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
(嘉峪关市第三幼儿园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从幼儿园升到小学,是孩子正式接受知识教育的起步阶段,“不适应”,是学校和家长共同面临的难题。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减缓幼小衔接坡度,让孩子顺利过渡?在幼小衔接阶段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是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思考的问题,努力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零起点”教学怎样施行,是双减后幼小衔接家长的普遍关注问题。孩子的学习储备问题常常引起家长的焦虑。他们忧虑在该种背景之下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全新的知识内容,因此会认为幼小衔接的目的所在是为了进行知识的预习或者集中于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幼儿最重要的身心素质、习惯培养,导致幼儿入学后对于进阶式的课程知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内化。
幼小衔接理念已获得教育界和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同,尤其是家园共育模式得到家长的认可支持,但就幼小衔接内容而言,相关主体的认知不尽一致。由此造成过早过度的运动锻炼、书写练习、语言表达等训练,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入学后暴露出读写技能掌握不规范,良好阅读、书写习惯不规范等问题。“简单的衔接”未能给予幼儿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由此不可避免地导致衔接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危害到孩子对未来的美丽憧憬。
因为幼小衔接没有被列入教育大纲之中,因此其教学方法与普通的小学不同,其表现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园本文化与园本课程,因此每一个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效果都不尽相同,并且私立与公立的幼儿园教学理念也存在很大区别,有些公办幼儿园的教学理念是让孩子零基础入学,还给孩子一个纯粹的小学课堂,有些私立幼儿园的理念恰好相反,认为孩子应该多学多练,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小学。因此,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也不尽相同,同样的一届幼儿,同样的教育程度,同样的师资设备,也会造成教育质量出现明显差异。
通常幼儿园老师的教学重点、任务和教学方法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老师们在进行教学时,以游戏为主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学。而小学老师却是以小学教材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听说读写和算数等为主要内容。当前,在我国大量的幼儿园中,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已经越来越普遍,以小学的教学标准来规制幼儿的行为是有失公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抑制孩子的本性,从而导致孩子们害怕、抗拒小学,与其办学思想背道而驰,这种情况与幼儿园老师的教学方法及个体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一些幼儿园采用了小学分段的教学方式,开设了数学、书写、识字等有小学特点的课程。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学观念落后,无法适应以寓教于乐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学观念,以小组教学为主,教学形式呈现出小学化的特征。当前,幼儿园开展教学的方式有:参观幼儿园的学习和观察,幼儿园组织的各种儿童期衔接活动,固然可以促进儿童对小学的认识和对小学生活的迅速融入,却不能真正地让他们热爱小学生活,激起他们学习向上的愿望。同时幼儿园的形式问题则比较严重,缺乏深度的衔接。
2.1.1 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意识
“双减”政策实施后,幼小衔接工作的第一个出发点就是让幼儿平稳顺利地进入小学,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创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气氛,让孩子们在愉快、平静、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小学的教学和活动,合理地安排幼儿的活动场地,比如写识字表、儿童评比栏、阳光向上的名人名言,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既能拓展孩子的活动范围,又能让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到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的身体和精神发展水平。如: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呢?孩子们有自己的理解:“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有班级”“要准备书包和铅笔、橡皮,还有装文具的笔盒”“要有一颗好奇心”“会打扫卫生”“要学会做眼睛操”。幼儿的认知特点表现为对具体的、形象的、可体验的事物感兴趣。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只有通过不断亲身参与,才能形成正确的处理方式。因此,创造环境,给予支持,融入生活,潜移默化,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认识和行为。
