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译丹
【摘要】针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脱离主题语境、割裂语法与交际的联系,以及忽视语法转化为语用能力等问题,教师需要设置主题语境,创设学思结合的英语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知识的内化、迁移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他们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提高解决生活真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主题语境;语言能力
一线教师通常会把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单元第二课时称为语法教学课,主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单元重点句型的结构、能够熟练掌握并在主题情境中将其准确运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实际教学缺乏整体意识,也没有将语法与主题交际有机结合起来。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主题语境中掌握并实际运用语法知识,教师应紧扣单元主题,结合语言知识和学习方法,提供多样化的语篇学习路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考虑该课时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地位。按照主题意义的推进,结合语言内容设置课时语境,引导学生在主题语境中有序学习、理解语法规则的意义和用法,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逐步应用于实践,最终达到迁移创新的效果。
本文将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 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Grammar time & Fun time版块为例,对基于单元主题语境的语法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一、创设主题语境,感知语法形式
1.定位主题语境,探讨主题表达
程晓堂指出,语言使用总是与特定情境密不可分的。如果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进一步掌握语言的意义、形式与使用方法。因此,语法教学应从真实的情境出发,与话题和功能相辅相成,为话题和交际服务。而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计阶段也应将语法与单元主题统一起来,找准适合的单元话题和可依托的文本,定位合适的单元主题语境,深度挖掘主题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对主题意义进行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语篇,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
经过充分研读教材后,教师发现:本单元的各个版块主要围绕着“交通方式”这一核心话题展开。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围绕这个单元主题创设相关的语境,以加深学生对该话题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教师以自我介绍为抓手,通过给出关键信息让学生询问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复现已学知识。例如,学生会问:“How old are you? Do you like singing?”看到“房子”,会问:“Where do you live ?”看到交通方式,会问:“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从而引出本单元主话题——谈论家庭住址和上学的交通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课前歌曲到自我介绍中都在使用Grammar time中的句型,以此来帮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已有图片和已知信息进行理解和初步运用,并成功找准主题语境,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回顾文本语境,感知语法结构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三种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相应的语境中感知语法,围绕本单元的核心话题——“交通方式”展开教学。
本节课教师从复习文本入手,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理解语法知识,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给予有力支持。在复习Story time版块时,教师有效结合课文,由旧知引出新知,通过抛出问题询问学生课文中四个小朋友居住在哪里,怎样去学校,让学生在文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描述。
T: Where do they live? How do they come to school? Let’s review.
S1: Su Hai and Su Yang live on Moon Street. They come to school by bus.
S2: Yang Ling lives near school. She comes to school on foot.
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语言支架“...live(s) in/on...”“...come(s) to school...”来进行复述。在复述时,教师顺势呈现每一个孩子复述的关键句,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加深和感悟对语法规则的体验与感受。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能引领学生回顾文本语境,感知语法结构,进一步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主题,在有效的复习中感知理解语法规则,从而实现对单元主题的初步探究。
3.积极引导,以“仿”促“学”
语言的学习需要从学习模仿中逐渐走向熟练运用、迁移创新。教师将书本情境切换到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关于出行方式的表达。结合实际选择适合的出行方式进行模仿练习,是学生语言学习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核心语法句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情境的运用及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不可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尽量创设情境,引導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模仿运用语言。
为了在主题语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模仿和运用本课时的语法规则进行对话和语用输出,教师可以延伸文本语境,结合Fun time版块,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并提取对话内容进行报告。
T: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Let’ s do a survey, then try to report.
S1: Student A lives on Changshan Street. He lives near the school. He comes to school on foot.
S2: Student B lives on Nanfeng Street. He lives far from the school. He comes to school by car.
S3:Student C lives in Wenlin Town. He lives far from the school. He comes to school by taxi.
