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爱
(靖远县第一幼儿园 甘肃 白银 730600)
民间游戏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它能够发挥出本地资源优势,更符合本地幼儿的成长实际,在幼儿教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游戏种类丰富,能够满足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需求,这是普通游戏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幼儿园应当重视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发和应用,结合本地游戏资源和风俗文化,增强幼儿游戏趣味性的同时,也提升幼儿对家乡的认同感,让幼儿能够继承、发扬本地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目标。
基于一个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特殊性,民间游戏在集中表现文化、习俗特点,其地域性非常的鲜明。比如,在甘肃地区的“扔沙包”、河南地区的“滚铁环”等,这些游戏活动都在本地区内广泛的流传,并且融入了当地民众的特殊情感,在民族区域内部广泛流传,积极传承发扬[1]。当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地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一些民间游戏也展现出了其较强的生命力,突破了地域限制,在多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流传。虽然被广泛的流传,但是其地域特性始终被保留继承,并且成为了一个地区文化的宣传媒介,对地域文化的发扬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民间游戏经历几代人、上百年的传承和发扬,游戏规则简单易懂,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更为人们提供了较强的趣味性。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民间游戏所带来的趣味性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比如,“跳竹竿”“骑竹马”“荡秋千”“放风筝”“捉迷藏”等游戏活动,现在依然被幼儿所熟知,并为幼儿提供了浓厚的乐趣,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趣味感。总之,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扬,民间游戏的趣味性非常强,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流传,在幼儿群体中备受欢迎[2]。
当前一些游戏活动的基础条件要求较高,为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而民间游戏的基础条件较低,游戏资料的获取也比较便利,让幼儿更容易接触到游戏并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在游戏中感受到获得感和满足感。例如,在“抓石子”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很容易的获取“石头”作为游戏资料,并且能够在简单的石子游戏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在网络信息广泛传播的视域下,人们利用多媒体记录游戏方式和游戏过程,民间游戏还具有低门槛、易接触的特点,能够在幼儿中获得很好的反响,并快速地在幼儿群体中流行起来[3]。
在幼儿园教育中,增强幼儿的体能锻炼非常的关键,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而民间游戏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能的主阵地。但是,在以往的幼儿教育中在幼儿体能训练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很难能够有效的组织幼儿参与到体能训练活动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在体能训练中感觉非常的辛苦,让幼儿对体能训练产生排斥的心理;二是幼儿教师设计的体能训练活动缺乏趣味性,反复的训练动作很难吸引幼儿的参与兴趣。在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发利用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选择游戏,合理控制民间游戏的难易程度,用游戏活动开展的方式,缓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辛劳程度,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幼儿体能训练的效果[4]。例如,在民间游戏“丢沙包”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将这个游戏有效地利用起来,锻炼幼儿的奔跑能力。幼儿教师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有三个幼儿,然后为他们讲解“丢沙包”游戏的规则,让两边的幼儿对着中间幼儿身上投,如果能够投到中间幼儿的身上,那么就算游戏失败,然后两边的幼儿选其一进入中间,再接受两边幼儿的抛掷。中间幼儿为了避免被沙包碰到,就会来回的奔跑,并灵敏的躲闪。除了丢沙包的游戏活动,还有跳绳、赛马、拉大锯等游戏活动,都能够实现对幼儿体能锻炼的效果。这样,幼儿在投沙包的游戏活动中,避免了单一、重复训练动作的枯燥感,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体能训练的主动性,实现了自身身体锻炼的效果。因此,幼儿教师应科学选择游戏类型,贴近幼儿的实际需要,使用民间游戏的方式,提升幼儿的体能锻炼,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强军强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民间游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顺利的开展要求具有相对应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氛围,使得民间游戏具有特色性,而且这些民间游戏也能够依托生活内容展现出更浓的趣味性[5]。所以,在民间游戏的开展中,幼儿教师应当充分的结合幼儿生活内容,为幼儿营造生活化的游戏环境,以此来保障幼儿在游戏中的趣味性,也将民间游戏活动的教育作用发挥最大。一方面,幼儿教师应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游戏工具布置民间游戏的环境,充分发挥游戏工具的熟悉优势,提高游戏工具的利用率,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立刻拿到游戏工具,缓解幼儿对民间游戏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土特色,利用幼儿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创设具有本地特色化的游戏环境,从而丰富幼儿的游戏情感,紧密联系游戏环境和民间游戏[6]。例如,在“捉迷藏”的民间游戏活动开展中,幼儿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幼儿教师结合当前“防范拐卖”的意识宣传活动,为幼儿创设了避免被坏人抓到的游戏活动场景:当自己在大街上与父母失去了联系,这时一个坏人在寻找自己,并且自己要避免被发现,并及时的寻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时,幼儿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幼儿装扮“坏人”,一个小组的幼儿装扮“流浪儿童”。然后,教师发出口令,装扮“坏人”的小组闭上眼睛,另一个小组的幼儿利用身边的物体藏起来,等着“坏人”来找。在这个捉迷藏的游戏中,教师为幼儿设计的生活化游戏环境增强了幼儿的游戏趣味感,让幼儿在紧张的状态下开展游戏活动。另外,教师将“防范拐卖”意识的教育融入到民间游戏活动中,能够对幼儿开展沉浸式的防拐卖教育,让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得到增强。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民间游戏活动,教师应当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方向,为幼儿营造生活化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游戏趣味性的同时,更能够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民间游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演变。在新时代发展视域下,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认知有着影响深远的变化,幼儿教师在选择民间游戏时,应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民间游戏中融入幼儿的兴趣和爱好,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改变游戏,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选择层次性强、种类丰富的游戏类型,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和内驱力[7]。民间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游戏有着不同的类型,教师应通过学习网络多媒体资源中的优质课和公开课,筛选出合适的课程资源,选择最合适幼儿年龄的游戏类型。幼儿教师在明确游戏种类的基础上,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创新的方式完善民间游戏,积极拓展幼儿的游戏视野,延伸幼儿游戏的边界,从而创设高效的游戏课程[8]。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跳格子”时,可以创新幼儿“跳格子”的确定方式,融入“剪刀石头布”的民间游戏。幼儿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幼儿根据性格特征和游戏方式进行分组,采取“剪刀石头布”的方式,确定“跳格子”的步数。幼儿甲在“剪刀石头布”中,使用“布”赢得了“石头”,可以直接在“跳格子”中跳五步,幼儿乙则保持原地不动,幼儿乙在“剪刀石头布”中,使用“剪刀”赢得了“布”,可以在“跳格子”中跳两步。在小组内,通过两个游戏融合的方式,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并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最快到达终点,从而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在创编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确保创编游戏道具的安全性和游戏活动过程的安全性,以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创编游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创新游戏形式和游戏规则,改变游戏步骤,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化游戏需求,有效培养幼儿的游戏内驱力,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民间游戏不仅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充实教育活动内容,创新教育活动方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应用,应该掌握民间游戏的特征,通过分析民间游戏在幼儿实践活动中的现状,科学选择游戏,利用民间游戏强化幼儿的体能锻炼,紧密结合生活,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创编民间游戏,激发幼儿的游戏参与兴趣,创设高效的幼儿教学活动,发挥民间游戏的最大价值,树立学前、学龄前幼儿的中华文化自信,在民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