2.1.2 培养幼儿秩序感,做一个自律的孩子
“双减”制度的出台,固然可以缓解学习上的紧张,但这并不是说今后的教学应该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的限制,“双减”下的教学也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和习惯。其次,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必须要有纪律性,在课堂上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因为不良的秩序是很难培养孩子们的听讲。同时良好的纪律对于幼儿的活动也是一样的,幼儿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老师要处理各种活动,要有合理的纪律要求,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纪律习惯会带到小学生活,小型体育比赛、两操的完成、研学活动都要有纪律地保障,这些都是为了给孩子们做好心理准备。如:重视对接“幼模式”,坚持“无情境、不课堂”,多开展项目化学习,进行游戏化教学,多让孩子自主体验、自主探索、自主生成,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积极情感体验中爱上课堂,爱上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实行长短课结合,严格落实课中操,用最简易有趣、喜闻乐见的歌曲、律动等,让孩子身心获得心灵的放松。
2.1.3 培养幼儿的合作社交能力
幼儿园里的幼儿在幼儿园里吃饭,在幼儿园里和朋友一起玩,在幼儿园里玩游戏,认真探究游戏规则内容、进行合作探讨……在上大班之后,幼儿园将会有更多的针对幼儿的学习,比如大班的幼儿将会有单独的名单,让他们能够从单独的列表中学习到小学的知识,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幼儿园阶段是幼儿衔接工作的重要阶段,要通过培养幼儿的合作社交能力,逐渐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让孩子们做些诸如值日、小组组长选举、每日入园签到、每日打卡监督等方式来进行合作社交能力的培养。如: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多相似和不同之处,“小学一节课时间很长,幼儿园玩的时间很长。”“小学有课间10 分钟,幼儿园没有。”“上小学会用到书和本子,幼儿园就不用。”“幼儿园有很多玩具,小学就没有。”……,孩子们在“小学好”还是“幼儿园好”的观点中表达不同的感受。支持幼儿与同伴共同建构经验,形成对小学生活全面积极的认知,我们开启了“小学vs 幼儿园”辩论赛。基于前期丰富的感性经验,孩子们通过提出议题——轮流发言——举手发言——自由发言——回顾总结等环节,围绕“幼儿园好还是小学好”这一议题,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
2.1.4 体验小学生活,树立美好憧憬
园方可以开展“幼小混龄”活动,主动发掘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与许多小学合作开展幼小衔接,让大班的孩子和小学生“混龄结对”,让他们牵手去教室,在课余时间玩耍,让孩子逐渐认识到小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教室条件,从而打消他们上小学的顾虑。通过对幼儿园“幼小混龄”特点的整理,逐渐构建出符合幼儿园特点的一系列活动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以交互式的形式进行探讨,以搜集幼儿喜爱的主题,并增加与之有关的体验。安排孩子进行互动讨论和分享,根据他们的喜好兴趣,在游戏场景的基础上,制作游戏场地布局图,并根据“上小学”的方式来决定室外活动的自主建构活动,以及室内的自主表演活动等。如:走进小学校园,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中去发现、思考、行动,在亲身体验和直接感知中感受多彩的小学生活。写书法、捏泥塑、学舞蹈、做手工、小实验……,走进特色鲜明的部室中,孩子们与小学老师亲密互动。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吸引着他们久久不愿离开,“我上小学了要参加机器人社团!”“我喜欢捏面人。”“我要参加舞蹈社团,舞蹈老师跳舞真好看!”……,孩子们对小学生活充满畅想。
幼儿园老师要养成孩子们的读书习惯。孩子的整体素质要求阅读吐字通顺,对图画和故事的领悟力有一定要求,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读书是重中之重,不需要孩子的文化程度提升很高,而是要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从简单的手指阅读,到通读,再到情绪的表达,这种训练会让孩子对故事表达的情感产生更深的影响,孩子的识字率会随着“双减”教育的实施而提高。
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园老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老师们常常将幼儿的知识局限在数学上,有些老师会将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强加于孩子们身上,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发展和他们的能力水平。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幼儿教室,通过模型和动画,让教室变得更为直观和逼真,老师给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让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把学习的内容融入到游戏当中,既能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又能促进学习的成效,这种方法符合了“双减”的思想。如:积极构建小学教研与幼儿园教研联合教研机制,深化区域内学习共同体的生态教研模式。基于双向衔接的意愿,幼儿园从五个阶段推进双方教师间的交流,探寻实践中的幼小衔接到底要衔接什么、怎么衔接。第一阶段,教师小组访谈,针对双方最关心的问题互相提问。