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模式下船体结构与识图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23-11-01 06:32张金军杨海燕
知识文库 2023年19期
关键词:船体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张金军 杨海燕

本文围绕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层次目标,提出船体结构与识图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建议。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要求,提出基于“3+3”分段培养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下船体结构与识图衔接的课程标准。同时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相衔接的船体结构与识图的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得出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对船体结构与识图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1 课题背景和意义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5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5]14号)》指出:试点院校要将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建设主要任务,密切联合行业企业,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细化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江苏省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之一,最大的意义则是通过对职业教育中高层次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求解职业教育自身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探讨职教衔接中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模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体系,以及这个体系从低到高的层次层级的纵向衔接贯通,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及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等方面,还面临许多急需求解的难题。“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 的目标实现,尤其是在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更需要我們做进一步探索、实验、改革、创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的意义,就其作用而言,可以表述为:关注职教体系类层里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发展”层面的衔接沟通研究,有利于提升普通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复合能力,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健康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为加速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步伐做出探索规律和方法的贡献。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所有要素中,最能体现其内涵和本质的要素是课程体系。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为课程衔接提供大的环境,课程衔接为教育衔接提供具体的内容和支撑。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点,是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迫切需要。作为江苏省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之一,最大的意义则是通过对职业教育中高层次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求解职业教育自身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探讨职教衔接中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模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2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技术设计

近年来,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文献比较多。例如,高原等在《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中指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魏静姿等在《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提出了层次化的中高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邵世光等在《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中提出了中高职学校要分别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职业(岗位)群、确定学习内容、构建课程体系”的策略实现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陆春华在《基于大型企业合作背景下的中高职贯通课程衔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通过“确定层次培养目标开发衔接课程体系”的途径以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贯通。彭益武等在《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研究》中,对国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英国为代表的“教学单元衔接法”,即将中职与高职所开设课程统一制定成若干教学单元,并按程度分成5个层次,通过相邻层次的单元实现相互衔接;以法国为典型的“课程标准分类衔接法”,即将开设专业按行业和职业分为17类,每一类都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中高职各专业按照某一类进行对口衔接,以该类的中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高职课程,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设置上的衔接;以德国为典型的“综合课程衔接法”,即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实行模块化课程,课程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种培训机构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呈阶梯式上升,高职教育课程多以中职课程为基础,主体反复,内容逐步加深,很好地实现了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徐国庆等在《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一文中提出:应在思维模式上突破当前的“定位说”之争,采用课程论的思维模式,从对具体课程内容的分析出发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明确定位及衔接。在技术方法上,则应采取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线。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前提是能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层次性描述。在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研究上,有学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实质就是要维持课程衔接的一种有机结合状态。课程分工明确,使中高职课程衔接内容不重复,教育资源不浪费。对高职教育而言,无论是专业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实践能力的性质和范围,都要比中职教育高一层次。霍骁象、张健等人认为:在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上,二者还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标准厘定不清或雷同、专业理论课设置和课程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理论和实践培养不匹配等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准确定位和整合教学内容、重构课程结构和统一教材编写标准等衔接途径;秦虹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其关键是解决好课程的衔接问题。课程衔接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等的衔接。综上所述,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必须围绕行业职业标准,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为重点,通过模块化体系结构、递进式课程内容的形式,形成以目标、能力、素质和标准等多维度衔接的课程体系。通过对现代造船模式下船舶制造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调研与分析,并参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适应现代造船模式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就业岗位三方面来确定。并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中职和高职阶段船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面向船舶制造、钢结构等相关企业设计、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船舶建造工艺、焊接工艺、质量检验、船用材料、造船工程管理、船舶技术设计、船舶CAD/CAM软件等方面知识,毕业后主要面向大中型造船企业和船舶检验、船舶设计单位,从事船舶建造、建造质量检验、船舶生产设计等技术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实用英语、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船舶焊接工艺、船舶装配、船舶舾装、船舶结构、制图标准、造船生产设计、质量检验、造船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等的专业知识。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必须围绕行业职业标准,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为重点,通过“模块化体系结构、递进式课程内容”的技术设计,形成以目标、能力、素质和标准等多维度衔接的课程体系。

就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而言,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基于分层递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最佳方式就是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项目化,这也有利于课程体系既保证系统完整,又能保证中、高职相对独立。为适应现代造船模式的发展情况,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积极与企业合作,深入研究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涉及的素质与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提炼、加工,将专业涉及的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实际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序化成相应的学习模块,形成以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平台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为内容的中高职衔接的结构体系。以中高职衔接课程船体结构与识图为例,该课程在中职和高职均设置。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按中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需要了解船体线型与尺度、船舶结构形式,船体结构、船体图样的概述、船体制图的基础、船体分段结构图的识读。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悉船体结构,能识读和绘制一般的船体节点图、能识读船体分段结构图样。

