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澜
[摘 要]目前,高校事业单位中担任双重角色的岗位趋于普遍,但现有胜任力研究大多聚焦单一角色的岗位。兼任领导干部的专业教师和兼任辅导员的专业教师在高校事业单位中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作用,因此,研究二者的双核胜任力模型很有必要。文章通过对选自核心期刊的30位学者的观点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不同胜任素质的出现频率和likers 5级评价表,构建两种兼任方式的双核胜任力模型,并对两种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文章提出的研究结果可以对高校事业单位中双重岗位的兼任难度进行初步估计,并为双重岗位的招聘、人才培养和成绩考核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核胜任力模型;高校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辅导员;专业教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6.04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6-0143-06
0 引 言
高校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投资创办的从事教育事业的非营利性机构[1],是国家培養高等级、高素质人才的战略基地[2]。对其内部人力资源的胜任力情况展开研究,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力量。在高校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中,高校领导干部是肩负时代使命的骨干力量[3],辅导员是处在思想政治教育最前沿、离学生最近的人[4],专业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5]。随着高校管理体系的发展,需要担任双重角色的岗位日渐普遍,如兼任领导干部的专业教师和兼任辅导员的专业教师。二者在具备教学职能的同时,前者是高校发展方向的掌舵人,后者是学生的直接领路人,两种兼任方式均在高校中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作用。然而,目前针对高校的胜任力研究仍聚焦单一角色岗位的模型构建,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岗位兼任情况下的人才招聘、培养和考核。在此背景下,本文分别构建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的双核胜任力模型,以及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双核胜任力模型,并对两个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1 胜任力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1.1 胜任力概念
胜任力(competency)一词来自拉丁语,在中文文献中常译作胜任特征、胜任素质等。胜任力这一概念真正被引入学术领域的标志是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6]一文。1994年,麦克利兰和斯潘塞(Spenser)对胜任力的概念作出了总结性的表述: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1.2 胜任力研究现状
现有胜任力研究中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和销售人员[7],并且国内大量研究基于西方理论情境展开,运用胜任力模型的也多为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和具有较强实力的私企[8],这导致胜任力研究中我国事业单位这类具有中国体制特色、中国管理特色的领域研究进展缓慢。而在对事业单位胜任力的研究中,高等教育的研究仅占9.24%。
高校事业单位中,绝大部分研究针对单个岗位展开。如于杨等人通过层次分析法,提出知识素养、工程素养、教学素养、个人素养四位一体的新工科教师胜任力模型[9]。相较而言,目前高校中针对双重角色的双核胜任力模型研究较少。如尹晓敏针对大学高层管理者构建了包括专业胜任力和管理胜任力两类共11个胜任素质的双核胜任力模型[10]。值得一提的是,现有双核胜任力研究侧重于模型构建与应用,并未对不同双重角色胜任力模型的异同作出比较分析。
就胜任力的研究现状而言,对于事业单位,尤其是对高校事业单位的双核胜任力研究较少、范围较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选择对高校事业单位进行双核胜任力模型构建并作出比较分析,这样能够进一步鉴别高校中担任双重角色的人才的内在素质,有利于在人才管理中对于不同角色关注不同侧重点并形成对比参照,帮助高校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2 高校事业单位双核胜任力模型构建
本章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规定》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综合选取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等权威期刊中30位专业学者的观点,构建高校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与专业教师、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双核胜任力模型。
整理、分析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发现,尽管不同学者对一级指标的命名方式不一样,但所展示的品质内核一致。本文分析了赵乐天、吴童、牛端、何齐宗、严尧等学者的研究,发现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双核胜任力模型一级指标与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双核胜任力模型一级指标相同,并最终将胜任素质一级指标划分为知识技能、职业品格、价值观和人格特质4个维度,如图1所示。
其中,“知识技能”是指胜任该角色需要具备的知识和展开实际工作的能力[11],在其他文献中也称“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12-14]。“职业品格”实质上是客观工作活动与个人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12],也有学者称之为“工作作风”和“职业态度”[15-19]。“价值观”在一些研究中具体表现为“政治品德”“人文素养”或“政治素养”[20-23]。“人格特质”是指个体持久一致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的总和[24],也被称为“个性特征”或“人格(个人)魅力”[25-28]。
为构建双核胜任力模型,本文首先将双核模型中的胜任素质分为两类:通用性胜任素质和非通用性胜任素质。通用性胜任素质是指两个角色均要求具备的胜任素质,非通用性胜任素质则是指仅有其中一个角色要求具备的胜任素质。
其次,通过整理选取文献的数据,分别计算每种胜任素质在两种角色中出现的频率。对于非通用性胜任素质,直接保留其在单个角色中出现的频率;对于通用性胜任素质,则求其在不同角色中出现的频率加权平均数,作为双核胜利力模型指标选取的重要依据。
最后,参照数据结果,在likers 5级评价表[25]的基础上作出调整,对不同的胜任素质进行重要程度打分,如表1所示。本文舍弃了较不重要与很不重要的胜任素质。
下面开始构建两个双核胜任力模型。
2.1 担任领导干部角色的专业教师双核胜任力模型
根据上述方法,筛选出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双核胜任素质二级指标。对选取的胜任素质按最终频率降序排列,如表2所示。
