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

2023-11-01 16:28:23许小松唐建敏
关键词:开发与实施素养导向

许小松 唐建敏

摘要: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课程,是落实“双减”政策,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1]籍田小学作为天府新区教育联盟集团学校,立足“双减”牵头开展“素养导向下的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探索,将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荟英课程体系,构建课后服务“1+X+Y+Z ”的课程体系,即“筑基+育趣+扬长+特需”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供给。聚焦基于素养为导向的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构建动态的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保障体系,构建全面高效的荟英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师生“加能减负”,课后服务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真。

关键词:素养导向 课后服务课程 开发与实施

从2017年试点到全面铺开,天府新区创新课后服务模式成功入选教育部的优秀案例。天府新区教育集团联盟学校以籍田小学为牵头学校开展“素养导向下的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探索,以素养为导向,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坚持“兴趣为本、作业优选、活动育人、特色彰显”的目标定位,构建集团“1333”的课后服务推进模式(一个需求,三个学段,三类课程,三个时段),籍田小学也根据学校的现状,积极探索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研究,作业辅导从教学视角转向课程视角,从聚焦“量”到关注“质”,建立以“筑基+育趣+扬长+特需”于一体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并纳入学校荟英课程体系。实施课后服务“一三一”工程(锚定育人功能提升总目标,开展管理、指导、评价三项行动,形成一套育人模式),构建优良的教育生态,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让教育回归本真。

一、教育联盟集团化发展为学校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优质智力资源

天府新区教育联盟集团是经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批准,于2021年8月成立的新区第六个教育集团,天府新区教科院和天府五中为共同引领单位。集团现有22所成员单位,其中教科院1所,中学5所、小学5所、幼儿园11所。集团根据新区对教育集团“公民融合、纵向贯通、横向联盟、一校两制”的工作思路,确定“教育三人行”作为教育联盟集团的核心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学校秉承“同行、互助、合作、发展”的共建理念,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標。同时集团三个学段22所学校提供的优质的智力资源,各学校根据学段特点,积极开展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校牵头开展“素养为导向的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学校课后服务致力于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在“双减”的文件中,再次强调建设与实施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课程。[2]籍田小学在“荟德润养,英华萌毓”的办学理念下,秉承“让每一个生命自由绽放”的课程理念,构建学校荟英课程体系。在双减背景下,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师资渠道,构建“学校教师+家长公益+体育共享中心+社会资源”的“1+N”的模式,实施课后服务“一三一”工程,提供多元课程供给,构建课后服务“1+X+Y+Z” 的课程体系,并将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荟英课程体系。固定班级的作业辅导课程(筑基)+教师走班的兴趣课程(育趣)+学生混龄选课走班的特长课程(扬长)+特需定制(补充亟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超市,定制特需课程一生一课表。课后服务在立足普惠的作业辅导的同时,以素养为导向开发多元的兴趣特长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供给。

三、聚焦基于素养为导向的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后服务校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之下,建立课后服务课程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保障、评价等之间的逻辑关联。籍田小学挖掘学校的办学特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需要,结合不同学校教师的能力素养,基于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供给,实现课后服务对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全覆盖,落实“5+2”的要求。

(一) 普惠性作业辅导答疑的校本化探索

课后服务课程的育人价值必须借助具体的内容体系来实现。[3]“课后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深刻影响着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课后服务的质量。由于课后服务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也应包罗万象,既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提升活动,也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建立起多元融通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体系。

落实“双减”政策对作业的管理要求,课后服务是重要的路径和保障,如何优化作业的设计,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作业辅导和答疑,将是推动学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学校管理系统性变革,重构学生美好学校生活的突破口。作业辅导从教学视角转向课程视角,从聚焦“量”到关注“质”,加强校本作业的管理落实优质辅导,增加能力训练的有效性,把控作业内容的层次性,注意作业反馈的及时性。学校开展了“依托校本教研,推动作业改革新探索”的探索,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的作业辅导和答疑。

1.校本研修,重常态。学校以制度明确将作业设计纳入校本教研体系,探索我校“教研活动九步法”的改革,教师加能减负,多措并举,增加教师工作效能,减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教师增能,推动学校作业改革的提质。

2.层层把关,抓落实。学校按照要求进行作业公示审批,层层把关,年级统一作业设计,班级可做个性化的调整,控量提质,经学科领航人审批,专人负责,层层审批,抓落实。

3.以评促改,三维三抓,精准量化,作业管理优质发展。首先是抓学科作业精心设计。要求教师既要备好课又要备好作业,从学校学科组和年级学科组两个层面,实施两个设计同步抓、双促进。其次是抓作业量的科学设计。主要用两个维度来衡量,一个是时间维度达标,另一个是任务维度达标。通过实施作业的问卷调查,借助大数据跟踪生成,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进作业设计精品化、作业设置精简化、作业批改即时化。最后是抓作业的精准批改。学校通过批改率、评语率、评价形式的多样化等综合考核,更加科学客观地了解作业完成情况。充分利用大数据统计和分析,从作业的分层分类布置走向作业的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设计应用,增强体验性、拓展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作业。加强技术融合研究,增强作业设计与管理的科学性。

