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钧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的重要课程,对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家校共育是重要的实践路径。然而就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家校共育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不断完善家校共育机制,优化较小共育方法,对于更好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校共育的意义做出了简要说明,其次总结分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校共育面临的问题,最后重点就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8-0046-04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是德育非常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但是要想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价值,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仅仅依靠学校和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生正处于性格转变、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外界思想的影响。尤其在当前网络时代,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很多,但又缺乏充分的信息甄别能力。所以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最重要的场所,必须加强联系,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教育职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让学生获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校共育的意义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生活与学习最重要的场所,对学生的成长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家校共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重要理念。所谓家校共育,就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和实践。尤其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这样的以思想行为引导为主的课程,家庭的影响能力更为明显。在初中大的与法治课程中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其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家校形成一致性的教育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学生不但会在课堂上听教师讲,也会通过日常生活来感受和体会。而家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教育环境之一,家庭和学校的密切合作可以形成教育的有力合力,确保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接受一致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例如,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责任意识、公民意识等品质,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工作相互支持和补充。同时,家长与教师往往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通过家校共育,更有助于家长与学校的有效协同,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传递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2)有助于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
道德与法治对学生价值观与思想的影响需要最终落实到实践中,成为学生言行的重要依据。家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也是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和实践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家庭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学校可以与家长共同制订一些家庭实践任务,例如,观察身边的道德问题、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等,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家校共育,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化。同时,通过加强家校共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反思课堂所学知识,也是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3)有助于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
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和频繁交流是家校共育的关键。通过学校定期与家长进行面谈或举办家长会议,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教师能够及时向家长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进展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的观察,给予家长一定的教育建议。同时,家长也可以向学校提供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从而帮助教师对学生形成更加全面充分的认识,进而结合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持续的优化与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持续提升。
2.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家校共育一直以来在初中教育中受到较大关注,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还有诸多待完善之处。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况来看,家校共育在以下几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
(1)家庭方面对家校共育缺乏正确认识
要想充分体现家校共育的效果,需要家庭、教师、学校方面都对其有正确的认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所以对家校共育的认识也有较大差异。在一些家长看来,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是教师的工作,家长就是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尤其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些家长对这一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和参与。家长参与度的不足可能导致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支持和引導,影响他们的道德发展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另外,有的家长虽然能够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但是自身能力有限,家庭缺乏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和教育资源,无法为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无法对教师的要求予以有效配合,无法充分保障家校共育的效果。
(2)学校缺乏对家校共育的支持
家校共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需要学校进行通盘设计,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家校共育的实施。然而一些学校在推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只是充分强调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然后将责任直接交给教师,认为家校共育就是各科教师与家长加强沟通联系就能够实现的。既没有就家校共育针对家长展开广泛的宣传和辅导,提高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和指导能力,对教师开展必要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家校共育的能力,也没有积极构建有效的家校沟通与合作平台,全凭教师的个人行为与家长展开互动。这不但严重制约了家校共育的效率和效果,也容易导致家校共育形式化。
(3)缺乏高效沟通渠道
畅通高效的沟通渠道,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基础。然而就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合作不够紧密。一方面,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渠道有限,目前家校合作往往局限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上,再加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随机性沟通互动,缺乏多样化的沟通方式,这导致家长和教师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影响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共同教育。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尤其一些家长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副科,关心程度明显不足,或者关心的重点始终围绕成绩变化,而孩子的思想变化关注不够也没有充分予以重视。事实上,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思想变化快,而且有一定的叛逆性,所以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这样才能及时通过家庭和学校予以干预,发现思想方面的问题并予以正确引导。所以,必须具备高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多元化的沟通交流形式,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频率,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4)教师对家校共育认识不深刻
在家校共育下开展道德法治,教师要始终明确一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家校共育的核心。所以在开展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而只是通過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并达成一致性结论。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家校共育,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结合家长与学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感受必然无法获得好的家校共育效果。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往往存在只重视与家长沟通并达成一致,而将学生置于一旁,这也必然会严重制约家校共育的实施效果。
