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动态阅读,是一种伴随思考的阅读。在平日的阅读指导中,本人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一阅读习惯。主要采取了三种措施:一是强化质疑阅读,让学生高举“疑”的旗帜;二是开展比较阅读,让学生进行“比”的探究;三是鼓励批判阅读,让学生树立“批”的意识。经过近三年的动态阅读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动态阅读;质疑阅读;比较阅读;批判阅读
我常常把学生的阅读分为静态阅读和动态阅读。所谓的静态阅读,是指用来打发时间的消遣类阅读,而动态阅读是指经过大脑思考的、有思维活动量的阅读。在平日的阅读指导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态阅读。
记得秦牧在《漫谈读书经验》中曾经这样说过:“一个缺乏胃液的胃袋难以消化食物,一个缺乏思考的脑袋,也难以消化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知识,使它升华为智慧。”对此,我的理解是,一个光读书,不思考的人,读书再多,也只是被书所累,而不能使书为我所用。而只有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才会使书中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思想上的血肉。那么,如何做到让思考与阅读一路同行呢?
一、强化质疑阅读:让学生高举“疑”的旗帜
读书要善疑善问,遇到疑惑,碰到问题,要积极问自己,问他人,直至疑惑解除,道理明晰为止。在阅读中,学生如果将质疑精神贯穿始终,那将收获的是一枚枚的硕果。在动态阅读指导中,我一直倡导“阅读与思考同行”。当然,其效果是显著的。
阅读矛盾的《子夜》时,学生陈晨对“张素素讥讽范博文,他反问道:‘何牢张小姐申申而詈呢?”中的“申申而詈”不理解。根据积累的词汇义,他也只知道“詈”是“骂”的意思,但“申申”二字,却不知何意。查阅字典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于是课下借助于网络,查阅到《辞源》上的解释:①舒和貌。《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②重复。《楚辞》屈原《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 因此,他知道了文中“申申”应取第二个释义“重复”,“申申而詈”就是重复地喋喋不休地骂。
阅读曹禺的《雷雨》时,学生王晓彤读到第二幕“鲁侍萍对周朴园说:‘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时,提出鲁侍萍所说的周朴园“要赶紧娶的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就是周繁漪,但大多数同学不同意这个看法,说是另一个女子,文中没有交代姓名而已。到底是周繁漪,还是其他女子?学生争论不休。空说无凭,拿证据说话。同学们走进文本找依据。经过同学们的努力,达成了以下共识:(1)因为文中写到鲁侍萍和周朴园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27岁。根据这一点,鲁侍萍离开周公馆至少27年;(2)第四幕中有一段周繁漪与周萍的对话:“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我的心并没有死。”根据这两点信息,可以看出,鲁侍萍离开周公馆至少是27年,而周繁漪嫁给周朴园才18年,中间还有9年的时间差。由此推断,当年周朴园“要赶紧娶的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不是周繁漪,而另有他人。一场争论在铁证面前画上了句号。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阅读中见疑质疑,本身是学生的一种积极性的脑力劳动,也是智力发展的体现,但是质疑本身不是目的。质疑后,教师应启发学生学会解疑答惑。一是要善于用自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二是要懂得寻求同学、老师、网络等外在资源的帮助。在阅读中,只要学生有了质疑精神,阅读思考也就开始了,阅读问题也就产生了,解疑答惑的过程自然也就成了一个个的收获过程。
二、开展比较阅读:让学生进行“比”的探究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学生在阅读中,如经常采用比较法,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明确探究焦点,提供“比”的机会。对于作品的重点、难点,我往往会设置成比较的问题,下放给学生,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当然,设置的比较问题一要适合学生探究基础,二要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三要比较角度多样化。在比较角度上,有同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比较,如:比较分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两兄弟:傩送和天宝;有不同作品的风格比较,如:比较阿来的《尘埃落定》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的少数民族风俗特色;有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的比较,如:我看钱钟书《围城》和杨绛《我们仨》的语言特色等等。
自主确定目标,营造“比”的氛围。每一部作品都是由若干个信息点组合而成,大到文章的主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特色,小至字词的读音与书写,不一而足。在有时间限定的阅读课上,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抓住阅读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学习的前提下,经常指导学生对作品知识点的外延进行主动探究。
在每读完一部作品后,我经常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写出自己的比较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然后进行比较探究。比如:禚新宇在读完巴金的《家》后,主动探究了高家三兄弟觉新、觉民和觉慧。
在比较阅读的探究过程中,我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有慧眼,人人有命题。只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成长有益的,都可以列为探究的对象。而学生由筛选的探究目标这个点辐射开来,最终会更深入的理解作品。在这样的比较阅读的探究中,学生既养成了信息整合的好习惯,也锻炼了比较、品评的能力。
三、鼓励批判阅读:让学生树立“批”的意识
批判性阅读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对本文内容和形式的反驳与修正,另一方面是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与补充。批判阅读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张扬学生的个性,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如王慧敏读《边城》后,认为作品的结尾是残缺的,有损人物形象。于是她又补写了一段:
两年后的一个黄昏,晚霞铺满天。翠翠把渡船系好,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独自一人来到了白塔下。
坐在塔下,看看脚下潺潺流动的溪水,眼泪不禁从眼眶里流了下来;望望远处的绚丽的霞光,心里想着何时能再听到为她而唱的山歌。
这时,一阵熟悉的歌声随风飘来。翠翠“腾的”站起,循着歌声来到了小溪对面的悬崖半腰。翠翠看到了唱山歌的人,眼眶泛着泪花,笑了。
显然,这个结尾采用了“大团圆”的手法,文字间透露出的是喜气,是学生对两个有情年轻人的良好祝愿。
再如张晓娜对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中黛玉去世的描写“黛玉直声叫到:‘宝玉,宝玉,你好——”有看法,她认为此处对黛玉的描写过于粗疏,且黛玉身体虚弱,运用“直叫”一词也欠妥。于是,她特意修改为:
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给黛玉擦起身来。黛玉全然无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炕前地上未扫干净的些许灰烬。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吧嗒吧嗒地滴个不停。“宝玉,这辈子我是不欠你的了。”黛玉的声音越发虚弱,突然感觉身体一下子失去了支撑,瘫在了床上。那汗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冷,心也越来越凉。“宝玉,宝玉,你好——”虚弱的声音如游丝,刚说到“好”字,她的眼睛一翻,没有了气息。
上段文字,除了原来的语言描写,又融合了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经过这样细腻的刻画,去世时的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就显得更加立体、丰满了。
在这样的批判性阅读中,学生的逆向阅读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经典,敢于评价权威的意识增强了。同时,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也日渐形成。
实践证明,阅读时,只要“质疑”的多,“比较”的勤,“批判”的精,坚持一段时间后,必能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郭秀娟 (1971— ),女,山东高密三中一级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阅读教学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