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思辨式学习”新路径构建“对话课堂”新样态

2023-11-01 08:45:00姜珊
数学之友 2023年13期
关键词:新路径

姜珊

摘 要: 真正的教与学必须以“学会思维”为核心,“思辨式学习”恰恰反映了学习数学的核心问题,让思维真正发生,让学习真正发生.学必有思,以思促学;辨必有思,思辨结合,本文结合日常工作实践案例,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探索“思辨式学习”新路径、构建“对话课堂”新样态.

关键词: 思辨式学习;对话课堂;新路径;新样态

“思辨”是对话的一种形态,而对话的本质是思维.因此,对话课堂中对话和思维始终是结伴而行的.对话课堂追求深度思维,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为什么”,学会追问“还会怎样”,学会表达“我的想法是什么”,要让思辨成为对话课堂的常态.

1 话题选择,生长话题

话题设计是数学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所谓生长性话题是可以引发意见、争议、两难的数学命题或者来自于学生的生成资源,能有效激发起多面视角观点的碰撞,解决的过程往往使学生享受到多元角度带来的快乐.生长话题不是一个单一的、固定的答案,而是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的话题.特别注意的是,在设计生长性话题时要注意话题的“真”,要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境,围绕学生真实的学习经验展开.

案例:    教学三年级《24时计时法》,选择了“‘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 谁更方便?”这个话题.

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认为“12时计时法”看起来更加方便.学生互相交流:“大家都在用的就是方便的.”“24时计时法要减去12,很烦的.”也有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新闻联播》只说8点播放, 你能知道它指早上还是晚上呢?”“24时计时法更方便,因为一看就知道时间指上午、下午还是晚上.”“同意,12时计时法还要写上午和下午,比较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学生都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开始认为“24时计时法”更加简单易懂.学生发现:“24时计时法”和 12时计时法”各有好处.此时的总结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谁更方便?就是一个生长性的话题,这个话题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个话题中,孩子可以通过各自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元认知,从而引发思辨和争论.在这里,老师不需要引导提示,更不需要争论谁胜出,而是要通过讨论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两种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2 意义澄清,基于问题

意义澄清,是指弄清楚.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澄清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不仅仅是把新知识与先前的旧知识产生联系,而是基于问题,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意义的澄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案例:    一个小正方形边长增加 5 厘米后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这时面积增加了 85 平方厘米,求小正方形的边长原来是多少厘米.

问题1:    你们怎样理解这道题?

生1:可以借助“画图”理解题意……

问题2:    可是,这样的图形面积计算我们没学过,你能想到方法来解决吗? 能否让它变成学过的图形?

生2:画辅助线转化图形……

问题3: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就在一个个问题中慢慢展开,走向思维深处.孩子们掌握的不仅仅是这道题的解决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话教学就是以问题为核心开展的,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新的思考.鼓励学生在积极分享的基础上,活跃思维,开阔思路,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更广泛.

3 同伴分享,悦纳相长

通过同伴分享,我们可以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互相关照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究、碰撞交流、分享悦纳的能力,从而使学习更加真实有效.

案例:    在六年级《圆》的复习课上,学生自主整理对相关知识点的汇报内容.

生1:我是从定义、公式和推导、常见题型几个方面整理的.

生2:我要补充不规则图形的計算方法.

生3:我要补充易错题的注意点,我自己总会犯这些错误.

生4:你们只总结了方中圆,还有圆中方的问题.

……

知识的整理过程完全是由学生完成,每个学生的整理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可贵的是,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解,不断举例说明,从相互否认到彼此认同的历程充满了思维的碰撞.这样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知识独白式的传递信息,而走向了师生共同学习知识创生的过程,是真正的建构学习.似乎没有了老师,而又多出那么多的老师.

4 批判质疑,个性创造

批判质疑是思辨式数学课堂建构的核心要素.勇于质疑,不被外界的信息所迷惑,多问几个为什么,仔细思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道理可言.批判质疑不是为了否定别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使问题在争论中明晰.能够让老师和学生打开另一扇窗,推开又一扇门,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案例:    四年级《数对》(游戏:挖地雷).