3.家校共育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学科。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家校共育的实施,从而对学生实现全方位的教育,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在实施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运用信息手段,拓宽共育渠道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各种社交软件,还是各种新媒体技术,都丰富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拓展了沟通交流渠道,提高了沟通交流效率,这也为家校共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互联网渠道和信息化技术,有效发挥其优势,构建高效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为推动家校共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通过建立道德与法治家校共育微信群、QQ群,构建家校共育学习平台等方式,使教师、家长和学生拥有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沟通环境。利用这一信息化技术支撑的沟通渠道,教师不但能够通过与家长积极有效的沟通,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引导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家长更好地支持和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教师能够利用这样的沟通平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各种教学内容、教学需求,以及需要学生在课外参与的实践活动发布出来,从而使家长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实践。并且,家长在对学生实施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问题,都能够及时与教师展开沟通交流,使家校教育更好地形成合力。在这样的沟通机制下,不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家长对学生的了解也能够更加全面,更有利于家长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渠道,家长也能够更好地协助,以视频录制、多媒体实践报告等形式完成相应的作业,并上传到班级群或教学平台,便于其他学生共同交流和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家校共育氛围。
(2)基于教学内容,明确共育目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想使家校共育发挥更好的效果,就必须让家长与教师形成相同的教育目标。所以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家校共育的特点,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从而使家长更好地对教学予以配合,以实现相应的共育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其利用家校共育平台发布出来,并通过教师、家长的有效配合,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多彩的职业”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本科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让学生对社会中各种职业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职业平等的观念,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建立尊重劳动的观念,强化学生对敬业精神的认识。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各种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社会中的各种常见职业,对学生的劳动观念、敬业精神、职业意识等建立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一项职业展开深度调查,理解这一职业的重要意义,认识这一职业的主要内容,了解这项职业的劳动者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从而让学生对职业、职业理念、敬业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家校共育平台,将这一实践活动告知家长,由家长给予充分的辅助和配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行为品质。
(3)发挥共育作用,改善教学效果
从道德与法治过去一段时间的教学情况来看,整体效果并不非常理想。关键原因在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对世界的认识较为有限,所以对于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形成深刻的理解,觉得与相关内容之间存在着较远的距离,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要想更好地改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践。而单纯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将学生的生活与课程内容很好地融为一体,家校共育则为此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家校共育使课堂教学与家庭生活之间有了更加密切的关联性,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以学生的体验和感知来激发学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让家长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拍摄一些能够用于辅助教学的生活视频、图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解决这些学生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既能够让课堂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同时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或者,教师在针对某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以后,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课后由家长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展开引导性探索,同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4)联合学生家长,创新实践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一门理论性、知识性的课程,只是围绕教师、立足课堂只会成为纸上谈兵,必须将教学融入实践,积极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相关教学内容,才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建立深刻的理解,进而内化成为自己的言行规范。对于初中生来说,年龄相对较小,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家长予以有效配合。这既是保证是实践活动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是更好地发挥实践活动作用的需要。比如,学习了“开放互动的世界”以后,学生对世界各国之间的紧密关联有了基本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依然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和带领学生开展一场调查研究实践活动,针对生活中的外国元素展开调查研究。可以在周末的实践,由家长带领孩子走出家门,走上街头,走进市场,调查和发现在生活中来自外国的商品,并通过拍摄视频、照片,数据统计等方式,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并针对调查报告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通过这样的一次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对经济全球化,对开放活动的世界建立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印象,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从而逐步形成积极、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树立参与竞争,居安思危的意识。这相对于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教学,其效果无疑会得到质的提升。
(5)遵循共育理念,优化评价机制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教育中教学评价机制也在持续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尤其是在多元化评价主体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家长评价被看成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家长的参与力度非常微弱,而家校共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是最关键的原因。由于缺乏有效的家校共育机制,导致家长对教学情况缺乏充分了解,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参与教学评价。所以在家校共育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动教学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要提高家长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一方面在制订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通过与家长的充分沟通,了解家长的看法和意见,从而使评价的科学性与完善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参与,设置相应的奖惩激励措施,更好地强化教学评价的效果。比如,将优秀的实践报告发布在家校共育平台上,并授予“最佳报告”奖,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成就感,體会到来自家长、教师的认可与赞许,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有效的教育评价,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对于更好地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由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的价值,并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和有效的共育机制,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严书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破解学生知行脱节问题的三点思考[J].江苏教育,2023(09).
[2]雷彩娟.家校共育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2023(07).
[3]杨志敏,刘粉莉.初中道德与法治价值引领的课堂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02).
[4]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道德修养核心素养解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6).
[5]祝成彦.“以校为主,家校共育”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教育,2023(Z1).
[6]吴玉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3(01).
[7]陈小满.“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亚太教育,2022(21).
[8]杨伟东.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衔接思维与关系模型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4).
[9]邰祥林.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对家校共育引领作用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