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路径选择

2023-10-31 15:59:46赵惠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16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

赵惠芳

[摘 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成效直接反映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作为中间层级,市域社会治理能够保证城鄉一体化的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基层治理专业化和现代化,破解基层治理的难题。文章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出发,分析当前市域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治理现代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6.061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6-0192-03

0     引 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大城市,使得大中型城市人力资源汇集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风险和安全危机加重,这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重要指南,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社会治理的新模式由此开启。

1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1.1   内 涵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丰富,它是一个涵盖“市域”“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等范畴的体系。市域是地级市所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区和县、乡镇地区以及农村在内的地域范围,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全面性社会系统[1]。社会治理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是多元主体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治理。由政府服务和引导,多主体积极参与,完善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社会治理方式,反映各领域的诉求,共同应对治理路上的难点,实现多元治理的目标。可以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将城市治理与农村治理相结合,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市域内的社会各界力量运用社会规定的手段和先进技术开展的一系列社会行动。直接目的就是防止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产生,最终目的则是保证和维持所辖区域的长治久安。

市域是国家和基层的中间枢纽,既接收国家的政策,又主持展开基层的工作。市域是一级政府主导的,可以自由调配资源,发布政令,用其独特的权利来化解重大矛盾,保证其公信力。所以市域社会治理是使社会冲突在萌芽时期就化解的治理层级,而且在基层治理中也是以一个主导者的身份去控制其基层治理。

1.2   特 征

1.2.1   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首先,政府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占主导地位,将群众及其他主体提出的市域社会治理方案积极纳入政策制定范围,保证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企业是重要的市域社会治理主体,需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运用技术和资源优势支持市域社会治理,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结合。再次,社会组织也是重要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最后,人民群众要提高社会参与感,从私人空间转向公共空间,为社会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1.2.2   市域社会治理空间一体化

市域社会治理是将城市和农村都包含在内的治理。市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要采用城乡融合的手段,同时建构城市与农村,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空间一体化就是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将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社会更公平。这有利于从更高层面促进人口之间的稳定流动,协调城乡之间的关系。

1.2.3   市域社会治理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和简约化

智能化是指充分利用城市的技术优势,将科学技术融入社会治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手段,打造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市域社会治理方式智能化的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数字科技与治理理念相配合,使社会治理的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是指在某一领域的治理中,由拥有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的人员去完成任务,做到人岗相适。社会的分工细化造成治理专业化的局面,避免了社会混乱治理情况发生。每个人都利用自己的特色来治理, 用专业化从事专业领域,更能够保障市域社会治理的质量。简约化是指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简便群众办事流程,改变以往“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尴尬现象。要保证治理程序的简化,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化,简单的程序条理化,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群众的办事效率,减少群众的跑腿次数,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1.2.4   市域社会治理理念民本化

市域社会治理注重以民为本,这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治理过程的核心动力,使市域社会治理这项工作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才可以做到将矛盾彻底化解在基层[2]。任何时候,政府都要有服务意识,了解并回应民众的需求,只有赢得民众的认可,才能顺利推行改革,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治理都是为了人民,有人民参与的治理才是有效的社会治理。

2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治理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人民群众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至关重要的力量。在治理的过程中群众处于观望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重大的转型期,导致他们参与市域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尚未被激发出来。另外,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基层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在遇到一些需要公众参与的事情时,有些群众的自觉性不高,导致工作效率低;在招募志愿者时,也有部分人以各种理由推脱,只注重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事情。这种对待社会事务的消极态度如果一直延续下去,会影响市域治理进程。社会组织很大部分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但是其内部结构的不完善性,导致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3]。因此,其在处理一些复杂手续时,效率就会降低,逐渐难以满足群众提出的各种需求,进而产生懈怠感。另外,一些社会组织成立的时间较短,体制方面还不健全,且缺乏一定的权威性,群众一般不会重视这种组织的号召,所以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2.2   基层治理效果不佳

基层在治理过程中的效果可能与理想的建构体系有差距。首先,基层在使用智能产品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新问题,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另外,政府在智能化推進过程中,可能受网络信息的制约,忽视了实际情况,而造成政府做出的决策落后于社会发展,导致和民众的沟通效果不好。其次,在城乡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城乡社会治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差异,导致城乡一体化不能顺利实现。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部分村回迁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公共卫生环境方面,部分村民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公共空间认识不是很清楚,出现在公共空间扔垃圾、抢占停车位等现象。而且回迁小区的机构设置也很混乱,总是出现开会程序混乱、村干部没有起好带头作用、各种所谓的职位和办公场所形同虚设等问题。

