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军超 耿红叶
摘 要:实践育人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探讨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包括论述正念与心理分析研讨班、倾听实验室、“一粒种子”社会心理服务项目三个实践育人平台以及“三三四”实践育人机制。其次探讨了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育人特色与效果,认为存在实践育人缺乏机制保障、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明显、实践育人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最后从项目完善优化、育人实效提升、成果转化与推广三方面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实践育人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三全育人;实践育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153-04
一、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及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决策部署,提升人民身心健康水平与幸福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下一阶段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四川民族地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学校与学院领导的支持与督导下,由应用心理学教研室组织落实加强本专业学生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之中,构建科学合理、可复制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实践育人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1]。应用心理学专业共建设了以正念与心理分析研讨班为中心的学生组织平台、以倾听实验室为中心的学生实训平台、以“一粒种子”社会心理服务项目为中心的学生实践平台等三个载体平台,具体落实实践育人体系,初步形成“党委引领、教研室组织、学生参与”的实践育人体制,将实践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强化政治功能、贯通育人链条、深化需求导向的思路,探索构建以“三个引领、三种评价、四重保障”为核心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增长才干。其中,“三个引领”主要为强化课程思政作为思想引领、强化心理学专业课程资源的应用性作为课程引领、强化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作为实践引领。“三种评价”主要为丰富与发展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建设三位一体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评价体系。“四重保障”包括制度保障、师资队伍保障、社会实践平台保障和项目成果转化保障等。“三三四”实践育人机制的创建有利于推动应用心理学专业以志愿服务、专业竞赛、创新创业为载体进行深度实践,不断推进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二、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育人特色
(一)品牌特色
应用心理学专业以“一粒种子”社会心理服务项目为主打品牌。“一粒种子”社会心理服务项目以萌芽的橡果种子为意象,象征着“新生、耐心、力量、安宁”。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以“一粒种子”为载体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推动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
(二)实践特色
正念与心理分析研讨班(Mindfulness-Based Analytical Psychology)旨在建立一套将正念融入荣格心理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心理服务模式,培养一支专业强、素质硬、有温度、有责任感的心理学公益服务团队。研讨班以“正念、关怀、洞察”(Mindfulness、Compassion、Insight)为理念,主要开展沙盘游戏、正念教育、荣格心理分析等领域的学习与实践。
(三)育人特色
倾听实验室(Listening Lab)是在正念与心理分析研讨班下建设的实训平台,以教育神经现象学视域下的转化学习为理论依据,以“倾听自我、倾听他人、倾听文化、倾听社会”四个倾听为理念,组织学生在课堂外学习与实践心理学技能,提高学生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倾听实验室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参加网课、参与讨论、完成课后作业,线下在教学周每周三晚上参加心理学专业技能训练,形成了“学习+体验+实践+督导”四位一体的训练模式。
(四)成果特色
应用心理学专业紧密围绕心理学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推进和实施“三全育人”机制,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努力搭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级竞赛、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积极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实践,在躬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五)创新特色
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服务的理论源于神經现象学,其从主体性、交互主体性两个方面理解人类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他人、文化、社会四个维度的整合模型,进而发展成为以四个倾听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即分别通过正念倾听自我、通过表达性艺术疗愈技术倾听他人、通过教育戏剧倾听文化和社会,进而将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一粒种子”为载体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用实践检验认知,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三、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育人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育人效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育人建设得到了学院师生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教师在指导、培训和亲自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自身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在参与社会心理服务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了心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文化素养,相关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暑期“三下乡”活动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育人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心理服务的路上不忘初心,走进大凉山,深入中小学进行采访和调研,不断探寻大凉山社会心理服务所面临的痛点和难点,因地制宜,制订民族地区可实施的社会心理服务活动方案。
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深度融合,为大凉山的青少年带去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心理服务,收获了孩子们无数灿烂的童真笑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以“一粒种子”为载体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使社会影响力和声誉不断提高,并推动了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的长期实施,学生在校期间热爱专业、热心公益,提高了自主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并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社会实践和团队协作的经验,增强了社会心理服务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 实践育人缺乏机制保障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昌学院制订了《西昌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人文素質与艺术修养、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六大模块,依此具体落实实践育人。第二课堂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2]。但是在二级学院的执行过程中,第二课堂更多的与学生工作挂钩,没有建立机制落实其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衔接,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也缺乏机制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2. 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明显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程体系建设是当中关键性的环节,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3]。西昌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主线修订,具有示范性。课程体系对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建设,具有应用性。应用心理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丰富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及各级各类社会机构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学校改革发展要求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达到本科毕业要求需要在第二课堂最低修读9.0学分,且六个模块中至少四个模块不低于1.0学分。
在实际执行中发现,由于第二课堂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明显,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生修读第二课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以完成毕业要求为主要着眼点,不能很好地在第二课堂中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
3. 实践育人成果转化不足
“三全育人”背景下,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育人是其中重要一环,实践育人的成果转化是体现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4]。但是,民族地区高校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社会实践的问题,教学内容偏理论化,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育人模式和成果转化机制难以满足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要求。
四、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育人改进举措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育人建设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优化实践育人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健全实践教学制度,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不断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助力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一)项目完善优化举措
第一,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广泛发动学院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对照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全员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搭建教学实践基地。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注重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结合,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了解专业发展现状,通过实践具备基本的职业规范,提升团队协作、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二,扎实基础,加快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全员育人。精良的师资队伍是实践育人的基础[5]。学院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学习实践,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实践教学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家做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第三,强化实践过程考核,增强育人实效,强化全方位育人。项目建设和专业建设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进一步完善各类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工作流程。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目标明确,责任到位,组织有序。
(二)育人实效提升举措
第一,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教学计划,针对性制订实践教学标准。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严格落实实践教学标准和规定的学时学分。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主线,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订相关政策,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优,提高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学与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把辅导员培育作为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主要手段。
第三,制度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推进实施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群,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完善支持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实践活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与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大局和“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之间的有机融合。
第四,积极建设精品项目,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项目,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拓宽视野、砥砺品格,增进与农民、农业、农村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
(三)成果转化与推广举措
第一,引導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构筑全覆盖的实践育人体系。激发社会实践高质量发展活力,调动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社会心理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社会实践有序发展与良性循环。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二,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成绩,激发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为新时代大学生对当下社会问题提出看法、做出行动提供方向与机会。通过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挖掘社会实践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挥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着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情、国情,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为人民服务、报效国家的自觉性。
第三,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建设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的能力,参与地方相关政策制订,助力培养地方社会心理服务人才,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地协作,优化校内外师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复合型、应用型心理服务高级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科交叉、产学融合,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心理服务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宏达,许亨洪. 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05):170-176.
[2] 刘骏,高向东. 基于高校第二课堂学分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22(09):106-111.
[3] 魏小琳. 后现代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07(07):90-94.
[4] 梁伟,马俊,梅旭成.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36-38.
[5] 杨涛,黄斌. “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四重逻辑[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35(04):15-25.
(荐稿人:黄远春,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