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千红
摘 要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真实体验出发,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为写作主题与内容,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调动已学的写作知识与技巧,以真情实感来写作。基于班本课程建设、线性课堂教学,本文探索“双轨”并行的初中真情作文教学策略,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看待世界,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关键词 真情作文 写作教学 线性课堂 班本实践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就是写作教学。很多学生想在作文中融入真实情感而不得其法。理论界对此提出过很多方案,比如班本课程建设、线性课堂教学。班本课程建设指师生双方共同挖掘特色课程的过程。线性课堂教学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流程。本文探索结合班本课程建设和线性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旨在以“双轨”并行的思路来理顺初中阶段真情作文的教学方法。
一、捕捉身边事,破除畏难心——构建真情切入节点
很多初中学生写作时按照某种规则拼凑非真实的人、事、物,这并不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身边事,找到真情融入点。
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部分为例,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要求是“别考虑像不像一篇文章,就从身边的事写起”。教师可据此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就是最值得书写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抛出“你哪个朋友的名字比较有特点?”这个问题,再给出范例,破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促使全班学生从最亲近的同学着手,将熟悉的同学的特点进行提炼,将习以为常的人和事作为写作对象。此时,教师要以初步实践来带领学生逐步进入写作情境。
我的同桌叫魏莱,她说过她的爸爸妈妈希望她在未来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她在人生中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的好朋友的名字很普通,但“巍”的意思是希望他像一座高山一样,巍峨高大、连绵不绝,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我最喜欢的高年级姐姐名叫灵均,取自古代诗人屈原的字,她的爷爷希望她像屈原一样文采斐然、傲骨铮铮。
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很多学生从名字的意义着手,顺利地写出上述文字。这些文字并不能说富有多少文采,读起来却非常舒服,既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感,又能让读者捕捉到所要描写的人物的特点。这就是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情感表达的过程,符合班本课程建设与线性课堂教学“双轨”并行的要求。
二、串联记事法,感知共情点——创设真情体验情境
线性课堂教学是主要针对快餐式阅读的教学理念。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不断接触短小、细碎的信息,习惯了碎片式资讯的获取和表达,难以在短时间内构建起写作的系统化思维。对此,在语文课堂真情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线性课堂教学由浅入深地串联学习内容,以班本实践的形式勾连“双轨”并行的脉络。
例如,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会记事”,要求学生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时间、地点、人物等六要素罗列清楚,给出的题目是“那一次,我真______”。学生在写作前已经掌握如何记录事情的经过。根据线性课堂的递进教学要求,学生要在学会捕捉身边事和人的特点后,进入到对情境的描写。教师要向学生强调一点,就是必须记录自己真实的经历。初中生思维灵活,有着少年人的活泼,班级内每天都会发生趣事。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那一次,我真尴尬。
我之前以为所有男同学都是短头发,所有女同学都是长头发的。初中开学第一天,我觉得同桌很腼腆,还总是照镜子,想着约“他”一起上厕所拉近一下关系。结果我一开口,就把同桌气红了脸,“他”还对我说了一句“有病”。我听到她的声音才知道,原来她是个短头发的女生。
短短一段话记录了这名学生的尴尬经历,教师和同学听了哈哈大笑,就连短发女同桌也无可奈何地笑了。有了这样的经历,想必这位同学再不会有“所有男同学都是短头发,所有女同学都是长头发”的刻板印象,而其他同学也因“共情”增加自己的社会认知。教师可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看事情要打破自己的陈规,有意识地在日常学习中避免“信息茧房”现象发生,而应当以不断地学习来优化个人的知识结构。
三、从小处着眼,学会取与舍——拓展真情描写深度
在通过创设熟悉的情境以及采用共情方法引导学生的写作思维后,教师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学会取与舍,尝试从小处着眼。这是因为不少学生在描写身边人或事时,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过分追求面面俱到。這种情况并不少见,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部分甚至专门提出“写作时不要贪多求全”的要求。
比如,有学生如此写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很喜欢染头发,几乎两三个月就变一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她都染过,可是她坚决不再染灰色,因为上一次她染了流行的“奶奶灰”,真的被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喊了奶奶。
这段话非常生动,抓住妈妈喜欢染头发的特点并描述了一件小小的趣事,原本是很好的开端,接下来应该展开“妈妈为什么喜欢染发”的情感挖掘,创设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但这名学生却受到写作模板的影响,接着写妈妈怎样为家庭操劳和无私奉献,作文前后割裂感非常明显。对此,教师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让班级学生共同分析该如何写下去。马上有同学提问:“为什么你妈妈喜欢染发呀?”该名学生眼睛一亮,瞬间有了新的思路,重新写出的作文如下:
我问妈妈为什么喜欢不同颜色的头发,她告诉我,她小时候看到邻家姐姐柔顺有光泽的长发非常羡慕,曾经以为那是天生的,长大后才知道是做了烫发和染发。我的妈妈也希望体会一下多彩光亮的人生,就把染发的习惯保留至今。
经过修改以后,一位追求美好人生的女性形象也树立起来了,让人读之倍感亲切。
因此,教师要着眼“小处”写作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体会以小见大的魅力,要求学生“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一个方面写开去,学会取舍”,锤炼自己的写作方式,以层层递进的线性思维来构建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在进行课堂作文训练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和个人经历,将生活经历及所学知识作为作文内容的来源,形成真情实感写作意识,将作文作为抒发个人心声的途径,用作文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真情作文’的班本实践和探索”(课题立项号:L/2020/0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