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琴
(山丹县南关学校 甘肃 山丹 734100)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对教育工作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劳动教育受到广泛重视。从当前学生的劳动素养来看,呈现日渐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小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有限,再加上劳动教育的培养方法缺乏创新,难以满足“以劳育人”理念要求,这也使得现阶段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本文将从“以劳育人”理念的角度出发,对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提出一些建议,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一是劳动观念不强。当前小学生劳动素养存在观念不强的问题,缺乏对劳动素养培养的重视,加之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业上会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这就导致小学生日常的重点都是以提升学科成绩为主,无疑会影响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同时,学生缺乏劳动教育与智力培养之间关系的认知,普遍认为劳动只是体力上的劳动,对体力劳动价值认同感以及尊重感较弱。
二是教师关注度不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学生劳动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只重视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未重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走过场的情况,重智育轻劳育,从而会对小学生劳动素养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三是劳动精神有待提升。在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中,劳动精神尤为关键。比如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往往会缺乏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意识,这主要原因是缺乏劳动精神。
一是家庭层面的因素。家庭教育会对小学生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从根本上影响小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精神。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过程,家庭环境是重要因素,比如很多生活在市区的小学生从小就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衣食无忧,且在生活中会得到细致入微的照料,过度宠溺会降低小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无疑会对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长榜样引导作用缺失。在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过程,家长的榜样引导尤为重要,比如日常生活中,加强在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方面为孩子给予榜样引导,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劳动素养。如果缺乏正向的榜样引导,无疑会影响小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是学校层面的因素。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占比较少,一般仅限于班级内的值日活动以及卫生区的打扫活动,缺乏针对性的劳动课程构建,使的劳动教育一直停留在形式上与口头教授上,实践教育占比相对降低。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教育职责,也同样是家长的教育职责,在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必须考虑家校合作因素,通过引入家长的力量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实效。但目前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缺乏考虑家长参与,无疑会导致育人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小学生的成长要求[1]。
一是合理性原则。在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培养,遵循科学性与合理性,比如在实施培养之前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性格特点等,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培养方案。二是生活性原则。生活性原则是指将劳动素养的培养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合理劳动,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也需要教师应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制定针对性强的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方案,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以劳育人”理念指导下,学校必须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角度出发,积极推动自身劳动课程的优化完善,且劳动课程较少,无法落实“以劳育人”理念。为此,学校应基于“以劳育人”理念要求,做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完善,以增强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首先,小学在设计劳动课程教学方案时,需要从学校兴趣爱好出发,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制订教学方案,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比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小学生对志愿者、养殖等活动充满兴趣,学校可以从此出发,设计一些与志愿者、养殖活动有关的劳动课程,这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将劳动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构建针对性的劳动课程时,学校需要从劳动教育环境的角度出发,做好劳动教育的环境调查,了解一些实效性较强的教育环境,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比如在一些优秀的劳动课程教学案例中,户外教学是非常重要环节,学校可以从相应的案例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场地环境,以锻炼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学校还可以积极与家长方面就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沟通,与家长配合设计一些与家庭劳动有关的任务,使学生可以有效掌握收纳衣服、炒菜做饭以及打扫家务卫生的能力,实现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目标。
其次,学校应基于“以劳育人”理念,开展一些特色的劳动课程。比如学校可以基于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目标,在学校内开设一些专门的劳动教育场所,等每年种植作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种植,以此加深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也有助于在作物种植劳动中提升劳动能力,实现劳动素养培养的目标。同时,在庄稼收获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带来学生一定采摘果实,比如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并让每个小组负责采集一片区域,最后对每个小组采集的成果进行评比,以实现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
再次,学校应定期举办一些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劳动锻炼机会。比如让小学生担任护绿员、监督员等,利用课余时间清扫校园公共区域,或者开展班级卫生打扫以及装饰劳动,并从增强小学生劳动信心的角度对小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
最后,在劳动教育实践环节,学校也可以从季节特点出发,结合一些农作物播种、养护以及收获的时节,制订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助力小学生实现劳动素养培育[2]。
家长是劳动教育的主要角色,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必须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在以往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未发挥出家长职责与作用。这也需要教师从有效引导、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价值,并能掌握一些方法。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可以安排一些烧水煮饭、扫地拖地等任务;中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可以安排一些洗衣、洗碗、洗菜等劳动任务;高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可以安排学生炒菜做饭的劳动任务。同时,家长在结合劳动素养目标培养安排劳动任务时,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在过程中注意辅导,帮助小学生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
