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研究

2023-10-12 00:59文娱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实践路径

摘    要:“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要,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之义和助推强国梦复兴梦实现之需。当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存在育人资源挖掘不足、育人方式有待加强、育人体系建设乏力的现实困境,基于此,高校要用好“大思政课”,持续加强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供给,牢固树立红色文化育人基本原则,推动构建全方位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提升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84-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4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滋养。“‘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新时代,高校推进红色文化育人,要牢固树立“大思政”观,建立“大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发挥好红色文化育人“大作用”。

二、“大思政課”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产“大作用”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要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34,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教育旨归。高校育人必须坚持立德为本,引导大学生立大德、成大才,培育大学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的政治品质,塑造大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大学生在成长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影响着日后对世界与事物的认知。在文化多元、价值多样、信息多变的时代,以何种文化、用何种形式浸润大学生思

想,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正面回应的时代课题。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道德品格,是当代中国的价值标杆,为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认知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是引领大学生躬行道德践履的航向座标。高校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之义

基于大学生认同机制的生成规律,不难发现,单纯理论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实现育人目的,需要借助鲜活的教学资源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依托丰富的史实材料增进大学生对理论的深度理解。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交互中创造的红色文化,包含着人事物魂一体的丰富资源,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创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追求,体现了党执政的政治理想、价值追求、道德品质,凝聚了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其蕴含的精神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3]。以红色党史进行理论教学,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把握;用红色器物进行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记忆;开展红色人物榜样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见贤思齐;举办传承红色精神的文化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发扬红色光荣传统。高校要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持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真实可信、鲜活生动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助推强国梦复兴梦实现之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新时代新征程,大学生肩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唯增强历史主动,方能不负使命。增强历史主动依赖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树立。红色文化记载着党领导人民开创的光辉历史,承载着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丰功伟绩,是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精神见证,是展现国人文化自信的一面现实镜子,为增强大学生历史主动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知识传播,用红色精神铸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用红色党史涵养大学生前行智慧,用红色事迹感召大学生无私奉献,通过育心铸魂的红色文化浸润,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强国梦复兴梦的实现之中,在真学实干中书写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存问题

(一)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挖掘不足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总体量丰富,分布于全国各地,为各高校进行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实践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供给与有效满足高校育人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

足。在开发类型上,偏重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

护,开发精神性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强,使得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单一;在开发主体上,多由政府主导,对发挥多方主体协同作用的重视不够,未能充分有效利用社会企业的资金优势和研究机构的智力优势,导致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力度不足。二是红色文化传播效力不强。在传播主体上,忽视大学生在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主体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传播媒介上,不够重视发挥融媒体优势,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强;在经验推广上,宣传形式单一,经典案例数量不足,红色文化育人影响力不够。

(二)红色文化育人方式有待加强

根据红色文化特质及大学生认知规律,各高校普遍意识到红色文化育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并在实践中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采取了多样的红色文化育人形式,但育人效果仍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在教学主体上,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不高,知识外输能力不够,无法以深厚的理论魅力吸引大学生。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理论教学缺乏统编或地方性红色文化教材,实践教学的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建设量不够或质不高,红色文化育人内容供给滞后。三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多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法,较少运用实践教学法,既未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使得红色文化育人内在价值的发挥受到了一定限制。

(三)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不足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全员育人的多点发力、全方位育人的多线贯通和全过程育人的纵深推进,只有形成点线面一体化育人格局,才能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最强合力。然而,在实践中,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往往“单兵作战”,育人动力支撑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在育人主体上,不少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主体为思政课教师,未能充分将红色榜样人物、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红色研学导师纳入教育队伍中,红色文化育人主体合力不足。二是在育人内容上,未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学习全过程,红色文化育人合力功能发挥不足。三是在育人环节上,偏重红色文化课程育人,红色文化融入管理、实践、环境、网络等环节不够,红色文化全方位育人合力效应不足。