3 课程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制订课程标准的基础,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现。鉴于中职专业教师的缺乏,高职对中职进行师资支援,除此之外,在制订课程标准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实质上,通过专业课程结构表可以分析得到大多数的专业课还是在高职三年中完成的,只有一些基础专业课分中职、高职两阶段进行,现就船体结构与识图这门分阶段衔接的主干课程为例,分析比较其与传统高职模式下各自的课程标准,评价两种课程标准各自的优缺点。

由于是同一门课程,两种教育模式最后学生的文化程度一致,故分析比较两种课程标准,不难发现两者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一致。本课程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2)课程目标一致。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实训,使学生熟悉各种类型的船体结构、构件名称、连接方式,具备识读船舶图样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的意识。(3)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致。按照船舶制造岗位的能力需求组织课程内容;按能力递进安排教学顺序;以“工作项目为引领、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引导教与学;依据市场调研的结论,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4)教学方法与手段一致。教学方法建议采用“理实一体,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学为主,学练结合”的方式,以制作模型来认识结构,以绘图练习掌握图线的含义、图面的构成、标注的方法,遵循从简到难,从分段到全船的教学顺序,让学生通过“学练”结合,循序渐进地熟悉船体结构,具备识读船舶图纸的能力。

主干課程标准之间的区别如下:(1)学时、学分不同。中高职分段:235学时、14学分;高职:120学时、7学分。这是由于中职与高中的区别造成的,中职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高中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中职学生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专业课也要花费更大的精力。(2)教学内容安排不同。这种分阶段学习同一课程优势在于学时多,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把握课程的内容,劣势在于连续性不好,学生在高职阶段继续学习的时候淡忘了中职阶段已经学习的内容,所以如何实现课程的完美衔接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传统高职把课程中所有项目纳入同一学期学习,则更好地体现了课程的连续性。(3)教材不同。围绕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编写具有中高职衔接特色的教材。

4 授课计划

中职阶段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悉船体结构,能识读和绘制一般的船体节点图,能识读船体分段结构图样。

高职阶段教学内容:讲授船体型线图、总布置图、中横剖面图、基本结构图、肋骨型线图和外板展开图等各类船体图样表达的内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识读和绘制一般的船体总体图样,熟悉全船性船体结构。

就船舶结构与识图这一课程来说,中职、高职和“3+3”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其课时不一样:中职为40个学时、高职为120个学时、“3+3”为246个学时且分两个阶段开设,充分体现了中、高职的衔接。学时和生源的不一样导致了授课计划的不一样。中职只能掌握这门课程的“皮毛”。而高职的生源由于经历高中阶段的学习,容易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故学时较“3+3”为少。“3+3”的生源没有经历高中阶段的学习,但是其在中职阶段就开设这门课程,花大量的时间去掌握课程知识,最终和高职的学生达到同程度的课程知识。

5 实施案例

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与南通航运学院自2013年起联合实施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试点专业为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制造)专业,每年招收一个班级,现共有6个年级6个班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中高职双方密切配合,在学制上突破了3年中职和3年高职的硬性分段,实行柔性分段,高职教育教学前置的办法,采用中高职嵌入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中职阶段即植入高职教学的理念和专业思想,渗透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效帮助中职学生建立专业归属感,提升了中职教学效果,促进了中职阶段的班风建设,实现了中职高教育教学的平稳过渡。

5.1 船体结构与识图课程相互渗透

首先中等专业学校的中职学生可以提前到高职院校进行参观,了解船体结构相关的实训场所;高职院校相关的教授可以对中职的学生进行船体结构与识图专业课程的教育,让学生能够体验先进的实训设备,感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继而为后面作为准学员接受高职院校的学习理念打下基础。

5.2 实施中高职嵌入式的一体化课程教学

船体结构与识图课程在中高职教学过程中采用模块化教学。不管是结构还是制图,均采用以工作项目为引领、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引导教与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不是一味地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5.3 通过网络平台实施高职前置教学

学生利用手机、IPAD、笔记本等各种终端进行网上学习,利用QQ群了解高职院校的各种教学信息。

6 结论

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能力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能力是一个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显然,课程体系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完成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因此,专业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为指导。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经验。但是,要保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尤其是要保证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必须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社会所有资源,探索研究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内容构建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如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更好地解决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衔接以及相应的体制机制研究、教学资源的建设等研究还有待深入与拓展,而且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与后期的评估。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中高职衔接‘3+3分段模块化教学方法实践与研究”,项目批准号:C-a/2016/03/06。

(作者单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船体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船体行驶过程中的压力监测方法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焊接残余应力对船体结构疲劳强度的影响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赴美军“仁慈”号医院船驻船体会
水下爆炸气泡作用下船体总纵强度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