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思维:小学数学解题的“突破口”

2023-11-01 07:05冒文峰
数学之友 2023年14期
关键词:解题教学突破口小学数学

冒文峰

摘 要: 学科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培养解题“工具人”,而是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转化,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学知识点,解决常见的问题,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本论文就以此作为研究视角,结合针对性的例题,针对转化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地探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题教学;转化思维;突破口

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拦路虎”,如:复杂的运算、不规则的图形、没有明确解题思路等,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思路和方法解题,就会导致解题过程繁琐,且频频出现解题错误,甚至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根本无法找到具体的解题思路等.面对这一现状,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难题,提升数学解题能力,本文将引导学生学会转化,科学运用转化思维,寻找新的解题思路.

1 转化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实践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转化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即:将一个问题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另一个问题,旨在通过转化这一过程,解决数学问题.鉴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转化思维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可结合不同的题目类型,灵活运用各种转化方式.

1.1 化繁为简

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极为复杂的题目,如果按照常规的四则混合運算顺序,常常面临着复杂的运算过程,并且小学生还会在运算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鉴于此,就可充分借助转化思维,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变得更加简单.

例1   计算

(1 000+998+996+…+906+904+902)-(2+4+6+……96+98+100).

解析:  在这一问题中,如果单纯地按照常规的混合运算顺序,就要按照“先括号”的原则,之后并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但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计算,将会面临着极大的运算量,并且计算过程十分复杂,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鉴于此,在开展解题教学时,就可指导学生基于转化思维,对上述的算式进行观察,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1 000-100,998-98,996-96……,902-2结果都相等.因此,可将上述的算式进行打破、重组,转化成为一个新的算式:

(1 000-100)+(998-98)+(996-96)+…+(906-6)+(904-4)+(902-2).

如此,学生即可迅速得出正确的答案.可见,在这一题目解答中,关键点就在于“转化”,将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转化,使其成为相等差值的减法运算.

1.2 化数字为图形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常常人为地隔离代数和几何内容.但针对数学学科来说,数和形原本就相辅相成,属于一个有机统一体中.经过大量的解题教学实践证明,将数学信息转化为图形信息,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形成明确的数量关系,找到问题的解答“突破口”.

例2   已知A,B两地距离为16  km ,小明和小红分别从同一个地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朝着相同的方向出发.小明先出发,小红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出发,当小红出发3个小时之后,两个人的距离为80  km ,此时小红行走的路程是小明的 3 5 ,请问小明比小红早走几个小时?

解析:  这是一道常见的分数应用题,如果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解题,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常常难以厘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导致其出现解题错误.鉴于此,就可指导学生借助转化思维,将上述题目进行转化,即:假如两个人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小明先出发一段时间,小红出发3个小时之后,她行走的路成为小明的 3 5 ,那么小明比小红早出发多久?

通过第一步转化之后,题目就变得更加清晰了;接着,再次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形象的图形(如图1所示).如此,学生结合线段图设,就能结合题目中的已知关系,利用分数式得出:3÷ 3 5 -3=2(小时),高效完成了这一题目的解答任务[1].

例3   计算 1 2 + 1 4 + 1 8 + 1 16 .

解析:  在对这一分数加法计算中,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学生需要先进行通分,并进行计算.但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极容易计算错误.面对这一现状,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就可借助“转化”思维,将分数计算题目转化为图形涂色问题(如图2所示),使得学生在图形涂色中,顺利作出正确答案,即 15 16 .

1.3 化不规则为规则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求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题目,如果按照常规的解题思路进行解答,常常面临诸多困难,难以完成其解答.鉴于此,就可借助转化思维,将原本不规则的图形进行转化,使其成为规则图形的和、差等,进而顺利完成其解答.

