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较阅读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基于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开展比较阅读的“N次方”实践,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比较阅读活动中,深刻掌握语言文字规律,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比较阅读;“双增”;“N次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在求同以及辨异中更好地发现知识的规律。比较阅读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同一篇文章内或者在同類型的文章之间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比较阅读也存在不足,如比较的范围宽泛、比较的过程粗略等,导致比较阅读的效果大打折扣。文章的“精准‘双增”,一是指增强“比较点”的精确性;二是指增加比较阅读的“厚度”。教师构建比较阅读的“N次方”,有利于学生在有趣的比较阅读活动中,深刻掌握语言文字规律,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比较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虽然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比较常见,并且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比较阅读教学也存在诸多不足,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比较”杂—重点不突出
“杂”是针对比较阅读的“点”而言的。一篇课文有不少的知识点、重难点。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选择的比较阅读范围过于广泛—词语要比较、句子要比较、段落要比较、写法要比较……这导致学生的阅读如蜻蜓点水,杂而不深、杂而不精,阅读的效果自然不好。
(二)“比较”浅—流于形式
“浅”是针对比较阅读的达成度而言的。如教师让学生比较阅读同一单元的文章,并分析此单元的文章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容易能够得出结论,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帮助不大。
(三)“比较”单—形式单一
“单”是针对比较阅读的形式而言的。部分教师在比较阅读教学中,只简单地引导学生将两个句段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在写法上的异同,就结束了教学。单一的比较阅读形式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足,限制了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四)“比较”短—时间不足
“短”是针对比较阅读的时间而言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多,一环扣一环,留给比较阅读的时间相对较短。例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时,引导学生品读完课文后,课堂时间还剩三分钟,因此留给笔者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以及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的时间非常短。
二、比较阅读教学的“双增”
(一)“一增”—精准选“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懂的不教;教师即使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也不教;要教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能学懂的[1]。因此,比较阅读应该强调难易适中,还应该聚焦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单元导语中的“比较点”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导语提示了此单元的学习重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等。因此,单元导语是比较阅读教学有价值的“比较点”。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此单元的单元导语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因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比较《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学生认识到,写文章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融情于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景物,在叙述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字词中的“比较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特别关心字词的教学问题。学生发现字词的特点,掌握字词的运用方式,感受字词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质量。因此,教师在比较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引导学生分析、联系、比较上下文中落实字词教学,发挥“比较点”的作用。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笔者板书“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以及“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人声鼎沸”与“沸腾”的意思。学生理解了“人声鼎沸”的意思是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沸腾”也可以形容喧嚣嘈杂。通过字词中的“比较点”,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字词的意思,还可以掌握字词运用的方式、情境。
3.语言风格的“比较点”
有的课文语言形式工整,很有气势;有的课文语言简短有力,掷地有声;有的课文语言绵长,细腻精致;有的课文语言生动,趣味盎然。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课文的语言风格,抓住语言风格的“比较点”引导学生阅读,从而帮助学生深入鉴赏课文。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此单元的《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等课文属于白话文,而《司马光》属于文言文,笔者抓住文言文与白话文语言风格的“比较点”开展比较阅读教学。首先,笔者让学生跟着笔者朗读《司马光》,并要求学生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其次,笔者提问学生:“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由此,学生体会到文言文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
4.思维的“比较点”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在比较阅读教学中,应该强调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比较阅读的价值,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关于伯牙、锺子期成为知音的故事,除了《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有记载,我国的古诗也常常提及,因此笔者开展比较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出示“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等诗句,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从而理解“知音”“高山流水”等词的意思。由此,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散思维,认识到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
又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为例。牧童认为画中的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散思维,思考牧童说得对不对。有的学生认为,牧童说得对,因为牧童熟悉耕牛的形象;有的学生认为,牧童说得不对,因为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的情形。
(二)“二增”—开启比较阅读的“N次方”
教師通过“一增”,选取难易适度的“比较点”后,就要增加比较阅读的“厚度”,开展真正高效的比较阅读教学,赋能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形式的“N次方”
形式的“N次方”是指教师在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合听说读写思等形式,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得意、得言、得法。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为例。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并结合朗读的形式,比较课文景物的不同特点。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描写榕树的相关段落。其次,笔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描写鸟的相关段落。再次,笔者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让学生体会课文的静态美与动态美。最后,学生认识到,描写榕树的相关段落是静态描写,应该用赞美的语气、舒缓的节奏朗读;描写鸟的相关段落是动态描写,应该用喜悦的语气、轻快的节奏朗读。
2.层次的“N次方”
层次的“N次方”是针对比较阅读的范围来讲的。教师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为学生呈现某一语言规律,除了引导学生纵向比较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比较课文。
仍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此单元的主题为“让真情在笔尖流露”,笔者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此单元的课文以及习作例文。具体而言,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事例、情感、写法等方面进行多维比较(见表1),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并在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3.总结的“N次方”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学生的总结方式通常比较单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创新、丰富总结方式,发挥总结的重要作用。
(1)表格
表格是常见的总结工具,具有可视性、简明性等特点。在比较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表格罗列阅读内容的相同点、不同点,或者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梳理在比较中发现的规律等。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比较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有逻辑、有层次地总结阅读内容的“比较点”、知识点、能力点等关键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的形式多样,因此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绘制比较阅读思维导图,如画画、连线等。由此,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反思并总结阅读经验的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4.情境的“N次方”
教师在比较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有深度的比较阅读活动。
(1)悬念情境
在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较阅读活动。
(2)时空情境
科学合理地阅读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示儿》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结合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具体来说,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陆游与杜甫穿越对话的情境,帮助学生投入情感,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3)比赛情境
学生具有比较强烈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他们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表扬。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比赛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比较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仍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为例。课文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动态景象。为了引导学生比较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笔者创设比赛情境,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运用静态描写或者动态描写的方法写一写自己观察的景象,比一比谁笔下的景象最吸引人。
结语
总而言之,比较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教师应该重视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之间的关联性,科学开展比较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比较阅读的经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王学峰(1977—),男,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