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问题框架”,完善“概念教学”, 拓宽“解题思路”

2023-11-01 10:18赵娴静
数学之友 2023年13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

赵娴静

摘 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概念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搭起问题框架:在问题引领下运用问题串的方式、逐层递进,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入地思考,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以教材新增内容“复数的三角表示”为例,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串中浅入深出,完善概念教学、拓宽解题思路.

关键词:  问题框架;概念教学;复数的三角表示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中,复数的内容占比不多,难度不大,在高考中也属于容易题,从而往往被一带而过.而新教材添加了“复数的三角表示”这一知识点,虽然它是选学内容,但不少学校都将其作为必学课时,而且在不少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中也会涉及到.那么新教材为何要添加这部分内容?对于多年没有涉及这方面教学的老师,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本文从教学的必要性,课堂设计,综合运用及教学心得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  教学的必要性

复数这一章的学习,是从解决“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当 Δ <0时,在实数集范围内没有根”这一问题出发,进而提出数系需要扩充的问题.复数解决了数集运算的矛盾,其几何意义——平面向量则是形的直观反映.正是因为它和平面向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平面向量的模长等内容就可以类比复数的相关概念.

旧教材中,学生学习了复数的四则运算,了解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后,这一章的教学就戛然而止了.但一些爱思考的学生会追问:“复数的乘除法有没有几何意义呢?”

数学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教学应当强调思维的合理性和全面性.所以加入“复数的三角表示”这一知识点显得很有必要,它也为解决平面向量,三角函数和一些平面几何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2  课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复数的三角形式.“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国际数学教育界很早就提出的主要口号.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提出好问题,好问题源自学习者自身的内在需求,应该具有适度的思维挑战性.所以笔者用问题串的方式,将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定义的合理性讲清楚.

引言:前面学习了复数的四则运算,了解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接下来你们想研究什么?

学生很自然地会问:复数乘除法有几何意义吗?这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在预设的情境中,如何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需要教师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要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个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度的问题,能够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留下足够的空间.

问题1     复数 z=a+b i (a,b∈ R )可以由向量 OZ  的坐标(a,b)唯一确定.

我们回顾向量 OZ  的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那么,能否借助向量的大小和方向这两个要素来表示复数呢?

设计意图: 从复数的几何表示出发,将复数与向量类比,让学生尝试用类比的思想,定量刻画向量的大小和方向.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仔细辨识新的问题,了解新问题是如何由原来的基本问题通过一定变化生成的,从而就可通过相应思考方法或模式的适当变化顺利地解决问题.

问题2     向量的大小可以用向量的模表示,即 | OZ  |= a2+b2 ,那么向量的方向如何定义呢?

追问:同学们说了,向量的方向可以用角度来刻画.那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如何定义角度比较合适呢?

设计意图: 复数的辐角是本节的新知识,也是重点.当学生提出,方向可以用角度来刻画后,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回顾角的定义,类比出复数辐角的定义.这也是类比思想的体现.

问题3     复数的模和辐角确定了,复数是否唯一确定?

反之,复数确定了,复数的模和辐角是否唯一确定?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类比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进而意识到,要使两者能够一一对应,需要在辐角的基础上,追加定义辐角主值,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同时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问题4     学习了复数的三角形式后,请通过几个例子,来研究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

可以一般化吗?

追问: 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

设计意图: 这属于开放的“大问题”,在复数三角形式的基础上,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解决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而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预设让学生从具体复数出发,这也是一般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后面的追问,则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中十分重要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以上是本节课的问题链,在问题引领下,通过恰当的引导,追问,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3  综合应用

在高考中,复数题的难度不大,一般不需要用三角形式来解决.但在大学自主招生和涉及旋转的综合题中,尝试用复数的三角形式来解决,可能更为简便,以下举两个例子.

例1    (201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招生题) 设复数 z 1,z 2满足|z 1|=2,|z 2|=3,|z 1+z 2|=4,  z 1 z 2 =      .