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大资源”,加强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供给

红色文化育人需要充足的资源供给。高校要用好“大思政课”,多维拓展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主体,建立“大资源”,持续提升红色文化育人资源的供给能力,做好红色文化育人的前瞻性工作,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一,深化红色文化研究理论工作。一方面,加强红色文化研究深度,在历史纵深中加强对红色文化传统、红色党史等精神性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形成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理论,为增强大学生的红色历史记忆提供坚实的文化供给;另一方面,延展红色文化研究广度,在社会生活中,融合红色文化与其他领域研究的关涉点,比如,以红色文化的视角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所需、透视大学生关注的民生热点背后潜藏的文化归因,使红色文化研究因事而化,让红色文化成为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滋养。

第二,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水平。一方面,适度开发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场地,要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主题突出的红色研学旅游基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和宣传,让大学生在可视、可听、可感中了解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创新性发展精神性红色文化资源。既要塑造传统形式的歌舞剧、朗诵剧等红色文化经典作品,也要拓展红色文化育人新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情景党课、现代说唱、游戏动画之中,制作拍摄红色文化微视频,加强红色文创产品开发,赋予红色文化浓厚的生活化气息,让红色文化资源获得更有新意的发展形式,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更接地气的育人路径。

第三,建设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一方面,统筹规划,汇总已经专家研究论证、具备权威性的红色文化研究理论成果,建设全国高校通用的普适性红色文化资源库,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素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各高校要充分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历史优势和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性红色文化板

块,为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持续输送新鲜血液,让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者在交相辉映的地域性红色文化成果中博采众长,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可借鉴性经验。

(二)建设“大课堂”,坚持红色文化育人基本原则

红色文化育人需遵循教书育人基本规律。高校要用好“大思政课”,发挥政府、社会、学校的协同作用,建设“大课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融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统一起来,不断夯实红色文化育人的深度。

第一,以生为本,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一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驾驭红色文化育人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育人的实效性。教师要让自己成为一名红色文化知识渊博、道德情操高尚、独具人格魅力的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者,用充满思想、盛满情怀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过程中健康成长。二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是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主体,因此,教师在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时要以生为本,要在充分尊重大學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了解把握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

第二,共商共建,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学校的协同作用。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红色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教育主管部门要在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和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制度和办法,引导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培养方案、学科专业设置、具体课程安排等环节,做好红色文化育人的组织领导、制度保障、评价反馈等工作,将红色文化育人落到实处。二是社会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首先,要形成多主体开发合力。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文旅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企业、学术团体的力量,共同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对于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要做好保护和修复工作;对于非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要做好搜集和整理工作;对于破坏红色文化建设的各类违法行为,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贡献突出的个人、单位、组织要加大奖励力度,营造重视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其次,要形成适时性开发的成果。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地归纳、提升和转化,形成人事物魂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三是高校要做好红色文化育人的统筹规划。首先,要打造党委全面领导、部门联动负责、师生相互配合、社会家庭参与的全员协同红色文化育人格局。其次,要统筹协调红色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环境育人的关系,构建全方位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第三,知行合一,融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是多维联动课程,突出理论教学育人效果。理论教学是红色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在教学内容上,高校要结合不同课程门类,区分不同目标层次,推动红色文化人物、事件、精神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把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主要观点、精神实质讲清楚,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素养。在教学方法上,高校要立足时代背景和大学生认知规律,转变传统红色文化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手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红色文化育人,增强红色文化的亲和力。二是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育人功能。高校要增强运用实践模式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意识,配置充足的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经费,搭建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平台。一方面,要加强校内红色文化育人场馆建设,开展丰富多采的红色文化校园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育向实践转化的无间隙过渡;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企业、文化部门的联系,共商共建校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不断延展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空间。

(三)搭建“大平台”,构建全方位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红色文化育人需坚持系统论。高校要用好“大思政课”,注重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全方位构建,搭建“大平台”,将红色文化重点融入管理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网络育人等环节,凝聚成红色文化育人的强大合力。

