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名著导读类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与反思

2023-10-12 00:59周晓莹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0期
关键词:名著导读新文科教学创新

摘    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倾力打造智慧“金课”是高校一线教学工作者应着力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名著导读类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对传统教学“痛点”的分析比较,分别从课程宗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维度五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价值的引领,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学创新;名著导读;新文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59-04

一、引言

面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2018年,教育部面向高校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双万计划”,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里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新文科概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都需要新文科。因此,高校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是包含多个文科专业的综合性概念,各专业之间彼此关联,又各不相同,但所有文科专业都无法忽略经典名著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以名著导读类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为切入点,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文科专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名著导读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宗旨

2020年8月4日,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厦门大学作了题为《谋大局  应变局  开新局  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就是在传承课程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提升课程内容的含金量,探索智慧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金课”。何为“金课”?“‘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金课”的提出为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明确了方向,教育不再是单一输出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教育不再是固化的刻板知识,而是具有前沿性、时代性、先进性的互动信息;教育不再是教师的单向任务,而是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个性化自主学习活动。

课程是人才培养最直接、最核心的途径。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说到底是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换句话说,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学创新改革的基本宗旨,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则是教学创新改革的核心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广大教师时刻铭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加强思政价值的核心引领,为党和人民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深厚家国情怀、道德高尚、自尊自信、理想远大、全心全意投身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红色接班人。理想信念决定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归属,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但人才培养不仅限于意识形态,还关乎知识、才能和素质的培养。在新文科背景下,名著导读类课程的教学宗旨是将学生的知识、才能和素质三者合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二,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做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会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其三,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做中国理论的创新者和中国未来的开拓者。

总体而言,名著导读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依托“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双万计划”,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金课”。其核心宗旨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方面加强思政建设,强化价值引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知识、才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名著导读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探索

为了清晰展现名著导读类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文章通过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对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维度四个方面详细论述。

(一)教学目标的探索

1976年,美国学者F. 马顿(F. Marton)和R. 赛尔乔(R. Saljo)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概念。浅层学习是指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内容,通过简单的复制和背诵达至理解和记忆的认知维度。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达成理解和记忆之后,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融合,将所学纳入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原有的知识图谱建立新的关联,并将其综合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帮助决策,解决问题。按照这个理论,名著导读类课程的教学应以介绍名著主旨思想、解析重點篇章为教学目标,以教师或专业为教学中心,其中的痛点在于课程高度只能达至理解和记忆的认知维度,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欠缺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的价值引领,授课效果持续性不足,尚属浅层学习。创新教学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结合文科专业的科研、特点,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自主研读经典原著的能力,并由此养成广泛阅读(阅读)、交流互动(表达)、资源整合(协作)和系统思考(写作)的素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导入道德理想教育,从而完成认识过程的全维度,达至深度学习。

创新教学目标的优势在于:其一,转变了教学中心,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其二,拓展了认知维度,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和持续效果,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三,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融为一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内容的探索

以哲学专业“《论语》名著导读”课程为例,传统教学按照《论语》的章节次序,讲解重点章句,剖析其中义理。教学内容仅限于《论语》本身。传统教学的授课内容较为单一,视野狭窄,研讨性不足,与时代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思政育人功能。创新教学对传统教学进行如下变革。在教学顺序上,对《论语》章句进行内容上的筛选,打破原有章节次序,按照儒家思想宗旨分为“导论”“孝”“礼”“仁爱”“君子”和“政治哲学”六个授课专题。将同一主题的章句汇集一处,突出孔子思想的精神义理和价值宗旨。在教学内容上,围绕专题作以横纵拓展,如在讲解“孝”专题时,纵向延展至儒家“孝”概念的由来、内涵、维度、宗旨和历史价值,横向拓展至学术界关于“亲亲相隐”问题的争论。在讲解“仁爱”专题时,纵向延展至儒家“仁爱”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儒家内部对“仁爱”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横向拓展至“仁爱”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新教学重视夯实专业知识,深化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哲学思想的理解。注重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将理论课程与学术研究、前沿理论有机结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创新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注重挖掘课程本身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传统教学以讲授法和提问法为主,PPT辅助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方法单一,重输入、轻输出,课程枯燥乏味,学生互动感低,课堂参与度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渠道。如何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国内外教育专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20世纪中期,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 S. 巴罗斯(H. S. Barrows)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教学法。PBL教学法以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通过教师设计的真实性任务将学生置于现实、复杂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学习能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A. L.布朗(A. L. Brown)和A. S. 帕林萨(A. S. Palincsar)提出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Teaching)的概念。交互式教学是将教学双方作为平等互动的探讨者。通过不同观点的教学共振,提升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成教学质量的深度提升。21世纪初,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M. J. 拉吉(M. J. Lage)和G. J. 波兰特(G. J. Platt)首次提出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理念。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教师提前准备的授课视频,课上自学内容与小组同学深入探讨并合作创新,教师的角色则由讲授者转变为启发者、解惑者和引导者。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综合上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一方面融合PBL教学法将常用教学方法进行再创新,形成情境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辩论法、主题宣讲法和PPT结合视频播放法等;另一方面紧按时代脉搏,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堂教学(C-Learning)和网络教学(E-Learning)相融合,形成混合式教学(B-Learning)和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有以下优势。其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渠道,使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完成课前和课后的自主学习,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了课程品质。其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学习体验。通过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和多种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获得新鲜感,带给学生全新的情境式、交互式和科研式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其三,教师有平台、有机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被关注感,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其四,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轻输入、重输出,学生在课堂展示、团队协作、论文创新方面的能力均有大幅度提高。

