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教育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还能引导他们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德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实际的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结合相关教学实践,从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有效实施小学德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创设情境;有效实施
基金项目:文章系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三大教育实验项目专项课题“小学情境德育有效实施行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LZ[2021]SDXH233。
作者简介:常淑青(1971—),女,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实现教育目标,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新课程教学环境下德育实践活动开展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教师要从小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需求,创新德育策略,提高德育实效性[1]。其中,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实现德育的有效手段,可以提升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和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要懂得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引入一些课外的教育资源,同时注重开展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下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总之,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学校教育目标与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符合实际情况的德育方案,促使小学德育实现预期目标,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小学生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我爱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母爱。另外,教师还可以融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仍以“我爱妈妈”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母爱。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和妈妈平时的相处细节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与父母的相处细节,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与父母相处的细节,谈一谈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有什么烦恼,而后结合学生的讲述,利用情境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二)巧妙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2],也是推动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的认识、体验、理解和评价,都必须以一定的情感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因此,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一定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获得认知、发展情感、培养道德品质等教育目标的方法。基于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选择。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因素是影响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它可以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小学生是一个敏感、易受感染的群体,教师如果合理运用情感因素,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借助一些小游戏或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创设德育情境;还可以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开展有意义的德育活动等。又如,在“爱祖国”主题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个主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和祖国”系列音频作品,如《大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爱这片土地》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营造欢快的课堂氛围;然后,让学生从这些音频作品中了解到我国有大好河山、丰富物产,同时感受到伟大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国家,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最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一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用生动且形象的语言为学生讲述祖国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与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产生幸福感,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创设故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学生的生活来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比如,一位教师在讲“生命与安全”这一课时,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情景故事讲给学生听,创设了贴近现实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自己去观察、体会身边发生的危险事件。在讲完故事之后,该教师还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该如何面对与处理。这样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知识。
二、借助问题设疑,活跃课堂氛围
设疑,就是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3]。例如,在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载着金钱、地位、名誉、美貌和诚信在大海上航行,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有一个智者告诉他,需要丢掉一件东西才能顺利前行到达彼岸,结果年轻人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诚信,但是,随着诚信被丢弃,一个风浪打来,年轻人的船翻了。在展示了故事后,教师可以设问,引導学生思考:为什么丢弃了诚信的年轻人不能到达彼岸?为什么诚信如此重要?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基于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而后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善抓教育契机,开展德育
在小学德育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各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唱《小螺号》这首歌的时候,可以抓住教育契机,渗透德育,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欢快而充满童趣的歌曲,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如,在教学“爱护公物”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爱护公物,还要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爱惜自己的物品、不随意丢弃物品的习惯,更要培养学生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文具等物品拿出来,摆放整齐,写上名称,教导学生在使用后要将自己的物品放好。总之,在德育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不仅要结合各个学科的内容适当地渗透德育,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延伸教育,从而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
四、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引入丰富的资源,提升德育效果
为提高小学德育效果,学校需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引入丰富的资源,开展系列道德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一方面,将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德育;另一方面,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系统的德育活动。小学德育活动主要包括常规行为规范教学、榜样示范教学和品德体验教学等内容。其中,常规行为规范教学是指教师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指导和纠正;榜样示范教学则是将教师示范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形式,让教师发挥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品德体验教学则指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动机,以此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为丰富小学德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影视剧片段、阅读经典名著,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一是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对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电影片段,如《英雄儿女》《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其中《英雄儿女》讲述了抗美援朝的故事,而《永不消失的电波》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地下电台情报工作的开展。这些爱国电影生动地展现了先辈为保家卫国而做出的贡献,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
二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读本和文章,培养其良好的品德。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一些具有德育意义的书和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道德熏陶。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红岩》等书,对他们进行德育,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先辈的高尚品质。
五、重视实践环节,增强德育效果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方式。为实现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学校应将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德育实践活动内容应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不应过度干预学生的德育实践行为,而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控好实践活动的流程,以免学生的行为与实践活动的目标脱离。此外,教师要提高德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加强道德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提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还应注重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小学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例如,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养老院做义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福利院开展服务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和引导。小学生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也是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捡垃圾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
有效实施小学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创设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教育活动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借助问题设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可以有效促进跨学科德育的开展,提升德育的成效;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融入其他教育资源,发挥新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提升德育的效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德育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学习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实施德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陈卫红,王静华.文化为纲 爱心为线 育人为本: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德育工作探新[J].教育导刊,2011(9):53-55.
孫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9-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