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趣味唱游是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和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的音乐活动。体态律动是趣味唱游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指运用肢体来感受、体验和表达听到的音乐,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教师采用体态律动法辅助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促使他们身心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将抽象、深奥的音乐知识和体态律动结合在一起,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指向学科要素,谈应用体态律动法的节点
(一)体验节拍,形成良好节拍感
学习音乐要素是小学音乐学习的重点之一,音乐要素包括节奏、曲调、力度、速度和调式等内容。这些知识点较为抽象,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要设计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标准》对学生提出了“用身体律动表現音乐的基本要素”的要求。对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伴随律动体验节拍,形成良好的节拍感。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好一个土娃子》这首歌曲为例,其中有不少特殊的音乐符号,如波音、下滑音、倚音等,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可以用体态律动法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强节拍感。该活动可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为“观看乐谱,寻找神秘符号”,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音乐符号,找到波音、下滑音等特殊符号,并聆听旋律,感悟该音符的独特性。如一名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下滑音给人音高平稳下滑的感觉。”第二个环节为“运用律动,感受节拍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肢体动作展现不同的节拍,从而发现节拍有强有弱,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往复。学生可以和小组同伴讨论互动,设计特别的体态动作。如一个小组认为可以用举手代表强音,将手放下代表弱音;另一个小组认为可以用握拳代表强音,用手掌张开代表弱音。第三个环节为“创意呈现,展现节拍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该作品的节拍是什么,如何用符号代表波音、下滑音、倚音等特殊音符,然后让每个小组分别展现作品,看看哪个小组的体态律动最新颖、最整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模仿律动动作,从无意注意转到有意注意,发现节拍的特点。这样他们能在兴趣的带动下学习新知识,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节拍感,体验不同节拍的律动感。
(二)感受旋律,指导识谱视唱
旋律是重要的音乐要素,了解旋律走向,对于学生聆听歌曲、开展识谱视唱活动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起来,用身体动作展现音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识谱视唱活动,以增强他们的记忆效果。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乡外婆桥》这首歌曲为例,其展现了独具情趣的江南水乡生活图景,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变迁,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教授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将体态律动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旋律。第一步为“唱准节奏,用律动体现旋律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乐谱中、、等变化旋律的地方,用律动体现出变化。这些节奏有的快,有的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摆动手臂、摇晃身体等动作,反映速度的变化。第二步为“自主设计,体现和声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该乐谱和此前看过的其他乐谱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该乐谱有两个声部,需要同时演唱。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负责不同的声部,试着用体态律动呈现出该声部的特点。在探讨中,学生可能认为一个声部的音比较高,所以在律动的时候,可以向上挥舞双手,另一个声部的音比较低,可以下蹲身体。这样,两个声部的学生在同时律动的时候,能明显地体现出不同声部的旋律特点。第三步为“自主展示,体现个性处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跳音、重音等旋律的特殊之处,思考如何处理好声部之间的关系。在演绎中,学生能通过身体律动体现对旋律的不同理解,能提取出容易唱错的旋律,在律动中掌握正确的旋律。他们可以通过挥舞手臂、蹲起身体等动作感受旋律走向的变化,用身体划出高低起伏的线条,辅助记忆旋律,得到良好的音感体验。
二、基于艺术表现,谈应用体态律动的创编
(一)融合游戏,表现情感变化
《标准》提出,音乐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体现“趣味化、生活化、情境化、综合化等特点”。对此,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演唱、演奏、编创、欣赏、律动、舞蹈等内容,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表现。小学生一般喜欢有趣的游戏,故此教师可以将体态律动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让他们用身体动作表现情感变化,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白菜》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变速律动”游戏,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变化。第一步,让学生聆听《小白菜》,说说该作品整体基调是什么、旋律特点是什么,试着用体态律动展现出这首歌的旋律。如一名学生说:“我认为这首作品整体给人悲伤、忧虑的感觉,它的旋律特点是下行。在‘北风吹片段就有类似的旋律。”还有一名学生试着用体态律动展现作品的情感:他的身体左右摇摆,随着音乐的旋律摆动手臂,表现出小白菜被北风摧残后左右摇晃的样子。第二步,组织学生参与游戏,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速度展现《小白菜》的旋律,随着变化调整律动速度,并说说情感有什么变化。如一名学生认为:“我觉得速度变快的话,情感也会逐步变得欢快起来。”第三步,调整游戏规则,让学生回忆自己听过哪些作品,说一说它们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教师可以准备若干卡片,标注不同的符号,分别代表欢乐、愤怒和悲伤等不同的情感。学生抽中哪张卡片,就要结合情感律动起来,并哼唱出符合该情感的旋律。通过该游戏,学生能发现影响音乐情感的重要元素,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在创编体态律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动作表达对作品情感的理解,这样有助于他们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在多觉联动的过程中对音乐形成更全面的理解。
