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举
摘 要: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探究文本内涵,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比较阅读的方法有三种:在诵读过程中比较能让学生升华情感;在还原中比较能让学生探究文本的本来面目;在替换比较中能让学生对比文本的差异性;在链接比较中能让学生增长见识。这些都是比较阅读的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 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讨论和探究,比较阅读是促进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的方法。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促使学生和作者进行情感碰撞,促进他们更好地触及文本底蕴,强化阅读效果。
一、诵读比较,体验情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设置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对比这些诵读方式,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能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作者形成情感互动。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散文中使用了十分娴熟的创作手法,展现了荷塘美丽的风景,同时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相互交织的情感。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尝试比较,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文章中大量使用的叠音字,然后尝试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既要展现出荷塘的美景,又要加强语气,让文章显得更舒展。有的学生诵读的时候节奏较为拖沓,而有的学生诵读的时候则显得比较有节奏感韵律协调,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这两种诵读方法,说说哪一种方式更能展现作者的情感。又如读到“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有的学生读得十分响亮,有的学生则用轻而舒缓的语气,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说说哪一种读法更能展现出作者不平静的心情。
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比较,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文章的情感,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
二、还原比较,追溯缘由
孙绍振教授曾经提出在语文阅读中可以采用还原法进行教授,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靠抽象的能力将艺术形象的原始状态还原出来,然后将抽象还原出来的形象和文本中的形象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通过还原比较起到追根溯源的作用,促进学生把握文本内涵。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也就是套中人别里科夫。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还原法,找到作者塑造的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典型性,他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哪一类人。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篇文章的主题实际上具有极其深厚的社会意义,展现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同时表现了勇于革新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追根溯源,探讨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感受作者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学生了解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现状后可以了解到,当时有很多类似别里科夫的沙皇卫道士,他们不仅出现在官场上,在知识界也屡见不鲜,他们死守旧有阵地,仇视一切新鲜事物。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当时具有典型性。在还原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当作者和学生的生活时代存在较大差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还原比较的方式阅读文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内心世界,在追溯缘由的过程中掌握文本的内核。
三、替换比较,咀嚼差异
语文课本中的精华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对学生来说,要更好地感知文本的文辞之美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替换比较的方法。尝试将文本中的一些关键性词句替换成其他文辞,然后让学生尝试在比较中咀嚼差异性,有助于学生感受作者原词的精华所在。
《故都的秋》文辞优美,展现了秋天清、静、悲凉的意境,文中体现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创作手法,文章词句十分细腻,是十分精彩的散文精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掌控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替换比较方式,将文章中的某些经典词句换成另一种说法,然后让学生对比,看看替换后的句子和原来的句子比哪一句更有特色,为什么?如“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一句子可以修改成“你能够看见蓝天”,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两句在文辞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对比之后发现原文通过“很高很高、碧绿”等词句从高度、颜色等不同角度描写秋日的天空,写出了秋日高、冷之感。又如还可以将“脚踩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改成“脚踩上去只有柔软的感觉”,学生分析后发现,替换后的句子虽然能体现花蕊的柔软,但是无法展现“静”,缺乏原文情趣。
通过替换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促进他们在咀嚼文辞的过程中品味出其中的差异性,从而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文辞锤炼之美。
四、链接比较,别有天地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能囿于课文中的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扩展阅读中链接一些和文本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文本。学生在链接对比过程中探索文本写作背景,体察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心境,感受到别样的意境。
《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经典散文,写出了赤壁之景,同时展现了作者的心情。指导学生学习《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链接比较,扩展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它们同样都是描写“赤壁”的,在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发现,虽然两者都写了赤壁之景,但景色截然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的是豪迈之景,《赤壁赋》写的是恬然宁静的空明山水之景。另外,两者虽然都写了历史人物,但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赞美了周瑜,用古人的建功立业表达自己的失意之感,而《赤壁赋》写的人物是曹操,用曹操这样的失败英雄展现人生短暂的悲凉之感。
在链接比较过程中,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用来对比阅读的课外阅读文档,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更好地感受文本的妙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采用各种教学策略,而对比阅读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文本阅读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对比中感受文本的内在情感,在还原对比中把握住文本中的原型形象;在替换比较中学会对比差异性;在链接比较中开阔视野,更深入地感知文本。
参考文献:
[1]庄松辉.高中语文比较阅读例谈[J].福建教学研究,2014(1).
[2]罗光伟.高中语文课比较阅读二题[J].语文知识,2014(3).
[3]黄京琛.比较阅读——构建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别样精彩[J].中学语文:下旬,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