表2中,“组织领导能力”是指组织领导教学和管理活动的能力;“教育学科知识”是指优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专业学科相关知识;“清正廉洁”是指奉公守法和抵御各种诱惑的心性;“创新能力”是指变革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教学设计与实践”是指教学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方法选择以及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做出研究成果的能力;“理想信念”是指对目标的追求和奋斗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是指向他人有效传达、沟通信息,并协调工作关系的能力;“事业心”是指有强烈的成就导向和事业激情;“学习能力”是指将新的知识技能内化掌握的能力;“学术影响力”是指在专业领域拥有学术资源和同行认可;“管理学校的能力”是指依法科学治校的能力;“人才挖掘能力”是指发现校内人才并为其打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大局观念”是指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全局观念;“民主性”是指将民主集中制内化于校园管理,充分听取师生意见;“务实性”是指办实事,不做表面功夫;“诚实性”是指真诚表达,不掩盖、歪曲事实;“职业信念与忠诚”是指对工作抱有信仰并愿意为其持续付出;
“责任感”是指承担分内工作责任的自觉性;“教学研究与改革”是指教学反思、研究及改革能力;“服务意识”是指具有设身处地为师生着想和服务的意识;“严谨性”是指对工作内容具有严谨的态度;“政治素養”是指具备思想政治修养并站稳政治立场;“奉献精神”是指将知识能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事业;“自律性”是指严于律己,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高标准约束自我;“自信心”是指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相信自己能够达成目标;“爱岗敬业”是指热爱自己的岗位并拥有积极出色完成工作的意愿;“宽容性”是指心胸宽广,正确消化不同的意见和反对的声音;“坚韧性”是指面对困难具备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中总结经验;“关爱学生”是指关心并愿意倾听学生想法;“原则性”是指依照职能权限与规章制度办事;“以人为本”是指以师生利益为本,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学术道德规范”是指保持良好学术声誉,恪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是指用自己的优良作风做出榜样;“幽默感”是指善于以风趣幽默的方式传授知识或与人交往。
以上胜任素质可以根据表1对应得出重要程度,再结合适用角色进行归类。模型中胜任素质重要程度和适应角色情况如表3所示。
从不同角色需要的胜任素质来看,总体而言,相比专业教师角色,领导干部角色要求更多的胜任素质。从重要程度分类来看,“非常重要”程度中,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的胜任素质数量相当;“比较重要”程度中,领导干部角色的胜任素质明显更多;“一般重要”程度中,专业教师角色的胜任素质多一个。这意味着担任专业教师和领导干部的双重角色的人才需要在领导干部这一角色中花费更多的心力去培养应具备的胜任素质。
将表2中筛选得出的胜任素质二级指标整理分类归入图1中得出的一级指标,可得到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的双核胜任力模型(见图2)。
2.2 担任辅导员角色的专业教师双核胜任力模型
同理,可以得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双核胜任素质二级指标,按最终频率降序排列,如表4所示。
其中,部分胜任素质的释义已在前文中出现,此处不再赘述。对尚未提及的胜任素质作以下解释:“心理学知识”则表明需要具备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知识,能够理解社会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心理辅导能力”是指熟悉大学生心理状态,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个性化制定谈心内容,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执行力”是指应准时、保质、保量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应变能力”是指在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获得领导指示时,具备灵活决断和处理能力;“外倾性”是指个性开朗外向,积极乐观,易于主动与学生交流,给学生以正面的情绪感染。
胜任素质可以根据重要程度与适用角色整理归类,具体如表5所示。
从不同角色需要的胜任素质来看,总体而言,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各自要求的胜任素质数量基本一致。从重要程度分类来看,“必不可少”和“比较重要”程度中的胜任素质是两个角色都需要具备的;“非常重要”程度中,专业教师角色的胜任素质多一个;“一般重要”程度中,辅导员角色的胜任素质较多。这意味着担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双重角色的人才在两个角色中分配的精力基本一致,相比之下,专业教师角色需要略多的时间培养所需的胜任素质。
将表4中胜任素质二级指标分类归入图1中得出的一级指标,可得到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双核胜任力模型(见图3)。
2.3 模型比较分析
从两个模型中双重角色的兼任难度来看,两种兼任方式都需要超过30个胜任素质,均具有一定的兼任难度,但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的兼任难度更大。通过比较两个模型中非通用性胜任素质和通用性胜任素质的占比,可以粗略衡量这两个兼任方式的难度差异。若双核模型中通用性胜任素质较多,非通用性胜任素质较少,则可以初步说明两角色兼任难度相对小,反之则难度相对较大。在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的双核胜任力中,非通用性胜任素质和通用性胜任素质之比为17∶21;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双核胜任力中,二者之比为11∶20。由此可以发现,前者的非通用性胜任素质占比大于后者,因而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的兼任难度更大。
从两个模型中不同的胜任素质指标来看,两种兼任方式各自要求的知识技能、职业品格、价值观和人格特质均有所差异,具体如表6所示(表中“√”表示该胜任素质二级指标出现在此兼任方式中并且较为重要)。
从表6中不难看出,兼任领导干部的专业教师更加强调对学校整体的管理能力和学术、人才等多种资源的调度能力,如“管理学校的能力”“把握办学方向的能力”“人才挖掘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担任领导角色需要具备远大的理想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如“理想信念”“大局观念”;要以全校师生的利益为根本,做到“以人为本”;要能够抵御权力和利益的诱惑,因而有着更高的品性要求,应做到“清正廉洁”;还要将民主的理念落实到校园管理的实践中,踏实为师生服务,因此需要具备“民主性”和“务实性”。
兼任辅导员的专业教师更强调对上级任务的执行能力,如“工作执行力”,以及直接和学生沟通相处的性格和能力,如“外倾性”和“心理辅导能力”,符合角色特征。此外,“管理学校”“把握办学方向”等能力往往需要对学校本身有着充分的了解,而“心理辅导能力”“外倾性”等通常是自身学习经历和性格特征中携带的,这也符合高校中普遍出现的领导干部内部晋升、辅导员外招的现象。