老师:“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线索,真的地雷在‘第2个,现在能确定了吗?已经给了你线索‘第2个,为什么还是无法确定?地雷在从下往上数,第二面红旗的下面,你能指出它的位置吗?看来,像这样排成一排的物体,确定了数的方向,用一个数就可以确定它的位置,是这样吗?”学生质疑:“不能只用一个数,如果不止一列呢?”老师追问:“再提供给你们一些线索, 这个地雷的位置在(4,2),现在你能确定地雷的位置在哪里吗?”老师质疑:“都是根据这个线索,为什么大家找出的位置各不相同呢?”小结:“是的,在数的时候,有人先数行,再数列,有人先数列,后数行,同样数行或者列,大家数的方向也各不相同,这样能找到地雷的位置吗?你们有什么想法?”

从“一列小旗,哪个下面可能有地雷?”到“已经给了你线索‘第2个,为什么还是无法确定?”,从提供一个数据“2”,到提供两个数据“4,2”,学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激发了矛盾、产生了需要,于是“数对”这个概念呼之欲出.通过教师设计的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引发学生质疑思考,为学生搭建了通向知识的阶梯,思维不断地进阶,帮助学生在探究质疑中获得知识.

5 辨析重构,思辨融通

辨析重构是指,通过思辨、分析判断、解决疑点,达到明晰道理,重新建构完善知识脉络,对所学知识点深刻理解达到真正的内化的过程.

案例:四年级《商不变规律》

对于计算900÷40=?这个算式,两个同学分别给出了这样的解法:

900÷40=22(个)……20(元)

900÷40=22(个)……2(元)

老师:“对于这两位同学的方法,你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吗?他们的竖式完全相同,横式的商相同,但余数不同.到底哪种正确呢?”学生:“可以验算一下:22×40+2=882,22×40+20=900, 所以我觉得第二种正确.”此时有学生质疑:“可是两种竖式最后的余数都是2啊?”老师引导:“再回头看看你们的计算过程,知道为什么余数会变小吗?”学生:“经过商不变规律的調整,我们将被除数和除数的值减小了10倍,从而使余数也随之减少了10倍.有学生兴奋地说到:“现在我知道为什么叫“商不变”规律了,原来不变的永远是商,余数也是会随着被除数和除数会变化的!”大家一致鼓掌通过.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有余数的除法一定会有学生把余数写错,通过对两种做法的辨析,学生从两派的争论到统一意见的过程中,说观点,明道理,逐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会缩小,从而掌握正确算法.

6 意义生成,多元建构

意义生成的课堂倡导课堂教学要确立“对话”思维,在多元对话中探究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师生的主体走向深度融合.改进“评价”策略,超越传统模式,以多元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意义的建构.

案例:    在六年级《整数除以分数》课上,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例题的计算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具体有以下四种解法:第一种,“每 2 3 米剪一段”在直条图上分一分,看图得知,4÷ 2 3 = 12 ÷ 2=6;第二种,4÷ 2 3 =4× 3 2 =6;第三种,(4×3)÷  2 3 ×3 =12÷2=6(商不变的规律);第四种,4÷ 2 3 =4÷(2÷3)=4÷2×3=4× 3 2 =6.老师问:“这几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评价,还有争论.这时老师不做评价,继续追问:“想一想,这些方法之间有联系吗?哪种方法具有普适性?”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开始去异求同,寻找知识内在的本质联系,一致觉得第二种更具有普适性,此时老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计算过程:每1米都可以分成 3 2 段,4米就能分成4个 3 2 段,所以转化为4× 3 2 ,利用第4种方法也能证明.学生顿悟: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成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学生在评价反思中将碎片化数学知识整合重构,不仅对自己所学知识能做到“心中有谱”,还打通了前后学习的联系.不同方法的联系,明晰了这一类知识的学习路径和特点,有利于对知识进行建构.

7 结束语

数学课堂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探究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质疑、批判的思维能力.“思辨式学习”就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激励学生通过与文本、老师、自身和伙伴的交流,评价,在平等对话中建立新的认知,激发深度思考,实现多元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新路径
医院人事管理中创新管理模式的途径探寻
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精准扶贫开发新路径探析
幼儿园班级管理新路径探讨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新路径探析
技术院校语文教学实践的新路径探讨
高职“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15期)2016-03-25 04:04:48
大数据时代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新路径
综合学科教学系统要素真正实现有效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