而多数高校并未对此及时作出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财会核算为主,难以满足“数智”时代的新需求,财会专业数智化人才创新培养速度不及社会新变化。高校作为供给财会人才的单位之一,财会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多集中于理论,尽管也会培养学生手工做账,但培养模式较为僵化。企业作为需求单位,急需新型财务人才,促进业财的信息流动与交互,实现企业财务业务化和业务理性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人才需求的不匹配使得校内与校外工作不协同,容易导致财会人才与社会热点及最新发展趋势衔接脱钩[2]。个别高校根据数字化背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由于对云计算、大数据理解不透彻,致使调整方案仍然流于形式,未达到理想目标。

1.2   数智化课程体系不完善

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财会类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之间存在一定“壁垒”。就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而言,高校在设置财会类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将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为低年级通识类课程,而在开设财会专业后,并未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财会类课程仍然基于传统的业务流程和处理方式,主要以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主,内容较为单一,较少涉及业财融合,也没有结合新技术,难以适应数智化时代对学生的新需求。学生受自身专业所限,对智能财务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想要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受技术发展深刻影响后,学生迫切需要加强在软件编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此外,也有一些学校对此进行了改进,采用“财会学科+辅助计算机课程”模式。但在这种模式下,财会专业原有的知识体系以及授课方式并未发生较大变化,财会专业课教师并不需要转型去学大数据等技术,而辅助计算机课程则是由其他专业教师授课,财会专业学生并未打开新思路,难以掌握计算机学科在本专业领域的渗透,极易出现“两层皮”的现象。尽管也有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设了一些智能會计的相关课程,并将其分为某某理论课和实践课,但是授课过程中存在用较多时间讲授理论的现象,“填鸭式”教育仍然存在,较少融入大数据技术、智能化财务平台等新信息技术。此外,实践课程课时较少,且使用的实践软件较为陈旧,课程进度较快,学生的学习速度往往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学生仍停留在基本操作上,极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死板和机械化,在真实情境中缺乏应用能力。

1.3   财会专业人才缺乏职业道德和信息安全教育

数智化背景下各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尽管有其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风险。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企业拥有信息便可以获得先机。作为企业中能够接触第一手信息的人,财会类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设置为考查课,或者将其作为选修课,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信息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则几乎无所涉及。这样极易导致财会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随意泄露企业信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4   财会类教师数智化能力欠缺

数智化时代下,翻转课堂、线上结合线下等手段逐渐融入到财会专业课堂中。尽管高校教师在财会领域的专业能力较强,但是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在使用大数据计算以及Python数据挖掘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财会类教师在其上学时期学习的仍然是以会计账务为主的传统教育,主要是对财会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学习其他专业,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学科更是知之甚少,教师受专业限制不能提供更好的指导,导致其难以适应数智化时代的要求。第二,大部分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很多都是毕业之后直接入职高校,其实践经验较少。高校财会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去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实践能力的缺乏会使得教学脱离实际,制约了财会类专业人才的发展。鉴于数智化背景,高校教师不但需要扩充其专业知识,而且其本身的实践能力也需要提升。目前的教学中,手工做账仍然占用课时较多,与时代脱节较大。长此以往,势必会对财会专业人才数智化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如何提升教师数智化能力,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数智化背景下财会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2.1   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

数智时代下需要的财会类专业人才是要用其所学知识,结合现有的高新技术,高效率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针对此社会需求,高校应当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理顺学科专业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多样化素质,如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企业经营决策能力等,培养目标要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3]。国家标准鼓励不同学科相互渗透、交叉,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故高校应当定位于培养学生熟悉财会业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增设智能财务专业培养复合型财会人才。目前,企业财务人员大多为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专业毕业生,为满足数智化时代要求,微专业可以加入业财融合、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等元素,增设网络爬虫、数据挖掘等内容,注重培养财会专业人才数据信息收集、分类、运用能力[4]。同时在微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应用类和设计类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鼓励学生主动跨学科学习,学校对跨学科学习成绩表现优异者,可适当奖励学分。

