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质量融合教育区域推进模式的系统建构与实施

2023-10-31 08:52孙韡郡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区域

孙韡郡

【摘 要】 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自2011年以来,本着“发现真问题,解决真困难”的工作理念,确定“精准分析,形成多元识别学生方法”“有效支持,助力教师精准施策”“优质服务,构建区域支持保障机制”的工作思路,系统构建了更高质量融合教育区域推进模式,使各普通学校从“接纳”走向“悦纳”,保障了随班就读学生享有优质教育权益。

【关键词】 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特教中心;区域

【中图分类号】 G760

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8年,是由虹口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特殊教育机构,服务区域内各学段、各种安置类型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及其家长,承担区域特殊教育的管理、指导、研究、服务等功能。2011年以来,中心教师本着“发现真问题,解决真困难”的工作理念,围绕随班就读学生这一群体开展了大量求真务实的工作实践,确立了“赋能教师,惠及学生”的实践路径,系统构建了更高质量融合教育区域推进模式,使各普通学校从“接纳”走向“悦纳”,保障了随班就读学生享有优质教育权益。

一、项目背景

随着中国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的显著提升(达到95%),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人数快速增长,随班就读学生校园生活“适应难”问题凸显。此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与传统大班式集体教育形式的矛盾激化,催生了教师“接纳难”的问题。一时间“随班混读”“随班就坐”等现象层出不穷。如何让随班就读学生“学得好”成为横亘在融合教育工作推进征途上的一道阻碍,更是教育质量提升道路上的“卡脖子”难题。

针对随班就读学生校园生活“适应难”、教师“接纳难”等困境,中心教师以实际问题为抓手,深入教学一线,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教师层面缺少了解残疾儿童身心特征的方法、学校层面缺少适性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区域层面缺乏专业支持团队和技术是区域融合教育实践推进的三层阻碍。由此,中心确立了“赋能教师,惠及学生”的实践路径。

二、研究思路

(一)精准分析,形成多元识别学生方法

中心教师以“一人一案”为抓手,通过积极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估实践,探索形成多元识别学生方法。在具体工作中,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厘清随班就读学生的障碍程度和特征,凝练检核评估、课堂观察、在线测评等方法;探索录像分析技术,提供专业解读,科学绘制特需学生画像;规范“一生一案”服务,引导普校教师科学认识学生个性差异,促进理解与接纳。

(二)有效支持,助力教师精准施策

中心组织巡回指导教师深入现场带教,赋能普校教师课堂改造能力;研创由38门共享课程、百余种师生共用配套教辅具、25项专题服务组成的资源群;线上线下结合,助力普校教师精准施策、有效教学。

(三)优质服务,构建区域支持保障机制

中心创建专业支持模式,构建完整服务链,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等保障机制;依托信息技术支撑,研发能力测评、远程互动、特教资源、信息管理四大数字平台,扩容增能,突破区域层面专业支持在人员、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全时空云端支持“一人一案”,实现融合教育现代化。

三、项目实践与运用

(一)开展科学评估,为教师了解接纳学生提供科学方法

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的必要性。虹口区已通过8年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区域“科学评估”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多手段、多主体的全过程科学评估体系。围绕“一人一案”服务流程,配套构建含有“诊断性评估—前期评估—动态评估”的科学评估体系。以“诊断性评估”为起始,初步识别学生的障碍类型,并依据专家建议及文件规定对区域内残疾儿童进行适宜安置;以“前期评估”为依据,细化评估内容,形成“评估—分析—解读”的科学评估流程,为计划制订和教学实施提供数据支撑;以“动态评估”为抓手,结合实际教育情境,完善评估内容和结论,检验目标的达成度和适宜性,并实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保障“一人一案”工作稳步、科学、扎实推进。三种评估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了区域独有的科学识别学生的方法路径,为普校教师了解接纳学生提供了科学方法。