思路分析:因为条件涉及两个复数的模,所以可以考虑从三角形式入手,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解: 不妨设 z 2=3,在复平面内,设复数z 1,z 2 分别对应向量 OB  , OA  ,則OA=3,OB=2,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如图),连接OC,AB,则 OC  = OA  + OB  ,即z 1+z 2对应的向量为 OC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OC2+AB2=2(OA2+OB2),将OC=4,OA=3,OB=2代入,得AB2=10,设∠AOB=θ,θ∈(0, π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  θ= 1 4 ,则 sin  θ=  15  4 ,若点B在x轴上方,即B  1 4 ,  15  4  ,则z 1= 1 2 +  15  2  i .又z 2=3,所以 z 1 z 2 = 1 6 +  15  6  i .

同理,若点B在x轴下方,可以得到  z 1 z 2 = 1 6 -  15  6  i .

综上, z 1 z 2 = 1 6 ±  15  6  i .

例2   已知A,B是椭圆  x2 a2 + y2 b2 =1(a>b>0)上两点,点A在第一象限,O为坐标原点,OA⊥AB. 若△OAB为等腰三角形(点O,A,B按顺时针排列),求 b a 的最大值.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圆锥曲线题,如果用常规方法求解,计算量大且比较繁琐,这里不再赘述.换个角度,由于题中涉及“旋转”,可以尝试用复数的三角形式来解决.

解: 设 |OA|=ρ,A(ρ cos  α,ρ sin  α),则 1 ρ2 =  cos 2α a2 +  sin 2α b2  ①,

设 z A=ρ( cos  α+ isin  α),则z B= 2 ρ( cos  α+ isin  α)  cos  -  π  4  + isin  -  π  4   ,

代入椭圆方程,得  1 2ρ2 =  cos 2 α-  π  4   a2 +  sin 2 α-  π  4   b2  ②,

由①②得 2   cos 2 α-  π  4   a2 +  sin 2 α-  π  4   b2  =  cos 2α a2 +  sin 2α b2 ,

化简,得 2(a2-b2) sin  2α-(a2-b2) cos  2α=a2+b2,

5  sin (2α-φ)= a2+b2 a2-b2 ,其中 tan  φ= 1 2 ,φ∈ 0,  π  2  ,

因为 α∈ 0,  π  2  ,所以 1  5  ·  a2+b2 a2-b2  ≤1,当且仅当α= φ 2 +  π  4 时,等号成立,此时, b a 取最大值, a2+b2 a2-b2 = 5 ,

所以  b a ≤  5 -1 2 ,即 b a 的最大值为  5 -1 2 .

从以上两个例题来看,无论是高校的自招考试,还是涉及到旋转的圆锥曲线综合题,用复数的三角形式来解决,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4  教学心得

本节课如果直接教授学生复数的三角形式,会显得有些突兀.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复数的表示方法:形如 z=a+b i (a,b∈ R ),如何想到复数还有三角形式?而从复数的加减法的几何意义,联想到乘除法是否有几何意义,再引出复数的三角表示就显得比较自然,这也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引领”.这正是体现了波利亚提出的“适当提问”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适当提问还要提出好问题,没有好问题就无法诱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深度学习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好问题应当具有不断延展的可能性,也就是学生一眼看不到底的,但通过跳一跳,够一够又能获得的.学习了复数的三角形式,通过具体的实例,学生就可以归纳总结出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再将其一般化,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问题引领下,还要运用问题串的方式,逐层递进,即如何能让思维在问题串中浅入深出,把提问不断引向深入.从辐角到辐角主值概念的提出,就是数学上化多为少,化复杂为简单的体现.

教师不应满足于通过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識和技能,而应通过问题引领他们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并能逐步地学会思维,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不管是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虑,还是在解题中的运用方面,补充学习复数的三角形式都显得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

[2] 于道洋,宁连华.试论墨家精神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5):87 91.

[3] 单墫.解题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
探究基于案例分析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难点突破
试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
利用现实中的素材和情景落实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直观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刍议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