例4   如图3所示,已知长方形ABCD,AB长6厘米,BC长4厘米,扇形ABE的半径AE为6厘米,扇形BCF的半径CF为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析:  在这一题目中,阴影部分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学生无法借助面积公式进行直接求解.鉴于此,唯有借助转化思维,将阴影部分面积转化为几个规则面积的和(差).经过图形分析,可发现这一组合图形中一共包含了三个规则图形,长方形、大扇形、小扇形,并且这三个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可以求出来的.接着,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发现阴影部分面积就是大扇形面积-空白ABFD面积.而空白ABFD面积恰恰是长方形ABCD面积-小扇形面积.由此,就借助转化思维,得出S 阴影=S 大扇形-(S 长方形-S 小扇形)

因为S 大扇形=6×6× π ÷4=9 π ,S 小扇形=4×4× π ÷4=4 π ,S 长方形=6×4=24,

所以,S 阴影=S 大扇形-(S 长方形-S 小扇形)=9 π -(24-4 π )=13 π -24=16.82(平方厘米).由此可见,在本题目中,解题的关键就是“转化”,将原本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差,进而轻松解决这一问题[2].

1.4 化难为易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度系数比较高的题目,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解题,不仅找不到“突破口”,甚至还会受到题目条件的干扰,产生错误的解题思路.鉴于此,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转化思维,将原本复杂、难度系数比较高的题目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学生便于理解的题目进行解答.

例5   甲乙在400米的跑道上,甲以每秒钟6米的速度跑步,乙以每秒4米的速度跑步,二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如果沿着相反的方向跑步,二人从起跑到第三次相遇需要多少的时间?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常考的题目.在这一题目中,已知跑道400米,甲乙二人速度,以及跑步在反方向下的相对速度,以及二人同时同一点起跑;二人从起跑到第三次相遇时间相等;未知量是二人第三次相遇的时间.在对这一题目进行解答时,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解题,常常面临着过程复杂、思路不清的现象,难以找到解题的突破点. 鉴于此,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就应带领学生借助“转化”的方式,将二人在跑道上相遇一次视为一圈,那么题目中两人相遇的三次,即跑了三圈,总长度為400×3=1 200(米).如此,结合题目中已知条件得知,两人反方向的相对速度是6+4=10米/秒, 即相遇三次的时间为400×3÷(4+6)=120(秒).可见,在本题目中,解答的关键就是“转化”,将相遇三次转化为总长度,之后即可简单解答这一问题.

1.5 化隐含为明显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隐含的条件,这些条件没有明确给出,需要学生在解题的时候,通过分析深挖出来,才能在隐含条件的辅助下,顺利解决相关问题.但具体解题时,这些隐含条件常常不易被发掘,需要借助一定的转化思维,方可将其挖掘出来.

例6   有三筐水果,甲乙两筐水果共重20  kg ,乙丙两筐水果共重18  kg ,甲丙两筐水果重12  kg ,求甲乙丙三筐水果共重多少?

解析:  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初次解读之后,常常感觉无从下手.因为在题目中,已知条件分别是甲乙、乙丙、甲丙的重量;未知量则是甲乙丙三筐水果的重量分别是多少.在这一情况下,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解题,就会发现根本无法套用已有的公式解答问题.鉴于此,必须要借助转化思维,将甲乙、乙丙中共同含有的乙筐水果重量进行转化,使其成为显性的条件,本题即可变得明朗起来:已知甲乙两筐水果共重20  kg ,乙丙两筐水果共重18  kg ,那么甲筐水果比丙筐水果重20-18=2( kg );又因为甲丙两筐水果重12  kg .因此,甲筐中水果的重量为(12+2)÷2=7( kg );丙筐水果重量为12-7=5( kg ),乙筐水果重量为20-7=13( kg ).可见,在本题目解答中,核心突破点在“从‘隐含条件到‘显性条件的转化”,充分借助转化思维,对题目进行分析,从中挖掘出隐含的条件,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解答[3].

1.6 化特殊为一般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常常存在一定的规律,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唯有掌握了其中蕴含的规律,才能找到具体的解题方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日常解题教学中,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借助转化思想,将特殊的数学问题进行转化,使其成为一般性的问题,进而运用一般的规律解答问题.

