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炜
摘要: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构建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可有效克服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各种缺陷。但是,要在实践中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核心优势,将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还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中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拟从大数据环境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现状入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治理路径,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基层治理;路径探索
当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应用于我国社会基层治理中对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大数据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大数据应用的理论不够完善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因此,政府应从根源上找到一种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质变,更好地解决一些困难的社会问题,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并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與社会治理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人们对更好生活的渴望越来越强烈,随之而来的是发展却越来越不平衡。这一观点与当前中国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及学界关注的公共服务供给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公共服务提供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面临的挑战方面,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地区之间的也是不均衡的。”大量的“单元人”变成了“社会人”,大量的长期定居的人变成了外来人口,社会结构、利益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总管”到“技术管”,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对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逐渐普及,人民对政务和民生的要求也越来越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这使得人民的参与感、准确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从机会的角度来看,基于大数据的新技术将大幅提升政府对社会事务的反应速度,提升社会事务的处理效率与服务质量。在国家治理中,政府除了依靠传统的力量,还能依靠自身的体制与技术的不断改进,从而达到微观的社会治理目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社会转型与利益调适带来了重大机遇。中国的城市管理正处于一种对社会管理方式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近几年来,将科技创新理念应用于社会治理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网格治理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思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城市的运营目标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互合作,增强信息交流,提高组织和管理的效率。但是,早期的网格治理更倾向于以数据思维为基础,而不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数据为基础的集成治理。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传感器、App等技术为依托,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术规范体系,整合并重组了不同的治理主体之间的资源、功能、职责。对于大城市来说,大数据为人的生活提供了一种“空间”的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决策;同时,大数据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地与社会群体进行交互,提升大城市治理能力。大数据在交通管理,治安管理,房地产价格,公共设施使用,公众参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大数据的快速采集、挖掘和分析,为经济转型期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机遇。
在中国社会管理体系从“国家”到“市场”“社会”的分治过程中,街道社区作为“社会”中的“微观”组织,填补了“单位制”瓦解后社会管理的“空白”。中国各大城市正积极探索以“大数据治理”为核心的“科技治理”,其本质是“赋能”街道、社区等社会治理中的“小数据治理”,从而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大数据技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
(一)信息分享中的利害关系方集成度低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基层社会治理是提高社会治理效率的一种手段。在设计信息系统时,一般都是以各个功能单位的业务要求为基础,而对数据综合的应用缺乏考虑。此外,在调查过程中,基层工作人员也会对调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与基层治理需求不相适应,难以形成“基层反馈→系统改进→应用→基层反馈”的循环。当前,我国部分部门尚未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平台,主要依赖U盘、CD-ROM等实现街镇间数据共享。然而,该方案缺少面向互联网的大数据处理技术,不能有效地解决数据更新和传输时延等问题。
(二)在收集数据、利用数据和评估方面存在的差异
基于街镇的社会治理数据平台,街镇应做好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形成“基于身份的社会治理”,即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建立相应的数据路径、问题和思维。每一块牌子上都应该写上住户的基本信息。然而,目前大部分的数据标识都是通过人工方式创建的,容易产生人为错误,影响工作效率。在数据使用方面,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缺乏协同使用,导致数据匹配率低,整合效率低下,对公共服务、政府治理及社会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但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监测与评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准确评估该平台的表现,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三)对数字化理念进行更新时所面临的困难与负面影响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会治理理念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在大数据平台与部门权限划分上,未充分考虑各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需求,造成“信息孤岛”,增加了政府的治理成本,进而导致责任主体模糊等问题。可以预见,在较长的时期内,如果该制度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必将给中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大数据技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
(一)建立基层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
1.建设一个高效率的数据平台对于中国的基层社会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应构建一个跨部门、跨层级、跨部门的社会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健全责任分配机制、工作流程、考核标准、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必须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在乡镇两级建立“基础数据平台”,实现“数据采集通道”
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采集和整理居民的业务数据、需求数据以及社会舆论信息。在系统功能的搭建上,要进行数据的互联、整合和活化。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的回传,使乡镇能够与城市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的共享与整合。
3.建立街镇公共行政指挥中心,统一领导和协调社区基层治理
在公共安全领域,引入智能感知装置,并进行科学规划。在公共服务领域,构建社区云平台,加强政府与基层之间的沟通,并及时搜集反馈信息,帮助工作人员对各项民生实践进行评价。
(二)保证基层社会施政资料的品质
1.厘清有关的工作原理