(四)评价维度的探索

1967年,G. F. 斯里克文(G. F. Scriven)在其专著《评价方法论》中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概念。形成性评价重视教育的动态过程,实时为教师反馈学生的成长信息,属于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则作用于教育的完结阶段,通过一次考试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两种评价机制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传统教学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或论文考试为唯一维度的总结性评价机制。单一采取总结性评价的“痛点”在于维度片面,教学过程监控乏力。创新教学则采取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重过程监控,提出“形成性评价+诊断式评价+总结性评价”三维一体的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出勤、小组发言、课堂主题发言和课堂参与度评价(线上平台根据活跃度评价),分值各占10%;诊断式评价包括线上平台测试和期中论文,分值各占10%;总结性评价为期末论文,分值占40%。创新评价机制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全面、準确、公平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有效鞭策学生紧跟教学安排,一以贯之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督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四、名著导读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反思

名著导读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宗旨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教学内容有深度、问题设置有难度、课堂讨论有前沿性,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改革本身就要求教师要以科研促进教学。“怎样培养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革新,或是评价维度的完善都无法离开线上教学,但线上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反思如何恰当运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为谁培养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课程教学创新改革要把思想价值引领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

(一)课程创新改革要正确处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大局,党中央已经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塑造人、培养人不应仅停留在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层面,更应该关注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品质。专业教育只能决定学生的能力范围,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人生选择、价值判断和道德水平。因此,在课程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的核心宗旨就是要培养对共产主义怀有坚定信仰,胸怀大志、品德高尚,能够真正扛起社会主义大旗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程创新改革实践中,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当中。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品行风貌影响学生的个体成长,以情感带动观念,以实践促进理念,激发学生的思政主动性。

(二)课程创新改革要正确处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學之间的关系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各高校秉持“停课不停学”的方针,依托教育部组织的22个在线教学平台全面开展了线上教学。早在2007年就有学者针对教育领域探讨线上教学的相关问题。自2014年始,关于线上教学的相关研究呈逐年递增态势,但直到2020年,线上教学才真正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并以12倍的研究增速占领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在教学实践中,线上教学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互动、新鲜的教学体验独领风骚,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一跃成为高等学校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着眼点。但教师要冷静、辩证地对待线上教学,而不是一味盲目追赶教学改革的潮流。首先,线上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发表的《疫情下高校在线教学的优势与挑战探析》和《重庆高教研究》2020年第9期发表的《高校线上教学调查研究》表明,线上教学存在着弱化教师主导作用、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师生互动效果不佳、教学设计连贯性不强、影响用眼健康、增加教师负担等弊端。根据刘燚与张辉蓉针对陕西和甘肃两省部分高校教师(362人)与大学生(2 013人)进行的线上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显示,在线上与线下教学比较中,有75.3%的教师和81.1%的学生认为线下教学效果更好,17.7%的教师和13.5%的学生认为一样好,仅有7.1%的教师和5.4%的学生认为线上教学效果更佳[3]。也就是说,在教学方式的比较中,教师和学生均更认可线下教学。其次,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核心宗旨都是育人。线上教学只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因此,教师不能盲目追赶教学改革的潮流,而是应该立足自身教学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综合设计教学方式。

(三)课程创新改革要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名著导读类课程以经典名著为教学依托,具有明确的文本属性。传统教学往往较为重视对于文本自身的理解,以“经”讲“经”、以“史”讲“经”。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学阶段教学质量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视野、文化底蕴都有显著提高,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学术性和独特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含金量。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围绕课程内容展开理论研究,从教学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丰盈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大纲,但不限于教学大纲。以“《论语》名著导读”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首先在学术研究中形成了明确的问题意识,以“孝”观念作为切入点,纵向梳理了《论语》的相关章句,然后以文本为基础,引申出儒家“孝”观念的由来、内涵、维度、宗旨和历史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并不是《论语》文本的直意,其中对于教学要点和脉络的把握渗透了教师对于《论语》经典,乃至儒家思想的学术理解。教学内容因科学研究得以深化和丰富。反过来,当教师以科研思维进行备课时,课程实践中的互动碰撞、灵感火花又会进一步促进相关学术问题的思考,“备课—授课—总结”的过程形成了一个以科研哺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良性闭环。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不仅能够带来高质量的授课内容,还能够促进教师的理论研究,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五、结束语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价值转向的开端,是一种‘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4]新文科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体现在:授课形式新、教学中心新、课程宗旨新。授课形式新,新在如何打造智慧“金课”,协调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中心新,新在打破以专业为中心的育人思维,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宗旨新,新在突破知识教育的限度,加强思想价值的引领,从国家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个人成长成才的高度把握高等教育的脉搏,为党和人民培养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名著导读类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正是从这三个新要求出发,沿着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3]  刘炎炎,张辉蓉.高校线上教学调查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20,8(5):66-78.

[4]  刘艳春,王刚.新文科理念下“语言+技术”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5):5-8.

收稿日期:2023-04-30                                                          修回日期:2023-06-09

作者简介:周晓莹(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哲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五蕴一体的协同创新理念与现实路径研究”(GJB1320275);2020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综合性大学学生‘五蕴一体人文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SJGY20200535);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综合性大学学生‘五蕴一体人文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2020B32)

猜你喜欢
名著导读新文科教学创新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名著导读与写作指导
种下一粒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