2.2   完善数智化课程体系

数智时代的财会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深厚的财务知识储备,还需要拥有大数据思维来分析问题。就传统的财会专业授课内容而言,首先,高校可以将通识类课程中的计算机类课程与财会专业课进行课程群融合,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提升其未来发展的潜力。此外,高校还可以将金融学和投资学作为财会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加以合理、恰当的融入。通过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其数智素养的同时拓宽视野,提升财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在财会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中融合最新的实践课内容,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突出课程应用型和创新型特点,完善财会理论课和实训课体系,同时需要注意学时分配和重难点调整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就培养学生大数据思维而言,首先,开设智能财务专业课,将其作为必修课,如数据挖掘与分析、Python语言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数据思维,培养其对财务数据的挖掘、整理、分析的能力。开设商业模式、沟通技巧等課程作为选修课,在构建上述课程体系时应当考虑财会专业特点、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生源等因素。其次,为促进数智化知识的融会贯通,可在原有的数智化课程体系上增加会计信息挖掘与分析、大数据与财务共享等仿真教学,开设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对财会专业和另一门大数据专业课的学习并重。最后,在课后可以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答疑,实现良好的教学反馈,弥补数智化教学活动的不足,让科技手段融入教学之中。

2.3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信息安全教育

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制度,并潜移默化地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中。可通过宣传财会人员职业道德,以案例的形式开展校园讲座,加强校园文化教育宣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从实际出发,贯彻思政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会计准则,未来在工作中不被利益所诱惑,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由于财务人员信息泄露造成不良后果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失信对社会的影响。最后,高校可以适当地根据需要将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并将其作为闭卷考试课,进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期末备考的同时能将职业道德理论扎根于脑海,自觉树立责任意识。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数智时代下,教师能力是提升财会专业人才数智化能力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应通过掌握云计算、数据挖掘原理加强其数智化能力。鉴于智能财务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校内培养、数字设施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三方面着手。就校内培养而言,学校应将更多精力放到校内人才培养上。首先,可以邀请智能化方向的专家教授,紧跟学术发展热点对校内教师进行数智化能力培训,将多种智能技术融入课程,增强学科交叉,优化课程内容。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为其未来工作做准备。其次,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完善技能结构,锻炼大数据思维和能力,以此提升教学水平。此外,还可从校外引进有智能化背景的教师,利用其所掌握的技能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数智化能力。就数字设施建设而言,依靠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建设学校数字基础设施,加强财会数据库的建设,为数据分析提供基础,为提升校内教师数智化能力提供支持,如可以通过产教结合来进行虚拟仿真教学,增强教师和学生对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认知,同时在实训模块加入团队协同模拟,让学生感知不同岗位,体验多种岗位不同工作流程,让其充分理解真实应用场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利用线上的精品课程可以课前对智能财务的相关应用进行一定的了解,线下教师通过引入案例讲解与分组讨论,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智化时代下不同高新技术融入财务领域的具体过程,再次对相关知识及其应用作进一步的理解,加深其对财务智能化的认知程度,最终形成更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些方式,教师要围绕培养目标,构建智能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训练、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智化时代背景对财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数智化课程体系不完善、财会专业人才缺乏职业道德和信息安全教育、财会类教师数智化能力欠缺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高等院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完善数智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信息安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数智化背景下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具体而言,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熟悉财会业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增设智能财务微专业培养复合型财会人才;数智化课程体系的完善主要是通过进行课程群的融合,培养学生数智化思维;学生职业道德和信息安全教育的加强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引领;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从校内培养、数字设施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三方面着手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倩,宋在科.应用型本科高校智能财会人才培养路径研

究[J].财会通讯,2022(11):167-171.

[2]吕沙,丁明鲜,汪瑞.新文科背景下“交叉融合”财会人才培养探索[J].财会通讯,2023(9):172-176.

[3]段洪波,王映竹,赵宏月.数字时代财务人才培养的探索[J].财会通讯,2022(7):171-176.

[4]曾爱青,邓梓菡,曾建辉.财务智能化背景下企业财务BP人才培养与转型研究[J].财务与金融,2022(3):69-73.

[收稿日期]2023-03-2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规划重点项目“数字化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ZD22054)。

[作者简介]梁毕明(1978— ),山西朔州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投资效率、绩效审计、国有企业改革。

猜你喜欢
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下的财会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探讨
关于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提高中职财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中职财会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我国财会行业创新与研究
浅析现代学徒制在中职财会的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