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的实践探索

2023-10-11 09:56陈小燕
高考·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课积极心理学高中

陈小燕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主张每个人用一种积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身的能力和潜力,强调每个人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更关注个体内心的积极体验与幸福感。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高中心理课程则可以通过心理教育与疏导手段有效帮助学生缓解负面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重要性,接着着重分析当前我国高中心理课教学现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高中心理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有效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心理课;实践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时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著关键性作用。但是,近几年来,在社会不良思想、家庭教育不当、应试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高中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这种特定背景下,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中心理课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基本理念

与传统心理学的消极理念不同,积极心理学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人,更加注重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人都应该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通过挖掘自身内在优势与潜能来改变对生活的认知。在积极心理学看来,“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闪光点,只是有些人把优点放大了,有些人把优点缩小了,可以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去探索自身的无限潜力。而且,每个人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无法磨灭的宝贵品质——积极品质,在遭遇挫折、逆境时,这个品质能够激发强大的意志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困难、应对困难、摆脱困境,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面对人生。

(二)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一门科学,主要内容包括积极的情绪、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三方面[2]。首先,在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情绪,它是由内心的正向感受所产生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人的态度、行为,如快乐,包括高兴、欣喜、乐观、愉悦、兴奋等。其次,在个人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即可能有利于个人身心发展的人格品质,包括乐观、自信、希望、宽容、韧性、正直等,同时,积极人格特质还可以作为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用于测量个体心理健康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最后,在群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即有目标、有意义、有积极的能量,能激发个体潜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组织系统,如家庭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促使个体有效激发人性中的积极因素。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高中心理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常常会表现出较多的困惑和迷茫,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了解自身需要,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中心理课堂教学,从学生角度出发,着重关注学生身上的心理问题,对学生情绪、态度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丰富了高中心理课的内容和形式

在高中心理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积极心理学”融入整个教学课堂,通过积极心理素质、积极人格品质、积极情绪情感等教学内容的传达,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学习生活的智慧。而且,学生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感知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情绪》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设定特定环境,让学生简要阐述一下自己的应对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情绪,再利用“积极心理学”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调节的,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快乐地学习与成长[3]。

(三)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会更倾向于青睐高心理素质的人才,使“素质教育”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对当前高中心理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基本原则。因此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心理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将“积极心理学”与心理课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性格特征,还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高中心理课教学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逐渐开始关注心理课教学,将其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极大地制约了心理课教学质量提升。首先,很多学校对心理课教学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知,没有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来引导教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其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学内容的应有作用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教师在开展心理课教学时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部分学生对心理课缺乏足够的认知,认为心理课就是在“浪费时间”,未深入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就难以发挥心理课的重要作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都有待提高,这也是导致我国高中心理课教学质量较低的原因之一[4]。

(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高中心理课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讲授法”为主,缺少探究性和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相关内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课教学中,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落后,实用性差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中未受到重视,其在教学实践中被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副科”。当抑郁、焦虑、厌学等多种负面情绪成为制约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才逐渐引起了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心理课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心理课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当前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落后,实用性差。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心理课教师都强调心理知识的传授,不太注重學生的体验和感受,致使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这种“重认知轻体验”的教学方式,学生既无法充分认识到心理课在促进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能有效运用所学心理知识进行自我探索,致使心理课程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长此以往,很可能导致心理课程流于形式,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践水平的提高。

(四)心理课堂外部不良环境浸染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观念、个性特点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比较活跃,极易受到外界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不良的生活习惯、生活作风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而且,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很多家庭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其次,虽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先进的学习平台,但也给了“崇洋媚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侵入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

(一)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发掘心理课的价值和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以关注人的内在力量为出发点,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积极情绪体验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科学。通过研究、改进心理课教学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高中心理课堂中,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学生目前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心理课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加油站”。其次,教师可以根据个人自我发展过程,如阿德勒在自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潜能、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人格动力观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心理课教学内容。

(二)在心理课的教学目标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

将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加入心理课教学目标中,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高中心理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首先,学校要提高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明确心理课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为教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提供指引。其次,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之外,还需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心理课的教学目标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发挥积极心理学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5]。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课堂体验

积极课堂氛围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心理学”所推崇的教学环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教师可以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入手,营造积极课堂氛围,丰富课堂体验。首先,在教学方式上,心理课教师要有“带着学生玩”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比如,利用“抢凳子游戏”让学生充分了解“怎样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相关知识点。其次,在心理课的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比如,在学习《青春期心理健康》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教学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再让小组代表阐述本小组的核心观点,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简单的语言说教,而是以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得出相应结论。

(四)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为了有效提高心理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将应对措施与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有效地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自我认识》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觉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便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使其更好地适应高中

生活。

(五)针对外部环境开设专题活动

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诱导学生走上歪路。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开设专题活动,帮助学生辨别不良思想。首先,心理教师可以向学校领导提出申请,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对社会上出现的“键盘侠”“网络暴力”“崇洋媚外”等不良风气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引导父母正确教育子女”“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等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心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引导他们“知、情、意、行”全面发展。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对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进行了实践探索,希望能够为当前我国高中心理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66-70.

[2]石二春.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8):119-121.

[3]刘玉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中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20(5):65-70.

[4]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3):103-105.

[5]陈丹,权治行,艾梦瑶,宗春山,许建农.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9):1402-1409.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自筹经费一般课题(C类)《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后疫情时代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以横州市第二高级中学为例》(立项编号:2023C45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课积极心理学高中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成长辅导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