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研究

2023-10-27 16:35冯启玲张海玉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9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新媒体环境

冯启玲 张海玉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呈现碎片化的传播形态,这既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创新挑战。基于此,文章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传播途径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与机遇,从转变思想观念、完善顶层设计和内容、推动融合创新、重构话语权、推动实践教学方面系统阐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传播途径,实施创新策略,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传播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创新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的基本概述

(一)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环境的区别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报纸等主流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在传播载体和途径上受到较多限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拓展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使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新媒体信息传播形态呈现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凸显泛化性。同时,在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获取信息的时间也越来越碎片化,信息传播凸显碎片化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移动智能手机或PC端等,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碎片化信息,并进行交流和评论,这在传统媒体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1]。

(二)新媒体环境的特征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除了凸显泛化性和碎片化的特性,还具备以下典型特征。第一,隐蔽性特征。新媒体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新型信息技术,可通过网络平台,将各类信息进行实时传播,且无论是发布者,还是接收者,都可以进行实时互动与交流,甚至网络平台赋予用户自行编辑虚拟身份信息的权利,从而打造隐蔽性的新媒体传播空间。第二,个性化特征。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一方面,新媒体凸显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能力,使人们通过新媒体自由发布自己喜欢的内容;另一方面,新媒体通过分析用户习惯,精准构建用户画像,为用户定向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类型和内容,并鼓励用户展开评论和交流,赋予用户展示个性化特征的权利。

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与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

1.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

高校思政教育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输出的重要使命,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高校思政教育拥有绝对权威的话语权。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碎片化,大学生借助互联网络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就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与社会“大课堂”相比,高校思政“小课堂”在内容的丰富性和自由性方面略显不足,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再加上部分网络意见领袖和真正的权威人士借助网络展开思政宣传,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面临挑战,育人主导作用悄然发生变化[2]。

2.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转变了大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的形成,為信息传播普泛化创造成熟的技术条件,使社会中的任何个体或群体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知识内容、新闻内容、职业结构、利益诉求、文体娱乐以及亚文化、地域文化等,其中既蕴含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向信息,也不乏网络暴力等负面资讯,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容易受碎片化信息传播的影响,转变思维逻辑性,对信息和事件的解读与认识出现偏差,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3.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加大了价值观正向引导难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帮助高校思政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拓宽了思政教育渠道,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但同时也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价值观正向引导的难度。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高自由度的言论空间,各类新媒体平台也成为舆论引导流量的竞争场域,当立场表达和权益诉求发生冲突时,高度自由的网络环境就无法形成高质量的道德约束,网络舆论生态会遭受破坏。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而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则加剧了这种侵蚀的影响,使高校思政教育正向价值观引导工作面临诸多挑战[3]。

(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

1.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时空限制,发展网络思政教育“第二课堂”

虽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传播方式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高校在碎片化传播语境中应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可以打破时间维度的限制,突破传统线下教学在时间方面的桎梏,使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移动智能手机或者智能PC端在课后碎片化的时间开展网络思政交流与学习。另一方面,高校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突破传统线下教学在物理空间维度的限制,推动思政教育形成全新的育人格局,让网络空间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4]。

2.拓宽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扩大思政教育宣传面

传播媒介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类新媒体平台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基于碎片化传播语境开展思政教育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高校思政育人的传统地位,使高校化被动为主动,结合微博、微信、抖音等头部流量新媒体平台最大限度地扩大思政教育宣传覆盖面,打造更加丰富、多维的思政教育场景,并在新媒体传播业态下使教育主体和被教育主体处于平等、自由的氛围,从而实现更好的思政教育传播效果,使高校思政教育真正入心、入脑。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

(一)转变高校思政教育传统单向传播思想观念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信息碎片化的传播业态既转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也造就了更加自由、平等的网络交流环境。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传播建设,使其从传统思政教学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传播,并因势而新,契合学生学习需求,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以更具亲和力的互动方式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情育人、以理服人[5]。

(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顶层设计和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转变思想观念,还要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需求,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内容,为后续宣传和育人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高校要明确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传播流程,打造专业新媒体建设队伍,构建独有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海量思政育人资源的优势,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引入思政内容,并基于学生需求引入积极向上的典型人物事迹,从而不断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内容。

(三)推动新媒体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创新

在转变思想观念,完善顶层设计和内容后,高校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优势,对传统思政教育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推动新媒体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构建混合式的思政教育和宣传格局,形成“课堂教学+新媒体宣传”的双主体传播模式,并以传统课堂为教学主阵地,开展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和宣传工作,将思政教育新媒体宣传和线上教学融入学生课后的学习与生活,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碎片化传播的优势,使思政教育达成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四)重构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

高校在具体落实思政教育传播过程中,需要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环境中传播业态的转变,重构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碎片化传播的优势,增强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有效性。

1.主导教育和平等对话协同机制

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价值观引导性,政治话语权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和价值所在。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高校作为思政教育主体具有突出的话语权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使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也是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无法达成理想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碎片化的传播业态,构建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革新话语权分配,加强主导教育和平等对话协同机制的建设,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加自由、平等、开放的沟通和交流空间,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认可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主导地位,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6]。

2.微观叙事和宏观引领协同宣传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构建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就要有效运用互联网络和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政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拓宽思政教育传播维度,使思政教育及其宣传内容秉承微观舒适和宏观引领相协同的基本原则,增强网络话语权,提高教育吸引力,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高校也要利用新媒体优势,转变思政教育和宣传的舆论传播风向,增加实事分析而减少总结概括,增加情感交流而减少教化說教,以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兴趣为基础从微观叙事走入学生心里,以微观叙事深层次分析的宏观价值观为引领进行正向引导,从朋辈角度进行正向价值观感染。

3.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精准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的传播业态凸显个性化特征,一方面,人们对新媒体信息获取凸显精细化与个性化;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更具智能化的推送能力,可深入分析人们的浏览习惯和行为,精准挖掘人们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因此,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要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传播,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推送他们感兴趣的思政教育和宣传信息,逐步打造稳定的网络社区空间,使学生形成日渐趋同的价值理念,从而完成网络思政教育和宣传的闭环,用高效的传播方式更为精准地开展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

(五)推动体验式实践教学,构建新媒体思政育人共同体

新媒体平台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形式,扩大传播范围,还可以凝聚多方力量,促进高校和社会联合构建全方位的思政育人平台,推动体验式的思政实践教学,构建新媒体思政育人共同体。例如:高校可以与区域内的红色博物馆联合打造思政教育网络工作室,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以大学生社团为宣传主体,引导大学生利用红色博物馆进行思政学习,使学生参与红色博物馆讲解员的实际工作,通过向公众进行内容讲解和宣传的体验式思政实践,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再教育和学习,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思政价值观学习落实到实践具体内容,从而提高思政教育传播质量和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的传播语境给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传播工作带来重要影响,既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创新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宣传观念,并基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体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育人与传播价值,全面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模式,构建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传播效能。

[参考文献]

[1]徐诺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重塑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21.

[2]黄岩,朱杨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1):81-86.

[3]雷芸.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01):67-69,73.

[4]武卫兵,胡慧远.融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我重塑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66-67,71.

[5]杨祎辰.基于新媒体技术构建高校思政育人共同体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6):47-50.

[6]熊昌茂,陈丽娟.信息碎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06):72-77.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新媒体环境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微剧将成为视频消费的主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