其次,家庭环境方面也是影响小学生劳动素养形成的关键。在“以劳育人”理念下指导下,教师应让家长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关键作用,比如建立宽松的家庭环境,利用家庭环境来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积极承担起做好家务的职责,有助于锻炼小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意识,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再次,教师还应该引导家长发挥出榜样示范作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向的劳动榜样形象,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激发小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比如家长可以与小学生一起包饺子,并采取由简至难的原则,不能一开始就从难度较高的环节开始,应有意识的用简单的劳动任务来引导小学生参与,并逐渐提高难度,从而帮助小学生逐渐掌握包饺子的材料准备、擀皮、包饺子、煮饺子等环节内容,以锻炼小学生的劳动技能。
最后,家长还可以运用多样化的培养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比如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微电影等方式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并在小学生劳动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增强小学生劳动信心,逐渐在劳动中锻炼自身的劳动能力,包括如何切菜洗菜、如何洗衣做饭等。过程中家长可以与小学生共同完成,利用这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劳动乐趣,增强小学生的劳动素养[3]。
为了增强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效果,学校必须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劳动教育基地,以增强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成效,满足“以劳育人”理念要求。第一,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基地,并从社会资源引入的角度,让一些农业种植的专业进行实地指导,以形成完善、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一些与农作物种植方面的技能方法。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微课视频的应用,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应的资源并整理制作成对应的农作物种植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观看与学习,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农作物种植的方法,之后再带领学生一起在校内制订区域进行种植实践,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转化,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能力。第二,建设特色劳动教育基地过程学校还可以从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着手,比如定期举办一些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劳动活动,如雷锋纪念日、5 月4日青年节、植树节、5 月1 日劳动节等,利用校园活动氛围的方式增强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以劳育人”理念指引下,学校必须从评价的角度着手,推动劳动素养评价机制的健全,确保其符合“以劳育人”理念要求。首先,教师可以从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角度,设计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比如很多时候,小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的实践行为与实践成果都只有自己与同伴清楚,让小学生自己以及他人进行劳动评价,可以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让小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劳动实践中的不足,并能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情况,基于其中的影响因素制订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增强育人的实效性。同时,从小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让小组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还能增强小学生自身的成就感,激发小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主动性。其次,教师要重视评价的过程与评价的结果。劳动过程是评价环节的关键,其不仅是对小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精准评判与分析,还能从更多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小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小学生劳动技能运用的熟练度、小学生劳动合作能力、小学生劳动交际能力等。通过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摆脱常规评价的局限性,增强评价的准确度,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成效,便于为后续劳动方案制订以及“以劳育人”理念落实打下基础。其次,教师必须重视优化评价指标内容。劳动评价指标内容与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息息相关,其也会影响小学生进行劳动的积极性。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必须从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以劳育人”理念以及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现状,设计具有针对性、完善性的评价指标内容,比如设计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劳动观念形成程度等一级指标,之后还可以基于一级指标进行二级和三级指标设计,这不仅可以增强评价指标的针对性,还能增强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效果,有助于更好的落实“以劳育人”理念的要求。最后,应做好激励与观察。劳动教育本身需要劳动实践进行支撑,而劳动实践会让小学生感受到身体的劳累,无疑会影响小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小学生在劳动活动中表现不积极、不主动,这无疑会降低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在评价过程中引入激励、鼓励的言语,并基于“以劳育人”理念要求,做好小学生劳动过程的观察,并将小学生的劳动过程表现一一记录,与最后的劳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这不仅可以弥补评价方面的片面性,也能增强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评价的实效性,有助于更好的落实“以劳育人”理念。
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以劳育人”理念的关键,其主要影响到课程育人的效果,对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尤为关键。如果教师队伍本身在劳动教育方面认知有限,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无疑会影响“以劳育人”理念的有效落实。为此,学校必须基于“以劳育人”理念,打造专业化的劳动教育队伍,以增强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逐渐在劳动中形成素养。首先,学校应基于“以劳育人”理念要求,做好劳动教育的培训工作,包括如何引导学校进行劳动、如何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等,利用相应的培训教育可以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有助于小学生在喜欢劳动,逐渐在劳动中形成素养能力,更好地落实“以劳育人”理念。其次,学校应基于“以劳育人”理念要求,加强教师育人方法的培训,比如如何引入微课教学辅助、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等,增强教师在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中的能力素养,让劳动课程教学进一步优化完善,更好的落实“以劳育人”理念。最后,学校还应该重视对教师劳动教育意识的培训,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与劳动教育有关的主题研讨会,以增强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能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言行,使自身可以成为小学生的劳动榜样模范,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实效的,有效落实“以劳育人”理念[4]。
在“以劳育人”理念指导下,学校与教师都应该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积极从小学生的角度制定针对性的育人方案,以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能力。为此,本文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从相应的案例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场地环境,以锻炼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应该引导家长发挥出榜样示范作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向的劳动榜样形象,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从更多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小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小学生劳动技能运用的熟练度、小学生劳动交际能力等。这些建议可以增强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效果,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以劳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