(二)根据伴奏,表现美好想象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他们根据伴奏展开想象,让他们体会音乐作品的情节内容,感受其中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此后,他们可以采用编创律动的方式展现伴奏旋律,体现自己的想象空间。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白兰鸽》这首歌曲的教授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伴奏,在想象的基础上参与体态律动。第一步,让学生聆听《白兰鸽》的音乐伴奏,采用绘画、语言表达等方式,说说自己听到了哪些内容,获得了哪些审美感受。如一名学生提出:“我仿佛看到一只鸽子在空中飞翔,阳光照耀在它的身上,它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春天。”还有一名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他提出:“我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一只鸽子,在天上自由飞翔。”第二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鸽子,在音乐伴奏下律动起来,做出挥舞翅膀、跳跃等动作。这样能让他们想象鸽子的生活状态,展现对生活的感悟。第三步,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乐器演奏技巧。教師可以推荐学生学习竖笛,并试着模仿吹出《白兰鸽》中展现鸽子自由飞翔的旋律。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想象,思考鸽子飞翔的姿态,并试着用笛子吹出展现其姿态的旋律。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一名学生用竖笛吹出简单的旋律,另一名学生用体态律动模仿鸽子飞翔的姿态。如一组学生用短促的旋律表现出鸽子起飞的快速动作,他的搭档则用挥舞手臂,快速下蹲、小跑前进等动作,表现鸽子的动作。
创编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还能让他们体会伴奏旋律中丰满的音乐形象,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让他们各自展现自己创编的律动,说说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轻松、愉快地交流。
三、聚焦认知特点,谈应用体态律动的策略
(一)简单化,调动积极心理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认知结构从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他们能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但是需要具体内容作为支持。体态律动就是一种具体的支持方式,教师要围绕其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成简单的律动动作,方便学生模仿,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知识。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打麦号子》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笔者原本设计了不少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动作,但是由于律动过于复杂,和音乐的节奏不太符合,教学效果不太好。所以,笔者简单化处理律动,省略成“挥舞锄头”和“挥舞镰刀”这两个动作,分别处理强音和弱音。这样学生能快速掌握动作的要点,积累音乐知识。但是,由于重复的动作太多,学生很快感到枯燥乏味。于是,笔者在简单重复的基础上体现变化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排列特殊队形,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节奏旋律方面的知识,又能让他们展现自己的创造才能。如一个小组扮演了“麦苗”和“农民”,扮演“麦苗”的学生在原地摆动身体,做出招手的动作,展现律动,扮演“农民”的学生则转换队形,做出收割麦子的动作,在“农民”做出收割的动作后,扮演“麦苗”的学生蹲下身子。整个表演呈现出多样化的队列变化,同时表现出学生对农业劳动的独特理解。在设计体态律动时候,笔者注意到了简单化设计方便学生记忆,学生能轻松模仿体态律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辅助他们感受音乐。
(二)形象化,塑造角色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足。教师要利用他们这一特点,设计一些形象化的动作。教师可以先分析音乐作品中有哪些艺术形象,结合该角色的特点设计动作。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和这些角色形成共鸣,辅助其感受音乐。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彼得与狼》这首乐曲为例,其中提到了各种角色,如彼得、狼、爷爷、小鸟、小猫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通过身体律动表现出角色的特点。第一步,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各个旋律,说说该旋律表现的是哪个角色的特点,想象该角色的样貌特点是什么,在律动中体现出这一点。如一名学生认为可以用长笛展现小鸟灵活好动的姿态,用跳跃的步伐和上下摆动的手臂展现出小鸟飞翔的姿态。还有一名学生认为可以用大管浑厚的声音展现爷爷的形象,他摇摆身体,微微下蹲,双手做出了使用拐杖的姿态。第二步,引导学生参与小组互动编演活动。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结合身体律动展现故事情节,小组间相互评价。如一组学生演绎了彼得围着树奔跑的场景,狼在彼得的身后紧追不舍,最后狼转晕了,彼得顺利地将狼抓住。同学们认为这个小组的表演内容丰富,符合《彼得与狼》的剧情,体态律动能展现出彼得的灵巧,体现出他的聪明才智。
《标准》提出,教师可以制定情境表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情境和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角色扮演、形象塑造、生活场景再现等。”教师在设计体态律动时要体现情境性,让学生塑造角色特点,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特点,领略艺术形象。
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体态律动法有助于教师传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编活动,可以很好地辅助音乐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崇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