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

2023-10-12 00:59霍亚苹王立志齐依南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

霍亚苹 王立志 齐依南

摘    要: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截至目前,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也逐步走向深入并形成广泛共识。文章在分析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3个路径,即依托法学专业课程性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强化法学专业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根据高校办学层次和资源凝练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关键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德法兼修;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42-03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国高校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推动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者以“法学专业”和“课程思政”为关键词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通过分析可知,2018—2023年,关于“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论文发文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相关研究显示出以宏观研究为主、微观研究为辅的特征。在宏观研究方面,以高校法学专业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建设的具体思路等方面进行宏观性论证;在微观研究方面,主要是以“宪法学”“民法学”“法理学”“国际法学”“经济法学”“卫生法学”“安全法学”等微观课程为对象的课程思政研究。

通过分析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可知:第一,高校对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已形成了广泛共识;第二,高校对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在教学设计整体规划、发挥教师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创新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多管齐下。

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仍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1],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仍有待深入挖掘。一方面,通过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可知,以专业课程这一微观维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非常有限。因此,要想提高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仍需进一步围绕专业课程目标,部门法性质、特征及研究方法与手段等展开微观探索工作,同时,从宏观视角,通过归纳提炼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定性、分类,进而对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工作进行宏观性指导。另一方面,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与亮点还有待进一步凝练。已有文献在探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时体现出很强的趋同性。课程思政建设要考虑高校的办学层次和目标,结合高校的办学特色,推动法学专业前沿性课程与特色性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三、推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纲要”提出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经世济民”要求法学专业学生要有家国情怀,有心系人民的奉献精神;“诚信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之一,也是重要的法律原则与价值追求;“德法兼修”从职业特点对法学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伦理要求。同时,“德法共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法律人亟待传承并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出发,全面贯彻“纲要”对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这是高校法学专业改革的重要目标。

第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法学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纲要”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考查的重要内容。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指出,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考试内容,着重考查宪法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同时,加大法律职业伦理的考查力度,使法律职业道德成为法律从业人员入职的重要条件。法學专业学生多从事法官、检察官或其他法学类公务员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章对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进行了明示,如要求公务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法治,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通过“带头”与“模范”等用语可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国家对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法学专业理论课程与法律实践课程都需要进一步体现和强化法律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促进其与课程思政融合。法学专业课程应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即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深挖思政元素、精准定位课程性质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进而加强深入融合、破除专业课程壁垒凝练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一)以课程性质为视角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应强调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交融[2],特别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治观”“人民观”等方面的教育。以“行政法”“行政诉讼法”课程为例,依法行政理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原则,也契合了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我国的行政法制肇始于北洋政府时期。因此,教师可以以北洋军阀时期著名的“鲁迅诉教育部部长章士钊案”为切入点,分析该案在中国行政诉讼法历史上起到的宣传效应与普法效应。改革开放后,我国行政法治建设跨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因此,教师可以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蓝图,强调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就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在依法行政的指引下,不但要建设法治政府,还要建设民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数字型政府,不断增进社会福祉,保障人民幸福安康。这两个课程思政视角,都能够实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理论知识与“家国情怀”“法治观”“人民观”等思政元素的融合。

在其他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强调法学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引领与规范作用。例如,私法类课程应强调“公序良俗”和“诚实守信”意识,要发挥法治与德治的协同作用。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协调统一,根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民事法律规范对道德的引领与规范作用,如在家庭生活方面,第一千零四十三条弘扬了“矜老恤幼”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方面,有多个条文涉及公序良俗、诚实信用等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思政素材不但是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在法律规范上的确认,而且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彰显了民族智慧[3]。

(二)强化专业示范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可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宪法学”“法律职业伦理”等课程作为示范课程,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方向,教育学生守住意识形态底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挖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辩证地看待西方法律文化的输入,绝不走所谓的“宪政”“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的西方路子。高校法学专业要切实发挥好思政示范课程对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素养养成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4]。

以“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与法律职业伦理相关的热点问题,破解“孤岛式”“被动式”教学方式,将课程的理论知识、法律规范与典型司法事件融合,通过参与式教学方式,让教学接地气、有温度、有力量。同时,也可以增加示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聘请优秀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提升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发挥榜样的正效应,进一步增强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另外,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教师应尽量将这些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且尽可能由学科带头人、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讲授相关课程,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进而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将专业知识规范与职业伦理内容相结合,确保法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入门阶段就初步积淀“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三)凝练和突出课程思政改革的特色与亮点

根据高校的办学层次与特点,以及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应有的明显区别,各高校法学专业凝练和突出课程思政改革的着力点应有所区别,避免趋同化。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法学专业往往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涉外法治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青岛大学法学院为例,其以“人文情怀、专业思维、中国立场、国际视野”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法律技能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了支撑与实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青岛大学法学院设置了很多涉外课程,如“法律英语”“外国民法学”“外国刑法学”“外国行政法学”“外国民事诉讼法”“外国刑事诉讼法”“外国司法制度”“涉外经济法律制度”“外国法制史”“国际刑法”“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等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法学专业应强调在涉外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德”“法”“外”上做文章,形成特色与亮点。除了加强对学生“诚实守信”“家国情怀”等品质的熏陶外,还应鼓励学生在学习涉外法律规范与法律文化的同时,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立场”的涉外法治人才。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法学专业更应加强复合型、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5]。法学专业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法学复合型人才的种类,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撑度高的课程建设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创建示范课程,在突出“德”“法”的同时,凝练复合型法治人才的课程思政特色。例如,师范类院校要着重培养“教育+法学”复合型人才,强调法学专业学生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调研可知,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缺乏具有相关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道德与法治”课程多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课程讲授流于形式。地方师范类院校应以社会教育需求为导向,整合师范資源优势,开设“教育学”“教育法”相关课程,拓展法学与教育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方式。例如,法学专业与教育学专业可以开展集群共建活动,通过授予第二学位或者双学位的方式,培养“教育+法学”复合型、创新型法治人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教育法”“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为抓手,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突出对“教育+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德师风建设。与师范类院校不同,财经类院校多以培养“法商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应加强对学生“公平、诚信、求真务实”等优秀品质的培养。例如,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开设了对“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支撑度较高的“金融法”“财税法”“法务会计”等核心课程。财经类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教师在“金融法”“财税法”“法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中,切忌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生搬硬套到课程教学中,而应多关注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6],致力于培养德法兼修、诚实守信、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法商复合型”人才。

五、结束语

“纲要”指出,高校法学专业课程要以培养“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人才为目标。“纲要”对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与要求,这与法学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性质密切相关。法学专业学生是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将来会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或其他党政机关的法制部门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如何通过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的法治人才,是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刚彦.法学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以CNKI期刊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为素材[J].法制与社会,2020(16):196.

[2]  时显群.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60.

[3]  周伟.民法典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5):32.

[4]  刘春元,戴丽娜.“宪法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5):90-91.

[5]  周鑫.人工智能对传统民事责任制度的挑战及对策[J].法治论坛,2021(3):158-163.

[6]  王开宇.财经高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148.

收稿日期:2023-03-01                                                          修回日期:2023-06-13

作者简介:霍亚苹(1984—),女,河北霸州人,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宪法学、行政法学。

基金项目:2020年廊坊师范学院教学改革课题“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研究”(K2020-15)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法学专业课程思政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