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宁
就业情况是衡量大学生社会融入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心理。本文将从群体心理视角来分析当下大学生的自卑焦虑心理、从众心理、消极依赖心理、不平衡和嫉妒心理,并从政府、学校和个人三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
群体心理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群体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方式结合,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和相互认同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心理上有共同感。具体表现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依存,个体的生活离不开群体,群体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想法和观念,尤其是群体中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个体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群体心理是指“社会各种不同类型的利益群体在参与不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情绪、动机、愿望,是人的精神主体的重要内容和社会群体意识的初级层次”。整体意识、认同意识、归属意识等都是群体心理的相关特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变小,他们不再招收新员工,导致毕业生的求职机会变少;另一方面,毕业生找工作的范围缩小了,有的毕业生仅仅选择在生源地找工作,因而就业机会较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产生很强的挫败感。然而,就业是毕业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社会中会遇到诸多困境,其中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问题,就业形势严峻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压力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平稳运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需要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挫折,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些挫折,就容易导致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就业状态而不断变化,其就业心理状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大一学生对于就业处于较迷茫的状态,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开始渐渐寻找适合自己的领域和岗位。大四阶段的学生开始见习和实践,朝着目标努力。
(一)自卑焦虑心理
大学生的求职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导致部分大学生怀疑自身能力,产生迷茫和挫折感,这种挫折感会打击其自信心,甚至使他们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会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相互之间存在攀比现象,他们会怀疑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处于焦虑的状态中,影响求职成功。一方面,企业对于招聘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大学生之间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与强烈的自卑焦虑心理。
(二)从众心理
人在社会中生存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群体对于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个人在群体中容易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时成为千千万万毕业生中的一员,容易出现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对职业定位不清晰,也不愿意花费时间了解,为了避免判断错误,他們会参照群体中其他人的决定,选择多数人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从而出现从众心理。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进行职业规划,没有认真学习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没有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思考过自身的职业定位,就很难对自我形成清晰的判断和认知,从而在求职时较为盲目,出现求职失败的情况。
(三)消极依赖心理
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心理群体,身处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对群体会有一种认同感。个体和群体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二者相互依存,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个体一旦脱离了群体,就失去了与外界沟通和联系的桥梁。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个体会影响到群体,同时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身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个体。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属于某一个群体并且成为其中一员时,就会随之获得这一群体的某种心理暗示。大学生毕业后会自觉将自己与毕业生这一群体紧密联系,在择业时自然而然地将其他毕业生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部分大学生在毕业生群体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受群体心理的影响,他们择业时不积极主动,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从而无法找到真正合适的工作。
(四)不平衡和嫉妒心理
部分大学生求职时会出现攀比心理,出现心理不平衡现象。他们往往只关注别人得到了好的工作,却忽视了别人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不能静下心来反思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欠缺,这种心态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会导致其错过合适的就业机会,致使其找不到理想工作。部分大学生会将自己与同学、朋友进行比较,当对方找到较好的工作时,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嫉妒心理,甚至会产生怨天尤人的情绪。
三、大学生就业应对策略
首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大学生就业时有很大的心理落差,这种挫折感的出现导致大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其次,大学生会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容易引发从众心理。再次,若大学生在求职前没有理智分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会在择业时存在消极依赖的心理,不利于求职成功。最后,如果大学生不懂得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一味与他人攀比,容易出现不平衡和嫉妒的心理。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需要政府、学校和个人三方共同为之努力。
(一)政府层面
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择业观。当前,部分企业存在裁员甚至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情况,使大学生择业时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折射出大学生就业时的焦虑情绪。因此,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改变现状。
第一,政府要出台相关帮扶措施,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企业重现生机和活力,帮助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渡过难关。同时,政府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在毕业季招聘大学生,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支持。
第二,政府要做好相关调研,深刻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政府应采取措施尽量满足大学生的相关就业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岗位,最大可能发挥其专长和优势。真正做到人尽其用,帮助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第三,政府要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形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创业,他们有想法、有激情,懂得创新,能够发掘出一些比较好的项目,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资金等,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境。对此,政府要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用创业替代就业,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
(二)学校层面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息息相关。学校要加强就业方面的教育,开设就业教育指导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价值方面的引导。学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引导其从能力、知识储备和性格等方面深入了解自我,正确认识和看待自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其职业定位。
第一,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学校应指导大学生学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找出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只有这样,大学生在毕业时才不会过分焦虑和彷徨,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
第二,学校要加强对相关专业和学科背景的介绍。学校可以采用讲座、座谈会、经验交流分享会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就业前景的了解,为学生解答相关疑惑,为他们指明学习和前进的方向。
第三,教师要上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教师应带领大学生系统学习就业的相关知识,使其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制定好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朝规划的方向努力,拓宽大学生的眼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个人层面
大学生要正确看待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客观冷静地面对遇到的困难,从而作出理智的选择。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会影响其择业观。如果大学生不能客观认识自我,没有理性分析过职业定位,就很容易受群体意识的影响,出现从众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大学生要正确看待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意见或建议,在择业时坚持自己的想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
第一,大学生要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看待自己,从自我知识结构、个性及能力等方面对自身建立正确和清晰的认知,根据实际情况和所学专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要关注自身成长,把工作当成锻炼的平台,抓住让自身得到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朝着定下的目标不断迈进,努力拓展眼界,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工作中不断实现个人价值。
第二,大学生要学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过分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使其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提高就业成功的可能性。企业在招聘时通常会参考和测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因此,大学生要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三,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正确看待不同的工作崗位。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在某个领域为社会做贡献,都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以实现社会价值为导向,坚信“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理念,把自我的长期发展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单位:亳州学院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