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亚新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2019 年1 月开始,国家着手进行“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为此,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将其列为一项重点工作。随后,2019 年4 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4 部门又共同印发了《关于在职业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正式开启,为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外部环境[1]。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教20 条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是借鉴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培训的成功经验,对职业院校提出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改革的新要求,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推进职业教育新时代创新发展和深化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新途径。“1+X”中的“1”指的是学生的学历证书,是指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后所颁发的学历证明;“X”指的是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1”与“X”的结合,使得职校学生既具备基础能力,同时也对其实践操作能力进行了有效培养,这样更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课证融通是一种教学模式,是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与要点融入课程教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就能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者不需要参加专门的考试直接就可以领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
课证融通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的,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课证融通有助于学历与技能、证书的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是企业用人标准的分析与总结,融通教育可以引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可以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予以有效的指导,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竞争力。第二,课证融通有助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竞争力。自会计从业资格证被取消后,初级会计职称证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准入证”,但是从历年的考试结果来看,通过考试的学生比例并不高,以致很多学生毕业时只有学历证书。“1+X”证书制度的推行,为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了机会,而课证融通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课证融通有助于深化产教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完成两年半的理论学习后,会有半年的实习期,但是由于实践时间短、会计工作的保密性等原因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能接触一些较为简单的财务工作,无法实现“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而融通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考取相关等级证书的过程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接触到全新的行业信息,对企业背景有一定的认识,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自2019 年国家提出“1+X”证书制度试点以来,为使实施方案落地生根,提高“1”与“X”的互通并举,2020―2023年,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财会学院成功申报了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财务数字化应用、智能财税、个税计算、财务共享、政府审计、财务机器人、数字管理会计等八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落实“X”上积极行动,寻找、实践课证融通的路径,但在探索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
目前试点所涉及的“1+X”证书都是由企业自行考核发放,持证上岗的效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无法与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相提并论”,并不能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收入等提供有益的支持,所以学生的考证积极性并不高。那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证书的考核内容,实现课证融通的意义必然受损。此外,部分授课教师对国家推行的“1+X”证书制度的宗旨领会不深,或者缺乏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对实际工作需求的重点难以有效把握,认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试都是培训机构或者企业的工作,自己只需要配合即可,不积极主动去了解、学习有关“X”证书,也使得在课证融通的探索路径上成效不大。
“1+X”证书制度自试点实施以来,各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创设条件申请作为试点院校。但由于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所以如何能够有效落实仍处于探索时期。有个别职业院校未开展充分调研,就仓促地将“X”证书的内容搬进课堂,也没有与行业、企业出现的新技术、新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同步更新,使得“X”证书内容没有与课程教学契合好,显得“生搬硬套”,意义不大。另外,大多职业院校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仍然是理论知识讲授+集中实训的结构,并未设置与“X”证书相关的课程,或者仅仅作为专业限选课。对于“1+X”证书的考试只是在考试前集中训练一段时间,这样的安排方式无论是对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都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对一些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重构,使之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对接,做到课证互通衔接。
由于“1+X”证书制度的实行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各职业院校对于考取“X”证书并未建立正式的激励措施,有关考试管理规定中也未提及“1+X”证书的考取或者以证代考的说明等,加之“X”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所以学生整体的考证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
另外,许多职业院校对于“1+X”证书培训、考试中产生的相关费用,如师资培训费、课时费、考务费等一系列经费设计不到位,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使得在学生考证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费用无法及时予以解决,对后续“1+X”证书的考试安排不利。
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工作,同时要关注、重视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最新的国家发展政策要深入了解并予以全力支持,提高认识站位。例如,在“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要对业财一体信息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平台、考核点与本课程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比对可以深刻领会考取“1+X”证书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未来就业的现实意义,提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学校要根据时代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1+X”证书制度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融入其中,增加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同时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的标准,重新修订专业课程体系。
制度的贯彻落实最终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提高就业率为目的,校企合作可以为此“添砖加瓦”。但是目前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只停留在学校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或学校邀请企业的人员到学校来开设讲座等,校企合作实质上并不深入。所以院校应进一步加深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双方达成长期、深度的合作,达到共赢的状态。一方面院校为教师、学生争取在企业深入实习和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及时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正式进入职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院校可以通过与用友公司的校企合作,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授课教师派往公司参观学习,让教师了解财务软件的开发原理,具体运用与教学中存在的异同,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及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应如何作出调整。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对学生工作表现的长期观察,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解决招聘难的问题。
校企证三方共同拟定“1”与“X”的具体融合方案,分析整理“1+X”证书的考核标准,结合职业院校的课程,明确证书的考核点所对应的具体课程任务模块,将“X”完全融合到“1”中。二者具体的融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直接对接的课程,依据证书的考核要求,将考证内容直接植入人才培养方案相应的课程内容中。例如,业财一体信息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点与“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可以直接将证书考核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融入该课程的教学中。在与企业沟通好的前提下,在课堂实操时可以直接采用考证平台,这样既可以达到课证的互通,还可以解决软件安装的难题,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无限练习。另一种是现有专业课程中未涵盖考证内容,可以采取在相关的实训课程中,通过增设专项实训模块加以补充、拓展,增加专业课程的考核点。
另外,课证互通的长久实现还需要配套的新型教材,院校可以牵头组织由教师、企业、评价组织等组成的教材编写团队,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及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发适合的校本教材。同时院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例如,“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的教材可以参照用友公司开发的活页式教材,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特征的校本教材。
为提高学生的考证积极性和主动性,院校要在考试管理规定中增加有关“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的条款,在学生考取了“1+X”证书后,就可以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免修相关的课程。例如,学生在考取了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可以免修或者免试“财务业务一体化”这门课程。
同时,职业院校应构建相应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主动担负起时代重任。第一,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相关培训,将考证结果作为教师年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第二,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教师实训实践基地,让教师在企业真实的场景中明确企业的用人需求并及时转化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例如,“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的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院校或者他荐、自荐的方式在使用用友财务软件的企业中进行实践,通过实地操作亲自感受与理论教学的差异,做好总结,在之后的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贴合实际场景。第三,激励教师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学习考试,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到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了解自身在课证融通教学中的短板,以便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成功考取相应的证书提供帮助。
“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健全的配套制度,除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外,还要对参与“1+X”证书培训、考试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具体的激励方法有:对于教师的培训课时在认定时可以乘以一定的系数、结合学生的考证通过率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上给予一定的加分等。对整个培训、考试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及时予以解决,设置专项经费,用于“1+X”证书考取过程中发生的师资培训、学生辅导、考核认定等各个环节的支出,确保“1+X”证书培训、考试工作的有序运行。
职业院校要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不断探索课证融通的路径,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双元育人”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