4.常規检查,常态常抓。在“双减”背景下,为保障作业管理落实到位,学校要求各班建立作业登记台账,在学校整体作业的要求下,由班主任统筹各班作业总量量,每周交教研组长审核检查,课程中心每月抽查考核,月月考核,月月通报,奖优促改。

5.作业展评 ,成长可视。学校开展班级的作业月展评及各学科系列作业展评活动,形式多样,让学生的成长可见,多元的评价,以评促改,减负增效促进学校作业改革的优质发展。[4]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兴趣培养、特长发展与特需课程定制”的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

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课程开发要把握好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保障、评价等之间的逻辑关联,以素养为导向开展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4]在学校“为每一个生命自由绽放”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基于学生发展“基础课程筑基+兴趣课程育趣+特色课程扬长+特需课程定制”的课后服务的课程体系,选取利于学生沉浸体验的课程形式,开发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应基于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形成统一与差异协调并进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体系。结合学生需求优化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弥补课内教育的不足,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拓展。考虑学生现实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学生的现实需要才是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依据。

1.籍田小学以素养为导向开发部分课后服务校本课程

籍田小学供43个班级,1830名学生,课后服务开设普惠性的基础性的作业辅导,提供兴趣课程129门,混龄“选课走班”的社团特长课程37门,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定制特需课程。学校以素养为导向,探索开发了“多样印染”“快乐足球”“陶笛课程”“快乐编程”等系列课后服务校本课程。

2.以学校课后服务“校园足球”特色课程的开发为例

籍田小学在2015被授予首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2019年被首批“四川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称号,籍田小学代表天府新区组队参加了成都市第14运会和成都市小学生运动会。学校全力围绕“校园足球”,打造学校特色项目,系统构建了乐健强体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立足普惠,发展特长,开设了课后服务“选课走班”的足球兴趣课程,完善延时服务和周六托管的校园足球校队的梯度队建设。从天府新区体育共享中心聘请专业的足球教练补充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以素养为导向开发“足球”特色校本课程,既有普惠性的发展学生兴趣的“足球”课程,也有基于特长发展的学校足球校队的“足球”特色课程,还有基于足球人才培养的定制课程。

(三)构建动态的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保障体系

学校建构动态开放的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体系。[5]制定课后服务管理制度,加强过程性的管理,从制度上规范课后服务工作。1.要明确课后服务不是“看班或看管”服务,而是辅导学业、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个性化的服务。2.做到课后服务课程的体系化开发,课程实施有计划、有指导、有检查、有评价,保证课后服务课程教学的高质量。3.开展课后服务课程动态化的管理,完善中去追求课程高品质的持续性。[6]

(四)构建全面高效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

课后服务课程评价是提升课后服务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学校构建了荟英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纵向发展的增值评价,落实横向发展的综合性评价,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四个主体,构建全面高效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突出核心素养培育;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动态成长;探索增值评价,发挥诊断功能;健康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后服务评价着眼于课后服务的育人本质,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构建全面长效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对课后服务课程方案的评价、对课后服务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和对课后服务课程成效的评价。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做好课后服务课程实施情况的监测和反馈工作,把好课程实施质量关。学校采用线上线下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横向纵向数据对比,了解课后服务中存在的优缺点,不断改进,提升课程质质量。

参考文献:

[1]伍学明.落实“双减”学校该“减”什么?“增”什么?[J].人民教育,2021,23.

[2]陈飞.课后服务:在“变”与“不变”中有所作为[J].上海教育,2021,31.

[3]游孙瑛.联动课内课外落实“双减”政策[J].四川教育,2022,01.

[4]雍晓燕.天府新区:创新课后服务形式,提升教育获得感[J].四川教育,2021,11.

[5]温剑.均衡分配、高效利用学生在校时间[J].人民教育,2021,18.

[6]罗生全,卞含嫣. 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体系建构与实施路径[J].北京教师,2022,01.

猜你喜欢
开发与实施素养导向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试题命制
三维导向:班本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基于素养导向的命题创新及教学启示
素养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实践研究
全国高考数学试题素养导向及教学启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
开放·融合·引领
民办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课实施的有效策略探析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37:44
如何更有效地开发与实施信息技术课堂
关于校本课程“江格尔”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