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甫红
摘要:“微课导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简单介绍了“微课导学”理念,论述了基于“微课导学”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案设计,并对基于“微课导学”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与反思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希望为“微课导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微课导学;初中;化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微课导学”成为一种新兴教育理念,如何将“微课导学”真正运用于具体学科教学中是主要研究课题。
初中化学教材主要内容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操作。对初次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化学的相关知识点繁杂零散,学习难度较大。因“微课导学”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优点,将“微课导学”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因此,探讨基于“微课导学”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案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1 “微课导学”理念
“微课导学”包括“微课”“导学”两个部分。“微课”可简单理解为微型视频课程、微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科中某一个教学环节或者重难点内容教学需求,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载体设计个性化情境,时长多在5~10分钟,强调内容简洁、创新、多维、灵活;“导学”是用于引导初中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积极参与,整体实现良性发展的学习方案,本质上是采用引导式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为观察目标,由教师作为指导者、学生作为主人公共同朝着教学目标实现而努力的方法。总的来说,“微课导学”是依托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成果,以微课为载体,导学案内容为引导,为课堂教育、学生学习活动开展提供明确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2 基于“微课导学”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案设计
2.1设计原则
2.1.1多样性原则
基于“微课导学”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案设计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在多样性原则的引导下,“微课导学”理念应用方式可以是课外自主性学习,也可以是课堂教学前期引导,具体应用方式根据实际教学条件与学习环境灵活变换。
2.1.2现实性原则
基于“微课导学”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案设计应遵循现实性原则。在现实性原则的指导下,“微课导学”视频应紧密围绕初中化学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迎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确保微课导学视频实际应用价值。
2.1.3合理性原则
基于“微课导学”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案设计应遵循合理性原则。在合理性原则的引导下,“微课导学”应根据学生生活作息恰当安排,并定期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以便在保证“微课导学”应用效果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1.4主体性原则
基于“微课导学”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案设计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在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微课导学”理念应用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思想,根据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知识层次、学习能动性的差异,进行导学视频内容的调整。
2.2设计框架
基于“微课导学”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框架是以微课为点、以导学案为面的模式。其中,微课是针对特定学习方法或者明确知识中的重难点而规划的教学过程;导学案则是面向整体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根据初中化学教學要求,可以将微课设计与导学案课前准备有效结合,整合零散知识点,打造完整化学知识体系。具体框架应明确微课名称、预计时间、授课对象、学科类型、导学案标题、微课学习目标、重难点、课前准备、微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分析、微课设计流程(含设计分析)、设计分析(导入设计、呈现设计、情境设计)、归纳总结、思维拓展、自我检测。
2.3设计内容
这是基于“微课导学”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开展的前提。在设计内容时,应贯彻点面结合的原则,以微课为点,细化讲解化学知识点或者知识块 ;以导学案为面,囊括全部化学教学内容。同时,仿照导学案结构,恰当安排回顾知识、衔接内容与过程反馈内容,确保基于“微课导学”的化学课堂教学内容自然过渡、连贯合理。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例,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整个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在质量守恒定律基础上进一步从化学学科角度学习化学符号的关键,可以为后续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一阶段的初中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符号,因此,微课导学案的目标设计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维度着手。在知识与能力维度,设定目标为: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应当遵循的规律,具备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设定的目标为:掌握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方法,可以准确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上准确标注条件、生成物状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设定的目标为:根据已学知识认识到化学个性化表达方式,尝试从微观视角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形成科学的事物观点。课程重点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与正确书写方法,难点则是方法灵活多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基于此,微课导学内容重点是展示配平技巧与方法,并从元素、原子视角分析化学反应方程式。前期,以简洁动画展现已学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回顾旧知的意识;紧接着,从碳与氧气的反应着手,结合初中生认知规律,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在化学反应方程式配平中应用回顾记忆方法,展现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等简单方法。在此基础上,展示相对较难的奇数配平法。
3 基于“微课导学”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要点
3.1基于“微课导学”的理论教学
“微课导学”并不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副本,也不是教师所讲授内容的简要清单,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从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连接起来,为新知识学习提供附着点。而能否起到“导”的作用,是优质“微课导学”理念实践效果判定的依据。在设计微课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应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微课导学案,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化学学习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意识,确保微课导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课前,教师应开展教材、学情分析活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包含十二个单元。各单元包含若干课题,各个课题环环相扣,互为基础。为充分发挥“微课导学”的优势,教师可以围绕各单元课题重难点,设计微课导学案,并以微课导学案为载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初中生化学知识储备、探究实验基础较为薄弱,自主探究能力不强。教师需要借助微课导学模式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教材与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设计、制作并下发讲授型、讨论型、归纳总结型微课视频。接收到微课视频后,学生需要观看微课视频,了解课程基本内容、重难知识点,并记录疑惑点。
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課试题展示或者口头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疑惑点。随后,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提出的疑惑点,进行相关知识的精准讲解,或者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围绕微课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在小组得出结果并汇报之后,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总结阐述,最终展示微课练习题,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点的认知,提高教学效率。整个过程中,基于“微课导学”的教与学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师生需要共同参与化学知识探究、巩固、反思、讨论过程,并及时解答基于微课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教学效率。
3.2基于“微课导学”的实验教学
3.2.1演示实验“微课导学”
演示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常见的课型之一,主要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抽象实验内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目的。人教版初中化学演示类实验涉及水的沸腾实验、蓝矾研磨实验等难度较大的实验,以及浓硫酸稀释等存在危险性的实验。针对上述实验,教师可以“微课导学”理念为基础,提前录制微视频,以微课导学的形式生动展现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对未知化学知识的求知欲。
3.2.2探究实验“微课导学”
探究实验是以培养初中生实验操作能力为目标,借助问题引出探究任务,将学生的资料搜集过程转移到课前、以小组合作形式推进实验并得出结论的过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存在一些难度较大、内容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极易导致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陷入困境,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微课导学”为依据,利用微课展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探究。
3.2.3课外实验“微课导学”
课外实验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实验,可认定为家庭小实验。近几年,中考化学试卷中频繁出现课外实验内容,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将课外实验视为课内实验的延伸,设计微课导学视频,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利用课余时间操作验证,并将验证过程录制成简单的微课视频,进而与同伴交流。
综上所述,“微课导学”模式比较新颖,可以有效分散知识难度,激发初中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特点与初中生知识学习规律,合理策划“微课导学”方案。根据理论、实验教学内容,调整“微课导学”实践方案,确保“微课导学”应用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辉.导学案与微课融合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8):68.
[2]温敏,王恒波.基于微课导学的初中语文差异课堂建构[J].语文建设,2022(5):71-72.
[3]庞刚志,杨玉琴.“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为例[J].化学教学,2021(10):53-59.
[4]沈渊宁.微课模式下初中生自学化学能力研究及提升策略[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5):78-83.
[5]居鸣富.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融合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例[J].化学教学,2019(1):33-37.
[6]王晓林,肖信,罗秀玲.微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分析[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