二是以精准解读为抓手,深化科学评估体系内涵。为了进一步解决教师对评估结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普遍困扰,避免普校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标签化,充分发挥科学评估的实际效用,中心教师运用一系列口语化、图像化和情境化的评估解读路径,将专业词汇转化为日常话语,将评估数据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表,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问题表现与具体情境相关联,破译晦涩难懂的评估数据,解码学生问题表象的背后成因。从而帮助普校教师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身心成因机制,进而理解接纳学生,科学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

(二)从方法指导到资源保障,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

随着区域“一生一案”的全面落实和规范开展,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由“无法科学认识学生”转向“难以开展有效教学”,“无方法、缺资源”的现状与日益增长的特殊教育需求构成主要矛盾。为此,中心以示范带教和资源构建为切入点,为普校教师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是探索现场带教,指导实操方法。基于真实场景蕴含真实问题的理念,开拓了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的新路径。中心教师定期深入各校教育现场,与一线教师共同应对具体问题,通过示范带教、实操演练的形式,帮助教师掌握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从而形成了以中心巡回指导教师为引领,随班就读资源教师为核心,面向区域所有一线教师的现场带教模式,定时、定点、定人提供指导,支持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在案例服务过程中,形成融合教育通识性宣导、资源教师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和精深技能培养的“初—中—高”三层级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从融合教育的蝴蝶效应说起”“儿童是脚,教育是鞋——特需学生常见问题及对策研讨”“从学生的行为问题看背后的身心成因机制”“神经多样性视角下,如何看待学生课堂表现”“来自星星的孩子”“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谈融合教育中的家校交流解决策略”“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一线教师如何做评估”“语文/数学学业评估手册的使用”“五大领域评估手册的使用”“特殊教育教辅具分享”“如何做阶段性评价”等12门专题培训课程,明确了随班就读资源教师的7大必备技能要求,即:解读常见医学诊断报告、学生评估指导手册的使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随班就读课程计划的制订、随班就读课程调整与支持策略、个训的开展、“一生一档”的规范化管理。

二是聚焦课堂改造,整合系列资源。“普通课程适度调整,特需课程定向补足”是个性化课程的实施要求,但对传统课堂提出了很大挑战。为解决一线教师缺课程、缺资源等问题,助力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改造,中心逐步研发并创建了系统资源集群,形成了“基础性、功能性、发展性”3类课程相结合的随班就读“适性课程”资源体系,研发形成了38门区域共享式专业课程资源群(见图1)。围绕3类课程实施,中心还研制了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教辅具资源百余种,系统构建区域资源支持网络,支持教师精准施策、有效教学。其中,基础性课程是经过适性调整的普通学校课程,该类课程基于普校课程标准和学生身心特点,经过对集体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作业练习、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整,采用个性化、补充式的教学形式,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技能,融入集体学习。功能性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校园适应能力和课堂参与能力,以医学诊断和评估为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和程度,开展针对性功能补偿训练。目前,区域研发了为有表达障碍学生开设的言语与沟通训练,为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生开设的注意力训练,为脑瘫学生开设的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等12门功能性课程。发展性课程秉持“以终为始”的生涯發展理念,着重挖掘学生优势领域,以优促弱、以优补缺,开发多元智能,促进心理健康、进行职业陶冶。发展性课程的实施依托区中心、学校、社会机构等多方资源合作开展,形成了18门区域特色课程。

(三)创建“云端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优化转型

为了应对随班就读学生需求井喷的现况,虹口区以加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项目为契机,创建“云资源池”,将成熟的系列学材和课程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共建、即取即用;搭建区—校—师在线远程互动系统,支持教师应对急、愁、难等日常教学需求。以“云支持”的新样态,实现“线下+线上”的融合教育优化转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区域工作的开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促进了区域服务的提能增效、工作推进的智慧管理,呈现了融合教育推进的现代化新样态。

本文根据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区域解决随班就读学生‘学得好难题的十年探索”整理撰写。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密云学校(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200081]

猜你喜欢
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区域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角色探析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