例7   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请问这条直线上有多少条线段?

解析:  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常常疑问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难以形成具体的解题思路.鉴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借助转化思维,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一条直线上只有1个点,那么就没有线段;如果线段上有2个点,则存在一条线段;如果有3个点,则存在2条线段;如果直线上有4个点,则存在3条线段.接着,引导学生以此类推,如果有n个点,那么则存在n-1条线段.之后,再次指导学生进行画图验证.可以说,在这一问题的解答中,就是借助了转化思维,将没有数字的特殊题目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具体的数字关系题目,便于学生在列举中,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规律,进而找到题目解答的方法.

1.7 化单一解法到多种解法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复合型的问题,而这些复合型的问题常常存在多种解法.又是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教师在开展解题教学时,不要仅仅局限于学生解题的结果,还应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情况,旨在借助解题教学,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束缚,使其在多角度思考和解题中,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数学教师在日常解题教学中,唯有坚持转化思维,促进单一解答方法到多种解法的转变.

例8   已知一根钢管长2.7米,截下全长的 3 10 ,做了9个零件,剩下的还可以做多少个零件?

解析:  这一题目难度系数比较小,学生在解答的时候,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计算出正确的答案.鉴于此,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就应立足于转化思想的内涵,引导学生对题目内容进行转化,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答:① 将其转化成为工程问题,将整个管长视为单位“1”,则可得出解题方案: 1- 3 10  ÷  3 10 ÷9 =21;② 将其转变成为倍比法,结合题目中已知条件,得出已经做了3份,还余下7份未加工成零件,余下的份数是已做份数的7÷3= 7 3 倍,结合 3 10 做了9个零件,由此得出余下的还可以做7÷3×9=21;③ 将其转化为归一法,即3份做9个,即1份做3个零件;还余下7份,即可得出9÷3×7=21;④ 将其转化为分数对应关系式,即9个零件占据全长(单位“1”)的 3 10 ,即可结合这一对关系,得出这根钢管剩余的还可以做9÷ 3 10 -9=21.由此可见,在这一题目中,通过转化思维的应用,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思维和数学知识进行了解答,使得学生在转化、解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极强的数学思维,真正满足了小学数学学科素养下的教学目标[4].

2 基于小学数学转化思维解题教学启示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得知,将转化思维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彰显出显著的应用价值,显著提升了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使其在转化思维的辅助下,迅速攻克难题,并在解题分析中,实现了数学思维的发展.鉴于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数学解题教学模式,遵循“熟练、简明、典型”的原则,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到解题教学中.

首先,从熟练性原则上来说,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转化题目时,应坚持从“陌生到熟悉”“从复杂到简单”的原则,力求通过转化,使得原本复杂、陌生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简单、熟悉,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答;

其次,从简明性原则上来说,在引导学生进行转化时,可通过拆解条件、分析题目的方式,将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为简单的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带领学生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基于不同条件之间的联系进行转化.

最后,从典型性原则上来说,在借助解题教学训练学生转化思维时,必须要选择具备典型性、代表性的数学题目,以便于学生在典型的训练中,真正掌握这一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在日后遇到同类型题目时,可迅速进行解答[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转化思维作为小学数学解题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强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在转化思维的引导下,促进复杂问题、难题、特殊问题的转化,以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轻松进行解答.同时,小学数学转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小学生也在转化中促进了思维的发展,真正提升了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云泽.小学数学解题中转化思维的有效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8):93 95.

[2] 薛祖佳.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妙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6):62 64.

[3] 徐建干.转化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有效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22(13):69 70.

[4] 劉俊彬.转化思维:小学数学解题教学的突破口[J].基础教育论坛,2022(12):82 83.

[5] 雷维维.转化策略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8):58 59.

猜你喜欢
解题教学突破口小学数学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中学数学中的解题教学及案例分析
探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变式训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浅论新时期中职数学教学
题海无边,方法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