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

2023-10-11 10:11宗焕波
高考·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宗焕波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民族学校校本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文中以民族地区高中为例,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有效的讨论,希望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爱国情操、文化认同和自强意识等方面展开校本课程设计的方案,同时这种设计也需要遵循当前国家对未来发展的设计理论,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特征和心理需求进行课程的互动设计和打造,真正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的理论意识,有效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向往和期待,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自我能力提升提供更大的保障和支持。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设计;实践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和极为璀璨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我国也逐渐走向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状态之中。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确保当下的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针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助力民族学生实现文化认同,不断优化学生的自主自强意识,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和保障[1]。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设计价值

(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针对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并在其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强化自己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同时也能跟随校本课程设计的内容产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共鸣,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还能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家国情怀和热爱家乡的意识,增强自己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同时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旦学生建立这样的意识,在未来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拥有更强大的动力,甚至有的学生还能树立良好的为祖国未来发展而奉献自己全部精力的精神。

(二)提升学生爱国情操

学生的教材课本是全国统一编撰而成,但毕竟篇幅有限,无法涉及所有的内容以及对区域性的学生形成针对性的教育理念。由此,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将集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元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进而产生中华民族统一的观念,同时也会建立未来国家想要达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由此不断巩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方向,逐渐树立起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操。

(三)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使用校本教材对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更多不同民族知识和风俗民情的宣講,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内涵和精华,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于我国56个民族一家亲的现象逐渐产生认同,并在校本课程的持续学习之中产生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共情意识,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大幅度下降,还能让学生逐渐产生对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的向往,这样的观念和精神面貌又会再一次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可,而随之而来的传统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的共生也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文化认同[2]。

(四)优化学生自强意识

中国之所以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坎坷与不幸,但在面对这些坎坷和不幸的同时,革命先辈也依然保持着奋斗和前进的斗志,通过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真正让学生追溯到当时的年代和背景,逐渐让学生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旦学生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来历和源头,又会再一次激起学生在学习上的专注和自强,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又能通过历史的故事和案例来增强学生的拼搏精神,让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得以传承。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设计

(一)结合国家发展设计理论课程

国家和民族要得到有效的发展,就必须着力于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学阶段的教育是确立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学习方向的黄金时期。民族地区中学应该有意识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本课程的设计之中,并结合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进行理论课程的建设。学生在进行校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价值。在课程的设计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也应该结合国家的发展进行综合

考量。

(二)围绕社会进步设计实践课程

多元化民族国家需要将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互融,围绕社会进步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能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课程的时候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合为社会所带来的正向的力量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进步和提升,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所在,这样的校本课程设计才会真正具有价值。社会的进步,会为学生带来对未来的社会更优质的生活的期待,也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向,为民族地区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民族的

团结。

(三)结合学生特点设计互动课程

民族地区学生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贴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比如,不同民族的学生所使用的常用语言是不相同的,校本课程中所出现的内容和元素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文字或语言进行阐述和介绍,用这样的方式来加强学生与校本课程之间的互动和连接,可以再一次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使用普通话教学是可以促使各民族进行有效团结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沟通能够达成一致,又能推进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和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可以切实有效地加强学生与校本课程之间的互动。

(四)根据学生认知设计交流课程

民族教育工作必须加强政治建设,其核心就是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能够心系国家,在进行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的时候就能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有效的落实,这是一种多元化文化政策的宣讲,也是学生民族意识的增强,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归属感,校本课程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民族地区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校本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当下地区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以此激励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对校本课程的互动产生真正的共鸣和理解,继而形成正向积极的观念,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强化自身的目的[3]。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实践

(一)理论课程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通过基础理论课程的持续教授,逐渐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特征和优势,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等方面的理解,真正感知到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并非完全独立存在,互相之间也会存在着很多可以连接和交互的地方,通过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培养,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宽容性和包容性,逐渐建立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4]。

例如,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的时候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作为重要的载体和内容纳入校本教材之中,结合国家统一的专题教育教材,定期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借助不同学科进行融合和专题教育,尽可能为学生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教授,在持续的教授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源远流长,深刻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自觉树立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实践课程感受56个民族一家亲

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学校可以借助实验课程的组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民族的融合之中,而这种民族融合的过程和活动又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不同民族一家亲氛围的感受和认知,持续的活动或游戏的打造,会真正强化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将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和人文特征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收获更多的课外知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尊重和理解,逐渐深化学生对于各民族文化的了解,真正感受到56个民族一家亲的国情和氛围[5]。

例如,让民族的文化走进校园,借助不同民族文化的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如通过观看壮族的舞蹈来了解壮族人民的习俗、了解壮族人民的文化和特色,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壮族文化的理解,包括壮族的缘起和诞生都可以作为校本教材的补充内容,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由此激发学生对于壮族的好奇和想要学习的热情,真正促使学生感受到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互動课程体会不同民族的文化

除了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民情,学校还可以组织有效的民族互动来加强学生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交互。比如,设计一些互动课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甚至是这些民族的音乐或舞蹈,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文化的独特魅力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壮族的特色民族乐曲,如芦笙或者马骨胡,这些都是壮族的特色民族乐器,学生可能会因为好奇而产生对这些相关乐器的学习和探究欲望,而借助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与壮族的民俗风情产生互动和交流,又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壮族民族的理解和了解。

(四)交流课程,开展多民族文化活动

通过组织不同民族之间的课程交流,又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多民族文化活动,而这种活动或项目的开展可以让更多的民族融合到同一标准和水平之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又能通过活动的开展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优势和特质,接触这种交流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在原有的理解基础之上达到更深层次的尊重和认同,学生也会因此而感知到不同民族特色的魅力,逐渐学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所短,逐渐掌握多民族力量大于单民族力量的奥秘[6]。

例如,壮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苗族却有着属于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崇拜自然;瑶族却是多神信仰的民族。为了让这些民族能够有效地融合,学校不妨开展这样的交流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特色以及交流的方式。学校可以开展文娱活动,让学生编排不同的舞蹈和表演,而在表演的准备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逐步提升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具体的实地进行考察,真正了解不同民族的状况,从而在完成观察之后进行自我总结和归纳,由此提升学生的多民族意识的认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校本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操的重要渠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更加精准的课程,提供师生互动和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断促使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探索,从而让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安维武.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裕固族语言文化校本课程标准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20,36(4):32-37.

[2]李安辉,邓婕.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5):45-53.

[3]孟子淳,周宁,王玉玲.新疆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考:基于学习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度[J].秦智,2023(3):86-90.

[4]娜荷芽,张可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构建艺术美育课程体系研究[J].南北桥,2023(3):127-129.

[5]胥乃丹,王硕.中华姓氏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实现“铸牢”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2023(3):103-110.

[6]李硕.新文科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基于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研”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J].民族学刊,2022,13(4):103-114.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广西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1ZJY1768)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