第一,红色文化管理育人。一是建立红色文化育人保障体系。首先,成立红色文化育人领导机构,对红色文化育人进行统一领导和整体部署,做好顶层设计。其次,设立红色文化育人专项经费,确保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在拥有充足经费保障的前提下持续推进。最后,打造红色文化育人专兼职队伍,选拔具有一定红色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教师从事专职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聘请道德模范、革命英雄、研究机构学者作为兼职人员,发挥各自所长、共同育人。同时,加强红色文化育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红色文化育人教育。二是建立红色文化育人考核体系。坚持共商共建原则,集结相关各界智慧,构建包括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师、在校大学生、校外红色研学导师等在内的考核主体,共同对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展开考核,确保红色文化育人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合理性。重点考核红色文化育人的方式、内容、实效,确保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真实有效开展。针对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和整改,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第二,红色文化课程育人。一是开展红色思政课程。将红色文化全面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思政课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的框架结构,挖掘红色文化与教材内容的内在关联,找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的切入点与侧重点,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相关知识点的有效对接,构建红色话语,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具有红色律动性的教学体系,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开设红色文化特色课程。各高校要注重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教材,以选修课的方式开展红色文化专题讲座,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叠加效应。二是开展红色课程思政。各专业课要在育人目标上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专业课教师要在提升自身红色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专业课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在传授课程知识点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艺术类课程可赏红色绘画、演红色舞蹈、唱红色歌曲;英语类课程可译红色经典。专业课教师通过红色课程思政,在增强专业课的生动性的同时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目的。

第三,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一是开展以观红色器物为载体的体验式实践教学。通过参观红色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利用物质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感性,大学生在真实触摸红色历史文物的过程中,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知。二是开展以品红色经典为载体的欣赏式实践教学。通过观看红色经典影视、阅读红色经典文学、朗诵红色诗歌、唱响红色歌曲、演讲红色人物等形式多样的红色文艺活动,增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三是开展以传承红色精神為载体的创作式实践教学。成立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队,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走出校门、下沉基层,让“大学生讲红色文化”成为社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第四,红色文化环境育人。一是打造红色校园景观。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标识,设立红色文化展览墙、红色文化校园雕塑,使每面墙、每处景都成为红色文化的宣讲场,让大学生在所观所看处体悟红色文化。二是创办红色文化广播。设置讲红色故事、说红色人物、播红色歌曲、品红色语录、推红色书籍等栏目,定期定时传播红色文化,让大学生在走过的每条路上都能聆听红色文化穿透时空的回响。三是进行红色文化创作。高校应发挥高校教师熟悉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状况的优势,创作能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和提升大学生审美品质的红色文化作品。鼓励大学生通过编排红色歌舞、话剧表演等形式再现红色经典,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鼓励大学生依托本专业特长,设计、创作、营销红色文创产品,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能力。

第五,红色文化网络育人。一是营造红色文化网络育人语境。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原著民,有着特定的网络话语表达体系。高校要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系,恰当运用网络化语言表征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实质,让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境中赋予新的生命力。二是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网络素养。高校要打造一支政治素养够硬、理论水平够高、管网用网能力够强的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工作队伍,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红色文化理论、讲述真实的红色文化历史,引导大学生准确辨别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让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三是打造红色文化网络精品力作。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共享互动性强的特征,打造一批充满吸引力、富有感染力的红色文化网络作品,吸引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网络课堂的忠实观看者和传播者,让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五、结束语

用好“大思政课”,发挥好红色文化育人“大作用”,是高校进行文化育人的应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建立“大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能极大增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为赓续党的红色血脉提供坚实育人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组团”·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3]  王乐乐.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5(11):38.

收稿日期:2023-01-17                                                           修回日期:2023-02-20

作者简介:文娱(1986—),女,重庆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23SKSZ106)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实践路径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