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勤
摘 要: 学前教育发展已渐渐从全面普及向提高质量阶段迈进,幼儿教师师资培养是转型发展的关键,这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挑战。本文基于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幼儿教师 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在于幼儿教育师资[1]。调查发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因而阻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探索一种适宜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制度、过程和评价等方面,笔者通过对遵义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重要地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块一般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程门类有重复和缺失现象,如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中幼儿数学和语言活动重复,学生的薄弱项,如幼儿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却很少涉及。又如钢琴和舞蹈课程只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大三则没有安排。有学生说:“希望钢琴课能一直上到大三,因为有课才会坚持去练琴,这样我们的技能也会好很多。”二是课时安排不合理,这表现在理论课程课时多,而见习和实训时间少。只有极少数的课程有两周的见习机会,而其他专业训练课程没有安排见习。实习则集中于大四上学期,这导致实习和专业学习脱节。有学生说:“到了幼儿园,发现和学校学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特别沮丧。”有学生认为学校学的理论是高高在上的无用论。“如果不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矛盾,则可能重蹈传统培养模式中‘理论说一套、实践做一套的问题”[2]。
2.课程内容上偏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操作能力训练。
专业理论知识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决定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但理论学习需要联系实践,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这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现实中表现为理论说教现象严重,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够。一名大四学生在实习之后说:“在幼儿园举办的大型亲子团体操中,高职学生体操和舞蹈编排方面较高师本科生更强也更为积极、活泼,能歌善舞的高职教师也更受幼儿和家长喜爱,而在教案和其他文字写作方面高师本科生更强。但是,幼儿园更注重实用性强的人才。”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之一,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家长工作能力,而高师课程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可见,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不够,导致学生在幼儿园工作的适应方面存在困难。
3.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单一,学生偏重于静态知识的吸收。
对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发现,学生不是总想逃课,只是因为课堂教学质量差。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单一,有学生说:“很多老师只空讲理论,理论听多了,我们都不爱听,都不相信了。”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且讲授时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未帮助学生架起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学生不能理解并吸引,进入幼儿园不能自然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考试评价影响高校课堂教学效果,考试评价方式仍然是以考查学生掌握静态知识为主,学生学习过程未很好地体现出来,且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能力训练结果体现不明显。这种考试评价方式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习惯的作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顺应中引领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优化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设置的改革是首要任务,首先要坚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做到理论体系完整,实践训练贯穿其中。其次,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明确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具体目标,如美术教育要求学生既具备美术基础知识,又开展幼儿美术教育,还将相关知识应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钢琴课程要求学生能弹奏至少20首儿童歌曲等。再次,课时分配方面应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如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可由15周(每周3课时)的学校学习加两三周幼儿园课程以观察和实践练习(设计与组织游戏活动)。钢琴、舞蹈、音乐和美术是学生的薄弱项,需将学习周期延长至大三上下学期。
2.构建教研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在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对幼儿、幼儿教育、幼儿园有感性经验,否则对教师讲授的理论内容难以理解、分析和讨论。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集教学、研究、见习、实训、实习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实践体系。首先,见习贯穿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训练的始终。学生从大二上学期开始直到大三结束,学生每周半天(每月2天,一学期至少八天)的幼儿园见习时间。见习内容可以是自由观摩也可以结合课程学习进行,任课教师应设计课程见习指导手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增强见习效果。有了见习基础,学生到了大四实习就能进一步提高实践认识与能力。
其次,为增强实践练习的效果,我们要为学生创造适宜实践学习的环境。第一,建立高校附属幼儿园并择优选用优质幼儿园作为学生见习和实习基地。第二,在基地园有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管理和指导学生。学生在见习中可先观摩活动,适时设计活动方案与并实践导师探讨,然后实施、改进、再实施循环进行。第三,学生在见习、实训和实习结束时要提交过程资料和最终学习结果材料,如观察记录、随笔、论文、活动方案、活动实施视频等。
3.改革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让学习充满乐趣。
教学与评价方式方法对教学有导向作用,因此,改变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让学习过程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尤为重要。第一,改变固定的教学地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教学不仅在教室,还可在户外、幼儿园等场所进行。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后可去幼儿园观摩活动,师生共同研讨。又如体育游戏可在户外相互观摩学习。这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向的知识授受式教学模式,而将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教学互动,学思结合。
第二,评价方式需关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引导作用。首先,重新分配考核的比例,加大平时成绩比例,杜绝学生临时突击过关的侥幸心理。平时成绩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练习结果,如课堂表现需考查学生课堂发言、参与小组合作情况等。平时作业不仅是一纸作业,还可有多种形式,如学生组织和指导某个活动的表现。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仅要简单评ABC等级,还要颁发证书或奖状,让学生尝到学习甜头和乐趣。其次,期末考试要求测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打造研究和应用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于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也是改革之列。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基于各地方高校扩招的需要,新招聘一批任课教师,这批教师对学前理论和前沿研究较为了解,但由于他们往往缺乏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性认识,在教学与学生实训指导上不免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对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加大与实践的联系力度,如出台相应文件要求教师每学期需到幼儿园参与活动不少于20课时,且安排教师带学生进入幼儿园见习实习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当地幼儿园的联系,增强教师的实践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桂霞.论高师院校实践导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2013(3).
[2]张斌.“反思实践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基于常熟理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探索.职业技术教育[J].2013(7).
[3]高闰清.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J].2013(7).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贵州省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ZC252。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金资助项目“中美幼儿教师培训体系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4C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