2.3   治理理念存在偏差

在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治理理念不是很先进。首先,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政府部门没有认识到要以人民为中心,如一些办事机构没有考虑老年人或残疾人的需求,忽视了对特殊群体的照顾。另外,在一项新政策出来时,政府部门没有简洁明了地告诉群众具体的流程,导致群众由于自身的理解不足而不能迅速办理业务。其次,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法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治理的法律条例较少。市域社会治理中必须要有法可依,这样社会矛盾才会减少。国家必须要对治理范围内的各个主体制定严格的法律条例,这样社会治理才能顺利进行。但现实情况是,在出现问题时,某些工作人员由于传统思维的束缚,不能有效地用法律手段去解决问题,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产生混乱,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及社会组织产生怀疑,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3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3.1   政府要转变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政府主体的引领作用,政府要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首先,政府要积极转变观念,消除“官本位”思想,由主导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加强政府公职人员的绩效考核,优化政府治理职能,激发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将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平日考核与年末民主测评相结合,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评价,其中群众的评分要占一大部分,对于表现好的人员要有奖励,优先评优;对于表现不好的人员要给予取消评优资格等惩罚。如此,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时刻想着民众,更加积极地为人民服务,将事情办好。其次,要加强基层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干部的选拔,把信念坚定、有干劲儿、有冲劲儿的年轻干部提拔上来,并加强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3.2   打造全覆盖模式

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一个整体的视角推动。构建市级统筹、县级负责、联乡联村、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塑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模式[4]。因此,不仅政府有责任,社会组织和群众也有主体责任,要发挥多元主体治理作用。

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来说,要发挥团体的力量,让更多高素质的人群参与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在助残、助学、助老的社会公益活动中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在全覆盖过程中,要凝聚社会组织的力量,为社会提供精细化服务,化解基层矛盾。例如,政府要出台各种政策方案,使得群众都能够积极响应其号召。再比如,政府要为积极辅助工作的群众加分,实行兑换积分的政策,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群众积极参与,政府就会减轻很多负担。

另外,全覆盖也体现在社会治理体系要相互贯通,市域作为连接国家和基层的桥梁,要打通层级之间的沟通渠道[5]。市、县组织,乡镇落实,每个层级的责任都压实,将不该由基层承担的责任推到中层,减轻基层的治理负担,不再把基层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扔。当前,基层人少事多的现象很普遍,所以要清晰明确各层级的工作和职责,形成综合统筹发展模式。当然,在统筹过程中,也要注重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这样才会推动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3.3   完善市域中心地带公共服务体系

市域中心地带通常会汇聚这个地区的优质资源。人民群众在这里能满足自己多数需求,在市域中心地带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还能带动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6]。多渠道筹措资金来增加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同步实施水利设施和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园建设,提高绿化水平。其次,要提供便捷化服务,提高为群众办事的效率。基层部门要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服务,将线下咨询和线上咨询相结合,真正满足群众的需求,让群众能享受到政府的优质服务。最后,要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和供给力度。坚持政府主导,提供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服务,同时,政府也可以制定一些政策,如减免税收、贷款贴息等鼓励社会企业积极参与文化服务供给。

在市域中心地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公共服务体系惠及更多城镇和农村地区,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3.4   加强法治建设

在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群众遵法守法,把法治观念融入市域社会治理中。

首先,政府工作人员要主动并且深入地学习法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将其落到实处,摒弃人情理念,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积极运用法制手段开展工作,带头打造一个法治社会。其次,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勇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做好安全工作。最后,要培育公众的现代法治观,通过加强普法教育,利用大众都能接受的宣传方式,普及法律知识,使公众树立正确的法律观。让公众能够懂法知法,积极用法律解决问题,既积极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又避免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3.5   推动智能化建设

在市域社会治理中,要想推进其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做到人与技术相融合,用大数据技术去处理社会治理中的信息,共同建设“智慧城市”[7]。

首先,政府要更新传统观念,紧随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进行治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处理社会中的问题,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优化公共服务。其次,在利用网络处理问题时,也应该加强对公民隐私信息的保护,防止信息泄露,要在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时刻保障信息安全[8]。最后,要建立智能化治理机制,使政府的治理程序简便化,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顺利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壮.太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0:18.

[2]陈嘉欣.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实现路径研究:以郑州高新区沟赵办事处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21:23-25.

[3]王阳,熊万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结构优势与优化路径[J].中州学刊,2021(7):81-87.

[4]何阳,娄成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蕴涵及建构路径[J].求实,2021(6):71-82,109.

[5]孙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21(13):229-231.

[6]徐汉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J].理论探索,2020(1):13-22.

[7]邱玉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中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效能提升[J].理论导刊,2021(8):84-92.

[8]马奎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22(6):61-64.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26:15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40:33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7:39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12:05
我国农村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1:07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