第二阶段,互相观摩教研现场,了解对方在衔接工作中的关注点和主要举措。第三阶段,实地观摩,走进真实的环境中感受一日生活流程和学习方式与氛围。第四阶段,聚焦问题,分专题进行研讨。围绕双方最关注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双方提供真实的活动案例和场景,发现衔接中的矛盾,通过真诚沟通,明确双方在衔接中的角色和作用,达成共识,形成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第五阶段,根据教研结论,在班级中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活动,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父母要对幼儿进行正面、准确地指导,切勿“过分夸大”小学生活的实际情况。在这个假期里,父母可以带着他们在书店、学校里逛逛,还可以给他们推荐钢笔、三角尺、圆规等专门的工具。另外,由于“双减”的影响,小学上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升,这就需要幼儿具备较强的时间意识,但父母的教育是提升幼儿的时间意识的重要因素,要做到一丝不苟、专注于任何教学和团体活动,对于幼儿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家园协作存在重复教育和教育脱节的可能,园方需要始终与父母保持联系,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请专业人士授课等,期望能以家为单位,共同努力,为幼儿顺利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父母的协作性和持久性还存在问题,部分家长依然希望看到孩子写字、算术等显性的教育。另外,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要实现“双向”的联系。老师要改变课堂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幼小衔接的自然转换。老师要对课堂进行细致地安排,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温馨。在“双减”的大环境下,教学大纲都将随之改变,要加强对幼儿教学的训练与研究,使教师认识到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如:幼儿园通过视频、海报展板、家长学校、家长讲座、家长沙龙等形式,发布《致幼儿园家长们的一封信》,帮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定位家长角色、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通过体验式家长会,邀请家长体会幼儿学习特点,感受“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理解幼儿成长需求,深刻体会幼小衔接的科学性;从而有效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促成家园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幼小衔接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教育过程。一直以来,幼儿园本着“循序渐进、自然渗透”的原则,将幼小衔接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一日生活之中。根据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相继明确三个年龄段实施科学幼小衔接的“关键培养点”:第一,从小班入园开始,关注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提高自理能力,关注幼儿在群体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在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得到缓解后,家长有意识地放手,给幼儿自主成长机会,如学穿衣物、独立进餐甚至自主入园,在一日生活中逐渐发展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二,在中班阶段,家长亟需重视文明习惯、情绪管理、自我保护、规则意识等培养;借助亲子阅读、制作等让幼儿初步了解幼小衔接的不同内容,在谈话、游戏过程中观察、支持幼儿的学习,循序渐进地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第三,幼儿升入大班后,教师亟需重视幼儿任务意识、时间观念、社会交往、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大班下学期有针对性地组织“我要上小学”的相关主题活动,激发幼儿向往入学的情感和欲望,帮助幼儿积极、主动、自信地面对小学生活。
通过听小学老师说,邀请小学老师为幼儿园家长进行幼小衔接讲座,旨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家园合作质量,共同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通过听园长说,园长受邀作为园长代表参加片区小学幼小衔接沙龙活动,以园长角度向大家介绍幼儿园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各项准备,为幼小衔接工作指明方向。通过听老师说,小学教师与我园教师开展联合教研,通过观摩教学、研讨沙龙等,共同做好双向衔接工作。从教师角度了解幼儿升入小学后需要具备的能力,主动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打好基础。通过听家长说,开展幼小衔接家长沙龙活动,以访谈形式邀请教育经验丰富的幼儿家长分别从“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培养”“幼小衔接中父母与孩子的心理准备与调试”三个方面分享做好幼小衔接的方法与经验。知道面对小学生活所产生的愉悦与紧张的情绪是很正常的,尝试在情景游戏中解决小学生活中会遇到的不适与不安,保持安定愉悦的情绪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为幼儿做了进入小学前的心理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