从两个双核胜任力模型的共性中可以发现,两种兼任方式均具有可能性和合理性。两个双核胜任力模型都呈现出非通用性胜任素质多出现在“知识技能”中,通用性胜任素质多出现在“职业品格”和“人格特质”中的现象。结合冰山模型中位于水上冰山的“知识技能”比位于水下冰山的“职业品格”和“人格特质”更容易培养[6]这一理论,可以推出这两种兼任方式虽然存在难度,但大部分非通用性胜任素质相对容易培养,因而仍然具备兼任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3 模型应用与建议
相较于大部分只针对一个角色构建胜任力模型的现有研究,本文构建的双核胜任力模型更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兼任员工的选拔、培养和考核。
3.1 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双核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在选拔与招聘方面,可以依照该模型设计准入门槛,选取在专业学术教育和管理方面都具备优良能力的胜任者,打破“教而优则仕”的传统晋升方式,进而克服我国高校领导干部长期以来沿袭的“学者—专家—学术权威—学校领导”成长模式的弊端[10]。在人才培养方面,在专业执教和校园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设计适用于兼任领导干部的专业教师的培训内容与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考核指标不应只局限于学生评教和学术成就等方面,也应对其学校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3.2 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双核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在选拔与招聘方面,可以根据该模型构建选拔标准,尤其是在学习经历方面,不仅要有执教专业的学历背景,在心理学方面也应具备基礎的知识积累。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优先培养模型中重要程度较高的胜任素质,并且由于该兼任方式具有与学生构建密切联系的特点,因而可以将培养方式融入与学生的实际沟通交流中,便于取得更实用的成效。在考核评价方面,除了专业教学的考核,还可以根据该模型双重角色的要求扩大考核指标范围,构建学生问题处理、心理辅导等工作的考核体系,形成更契合该兼任方式的评价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黎.转型期事业单位正职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1-03-23)[2023-02-25].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121699.htm.
[3]张东刚.加强我国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三位一体”理念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7):24-27.
[4]人民网.高校辅导员你的使命崇高不可替代[EB/OL].(2019-04-02)[2023-02-2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402/c40531-31008151.html.
[5]高慧斌.担当好人民教师的时代重任[J].教育研究,2018(9):20-23.
[6]MCCLELLAND D.Testing for competence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1):12-21.
[7]胡艳曦,官志华.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31):248-250.
[8]袁浩镛.胜任力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4):84-85.
[9]于杨,吕悦.新工科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建构与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32-38.
[10]尹晓敏.大学高层管理者双核胜任力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73-75.
[11]严尧.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初探[J].价值工程,2013(5):277-278.
[12]何齐宗,熊思鹏.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7):60-67.
[13]陈岩松.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一项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4):84-89.
[14]张琴,苏文明.高校辅导员胜任模型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3):90-91.
[15]赵乐天,孙立樵.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研究[C]//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0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党政与国企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选集,2010:119-128.
[16]吴童,谢俊慧.高校中层领导干部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1):6-10.
[17]牛端,张敏强.高校教师胜任特征:O*NET工作分析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6):43-48.
[18]吴树雄.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33-34.
[19]刘叶云,李雪.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2):89-94.
[20]陆远权,何倩倩,马垒信,等.高校处级领导干部胜任特征初探[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3):83-85.
[21]姚凯,韩英.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应用[J].复旦教育论坛,2013(3):70-75.
[22]毛霞.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特征构成及培养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02-104.
[23]邵建平,隋汝梅.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江苏高教,2009(6):123-125.
[24]MCCRAE R R,JOHN O P.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2,60(2):175-215.
[25]姚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0):186-189.
[26]刘世勇,陈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湖北社会科学,2011(3):168-170.
[27]祁艳朝,于飞.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43-46.
[28]汤舒俊,刘亚,郭永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