要确保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效益原则:基层调研资料的采集应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以确保资料的真实准确性。②采用“理论分析”和“自动识别”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自动识别的方法,确保资料的关联性和正确性。③资源分类管理的原则:将数据按照层次、分类和来源进行分级管理,实现数据的动态管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功能和价值,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无论是城市大数据中心还是街道乡镇数据采集通道的建设,都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此外,根据数据库的“服务对象”,构建适用于基层社会管理的信息检索系统,以满足相关需求。
2.净化数据源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在“数字信息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由市经信委、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承担“组织,监督,指导”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要确保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一丝不苟,要排除数据流通的障碍,争取通过数字信息系统中所储存的数据,真正反映基层社会的总体运作情况。
二是,持续推动信息化建设。在 DIS建设进程中,若存在与国家有关标准不符的存量数据,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新,提升新体系的运作效率,为中国 DIS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消除“信息孤岛”。在构建数字信息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行业、公共、产业、网络等各类数据的综合集成,为政府机关更好地进行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3.推动和加强公共云的发展
街镇作为中国最基层的社会治理单元,要发挥其功能就必须强化和完善其职能。首先,需要进行基本资料的收集工作。街道的基层社会管理人员要对辖区内的人口、法人、房屋、资源等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掌握基本的人口和信息情况,构建一个真实可用的基层社会管理数据库,确保所提供的数据真实有效。这项工作需要市级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措施,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限,确保基本数据能够及时反馈到基层,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其次,需要建立一个能够采集数据的数字化管道。数据收集渠道应该能够自动地收集各级政府所掌握的民生政策、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提高基层服务水平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最后,需要实现体制统一。在信息采集渠道建设上,把各个村庄的电子會计、人员信息管理和选举等功能集成到村庄的信息采集系统中。同时,将乡镇新闻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电视网络等与信息收集渠道平台进行对接,形成规范化的公众服务平台。另外,还需要对城市居住区的智能开发进行研究,以提升城市居住区的发展水平。
(三)建立支持系统
1.建立相应的责任制,明确职责
要确保数据的流畅性与有效性,就必须清楚地说明你的角色。具体而言,“领导”指的是,市政府成立一个由市政府领导担任主任的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办公室,评估和确定系统内外部资源,并制定相应的指标。部署层面为市经信委,负责完成以上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其中,参与层为独立的数据使用者及数据提供商,其工作任务包括请求、接受工作部署,以及协助部署单位的工作。支持领域主要是指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并承担各级技术服务的研究机构、技术提供者和系统开发者。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工作,听取、组织、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重大事件中,所有人都要协同行动,共同承担责任。
2.确立运作机制
第一,在建立操作机制的过程中,应遵循数据的维数、个人的参与、有效性的原则,并以元数据的描述为基础,建立数据的要求。第二,在制定供给协议时,应遵循与数字工程专项预算审批相关规则,以权利与责任为基础,形成充分有力的主动供给能力。第三,在问责制之下,实行“有备无患”的原则。若供货商无法提供货物,应向供货商解释原因并出具相关证明。必要时,还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第四,对业绩进行反馈。为了确保系统的运行和数据的质量,需要用户及时地反馈数据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五,要健全操作体系。运营中心通过实时监测供需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3.建立支撑平台的体系
首先,建立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资料开放与共享的一览表体系,以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制定和执行这些制度之前,需要对其内容是否合法、合规进行审查。其次,需要定期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同时,明确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使用效果。第三,成立“社区治理情报交换工作小组”,由地区职能部门、研究机构、技术供应商、系统开发者等组成。专家小组成员抵达后,将与企业进行安全审计。同时,如果街道、镇、村有必要分享有关社区管理的数据,也必须向工作组提出。在得到工作组的许可后,应该按照数据的维度,包括个人和时间,来执行相关的权限和行动。第四,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工作指导,并在各地区开展“社区云”工作,协助“社交云”平台构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并针对可能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提供相应的应急方案,加强数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4.建立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问责机制
在构建绩效考核机制时,应注重指标体系的优化、多部门的参与、评估结果的客观准确性。首先,加大对IT人才的吸引力度,提高他们的进入门槛和质量。可以通过与大学进行战略合作,设立专项奖学金和特聘人才,从源头上提升 IT人才的素质和质量,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其次,从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部门中选择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并为他们提供新媒体、大数据、信息技术、云平台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当前数字化背景下的社区治理工作。同时,组织员工对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事例进行分析,并从工作角度提出合理的意见。这样可以促进不同观念的碰撞,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建立社会基层治理的信息化管理和责任体系,确保责任的落实和问题的解决。对于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的疏忽,应与相关人员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以保证基层社会治理的严肃性、权威性,并防止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总之,通过优化指标体系、多部门参与、客观准确评估,加大对IT人才的吸引力度,提高其质量,加强培训和共享经验,构建信息化管理与责任体系,可以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和效能提升。
四、结束语
以往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成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科技的运用与滞后,使其很难保障工作的高品質与高效率。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能够有效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精确地分析,进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水平。为了更好地运用大数据,发挥其核心作用,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证新的社会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地、稳定地运转,从而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何晓斌,李政毅,卢春天.大数据技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问题和思考[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1):97-105.
[2]吕静宜,郭彩琴.大据背景下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机制分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8(10):96-97.
[3]吕静宜,郭彩琴.大数据背景下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机制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8(10):2.
[4]王牡丹.用大数据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J].楚天法治,2021(5):57-58.
[5]王岩.国外大数据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教育论坛,2019, 2(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