在此输出环节中,教师延伸了文本语境,从询问课内人物的交通方式延伸到生活中询问周围学生的交通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模仿语法形式,而且通过与同桌的对话合作体验感知,进一步深入探究主题。
二、基于特定语境,感悟语法含义
教师在教授语法时,不仅应注重语法形式,还应关注语法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为此,教师选择合适的主题语境,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语法知识,促进学生融思于学,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并应用语法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法意识的发展。
1.进行任务设置,探究语法含义
在语法课上,设置主线任务时应先依托主题语境,再设置完整、明晰的主线,最后秉承保证完整性、连贯性的原则贯穿整个课堂。
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完整、连贯的主线任务,以游学为主线贯穿整堂课。课文中的四个人物Yang Ling、Liu Tao、Su Hai、Mike从学校出发,先到长寿实小游学,了解长寿实小同学们的家庭住址和上学方式,然后提出问题,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事情,比如了解他们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景点以及如何到这些地方去。整个学习过程中,主题语境被一再复现,学生通过参与设置的活动更好地理解了语法的意义。同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可以提升学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2.提炼主题核心,总结语法知识
在语法课中,语言知识的归纳,需要通过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模仿和运用,最终实现对语言知识的总结和迁移创新。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炼主题核心,引导学生感知、模仿和总结语法知识,引领学生在主题语境下对语法知识进行观察和归纳,最终促进提升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当教师复习完课文后再询问学生学习了哪些关键内容时,学生通过自我感知、思考、总结,最终得出结论——谈论家庭住址和上学时的交通方式。教师追加问题 “How to ask about them?”从而引出Grammar time 版块的问句:“Where do /does...live? How do/does...come...?”在此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通过让学生观察人称的变化,分析比较 “Where do...live?”“Where does...live?”“How do/does... come...?”之间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和思考,学会在核心主题语境中通过提取关键信息,尝试梳理、总结、归纳语法知识。
3.依托语境氛围,破除学习桎梏
在语法课上,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依托主题语境氛围掌握较难理解的语法知识,从而提升学习语法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学情出发,设计不同类型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从而突破语法难点,更轻松地内化语法知识,进一步走向灵活运用和迁移创新。
为了在语法教学中营造更加生动、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并符合学生直观认知的语境,教师利用录音和视频展示了“Do a survey”的过程。教师选择两名学生进行对话和报告,录制视频并呈现于课堂上。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主题语境的氛围,通过听、说、读、观察等多种方式深入体验语法语境。这种方式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真实交际中的语言规则,正确地进行语言输出。
三、结合主题语境,运用语法知识
教师在基于主题语境进行教学时,既应帮助学生掌握语法形式,理解其意义,还应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
1.再构文本语境,强化语法知识
本单元将“人与社会”作为主题语境,学生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到达想去的地点。为了在语法教学中持续推进语法学习,教师在本课的第二个主要学习活动中,运用再构文本的方式,向四位游学的学生介绍家乡的景点,并尝试通过地图上景点的位置确定适合的交通方式。
T: Do you want to go to Huangshanhu Park? How to go there?
S1: My friends, let’s go to Huangshanhu Park. It’s on Binjiang Road.
S2: We can see many flowers there.
S3: We can go there by car.
S4: Because it’s far from here.
在此过程中,教师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呈现表达重构文本的过程。通过这个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感知,还能在主题语境的支持下,提升学生综合语用、识图思辨和文本创新的能力。
2.链接生活语境,实践运用语法
链接生活语境是语法课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语法教学不应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在语法教学中,融入生活语境,融入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运用语法也是一个关键点。
在本节课上,教师在“小导游”带领四个游学学生去各个景点时,结合了生活语境,让学生知道了如何识图确认景点位置、如何认识生活中的出行标志、如何学会结合位置与出行标志选择采用哪种出行方式。
T: How to come to Xiazhuang Park? Here is a map for you. What can you see on it?
S1: I can see a sign “Parking”.
T: So how do you come to Xiazhuang Park?
S1: I come to Xiazhuang Park by car.
T: How about you?
S2: I come to Xiazhuang Park by bus. Because I can see a sign “bus station”.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能体现学生从认知到理解再到行动的过程,另一方面,整堂课进行到这里,准确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真正达到在实践中运用语法的目的。
3.结合生活实际,由书本走向生活
在設计具体的作业时,教师应基于本课书本的知识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教师应遵循迁移应用的原则,通过设置与实际生活相符的主题语境,设计适合学生的作业。
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以单元语境为中心,以游学为主线,高效复习,深化主题,设计的语言学习活动也是层层推进。教师设计的第三个主要学习活动,是在参观了家乡的景点后,以几位学生将去下一站——“北京希望小学”为抓手,抛出问题:如何为几位小朋友分别设计规划合适的路线?这样一份基于生活实际的实践作业,学生乐于完成并愿意表达。这份作业从设计内容上也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这堂课进行到这里,学生们会乐于讨论哪条路线更快捷或更绿色环保。由于此前学生在学习活动已经提炼了认识标志的关键点,所以他们现在可以真正做到将语法知识理解后迁移到实际生活运用中去。
在设计语法教学时,教师要牢牢抓住单元主题语境,设置完整的主线,以单元主题语境为中轴,以完整的主线引领,贯穿整堂语法课。同时设计的学习活动要始终围绕主题语境,依托主线层层递进、层层深化、迁移创新。学习活动要紧扣单元主题语境,并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真正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