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它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在小学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运算方法,能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基本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价值出发,结合实际课例对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例分析
新课标提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能力,掌握核心知识点,形成灵敏的数学思维,并将这种能力和思维运用于成长的各个阶段,让数学影响其终身发展,为他们以后各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阶段,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价值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小学数学应当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能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充分调动自身的口算、心算能力,并将这些能力灵活应用.首先,运算能力是学生应当学会基本的估算、口算、笔算的方法和技巧;其次,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抽象思维是指学生能把复杂的数学概念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加以解决;最后,综合素养是指学生能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的素养.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基础知识达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水平,在实际的应用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成为一个会思考、有能力的人才.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核心素养是发展数学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为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学计划的开展做出了具体要求,有利于教师制定出详细完整的教学方案,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支撑.我国的教育多年以来一直是应试教育模式,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了考试,为了获得高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在笔试方面的能力很强,会解高难度的题,但是就是不会应用,在生活中遇到和学科知识有关的问题難以解决,实践能力和水平低下.这是因为学生平时在学校中接受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教师只关注他们学会了多少知识点,做了多少习题,考了多少分,把分数当成区别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根本不去关注学生是否真的会应用知识,不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变成了人们所说的“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教学改革,我国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标准发生了转变,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和附属品,而是通过学习塑造的一个个健康完整的个体,学生不用每天面对大量的习题,只需要会运用就好.新课标提倡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社会的未来培养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现在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包括自我管理、创新创造、应变能力等,它将成为数学学科的引领指南.
二、有效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的设置会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直接开始讲课,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热情和兴趣,而教师没有学生的配合,教学热情也会被消磨.所以,教师如果在刚开始上课时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情境导入将会使学生喜欢上本节课的内容,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学习中去,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导入环节,教师既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又可以使用道具,即借助一个辅助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动教学的进行.比如,在学习“周长”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团毛线,当作教学道具,学生见到教师手中的毛线就会产生好奇的心理,这时教师不用着急公布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先给学生分一些毛线,让学生用毛线测量一下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高度和周长等数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测量身边的封闭图形的一周有多长,比如自己的课桌一周有多长、平时所用的课本一周有多长等.在学生测量完之后,教师再告诉学生刚才测量的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周长.这时学生的兴趣会被充分激发,学习热情也高涨,教师则继续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这样的情境导入,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被注入了活力,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轻松,也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发散启迪,培养数学思维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拿高分,而是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学习、爱学习,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知识,把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而是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问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强,但他们正处于发育阶段,大脑思维很活跃,所以教师只需要适当地启发,给他们一点提示,他们就能明白知识点,这样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比如,在学习“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时,教师也可以先进行引导,让学生准备好一个圆柱体,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讨论完后,教师向学生公布答案:“大家把手中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就可以发现展开后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所以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那么问题又来了,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那么长方形的长怎么求呢?仔细观察圆柱体不难发现,没展开之前的圆柱体的上底边缘和下底边缘与圆柱的侧面边缘是重合的,所以圆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所以最后可以总结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在学会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后,为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圆柱体的全面积该如何计算?”学生可能会想到将圆柱体展开为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它们的面积之和.学生在学习完侧面积的计算后能想到全面积该如何计算,这是通过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方式让他们学会思考和举一反三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探究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但这早已不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式学习,从学习新课到做题尽量做到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计算,他们学过的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大家试着讨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可以请几位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他们的讨论结果,并适当给予肯定性评价,然后对刚才的探究问题进行总结,并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卡片向学生展示、公布答案:“我们可以选取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一个点作一条高线,然后沿着高线将卡片剪裁开,将剪下来的这一小部分拼凑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这样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时学生会感到豁然开朗.然后,教师继续问学生:“现在有没有人能试着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聪明的你们可能已经发现,刚才所作的高线就是现在这个长方形的宽,之前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现在长方形的长边,又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我们可以推測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比一开始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
探究学习的方式不只有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可以在回到家后,通过上网查找有关的学习资料,根据教师布置的自主探究的任务,结合课本上的和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自己思考,或者动手做实验的方式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学生要学会通过多种方式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数学课例与相关分析
本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准,通过分析数学课例挖掘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下面以苏教版中“面积的变化”为例,让小学生了解图形面积的变化过程,并依据学生的兴趣点发展学生的认知.
(一)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应当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保证目标的完整性与发展性,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面积的变化过程与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整体来看,小学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基础认知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大一小的长方形,鼓励学生在观察长方形的过程中说出两者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即不同比例下图形面积的变化.如此,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与完成习题的情况来达成课堂目标.当然,学生也只是实现了知识技能目标,并没有得到额外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把课堂的重心放在学生理解比例与面积的变化之后如何迁移知识,让学生能够把数学思维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师在本节课中所讲的知识属于几何数学的基本内容,面积的变化是学生需要完全掌握的数学概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仔细挖掘教材,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设计教学流程,并依据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来确定教学内容,包括比例的概念、图形面积的概念、面积的变化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面积来了解图形之间的比例,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探究重难知识点,学生则应能够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面积的变化过程.整体而言,基于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生活特性的角度,大部分学生仍然无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无法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把握数学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让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实现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数学教师基本依据标准的教学步骤向学生传输知识点.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氛围之中.教师在课前设计了教学PPT,通过PPT展示一大一小两个长方形,通过小组观察讨论的模式展开教学.其次,小组分析,掌握概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在身边寻找等比例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以此来观察面积的变化.若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有效的描述,则教师可以适当地提示并给出答案.再次,观察变化,思考方法.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理解面积的变化.教师直接通过PPT展示一面国旗和一块黑板,让学生直接观察,做出回答.第二,若观察法行不通,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重叠法,即重叠两张纸观看结果.学生只要能够真正融入课堂、展开思考,必然能够适当地提升数学认知能力,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三,数格子法.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大小相差不大的两个长方形,学生无法直接用眼睛看出来,也无法使用重叠法,教师就可以教授学生数格子的方法,通过在图形中画方形来进行比较.第四,归纳总结,学生理解.教师通过总结以上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面积的变化过程,并对知识点进行有效梳理,鼓励学生总体记忆,从而形成条理清晰的数学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依据学生的上课情况以及练习习题的情况来分析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点.整体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学会相应的学习方法,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知识点与基本概念.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体系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没有完全实现有效的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核心素养属于发展金钥匙,学生如果能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就可以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自我.从评价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则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提示,并以激励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有效评价,绝不能一闪而过、不予重视.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了较高的学习能力,则小学数学教师也应立即对学生予以表扬,从而在整个班级中创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每当讲完一个知识点,教师都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反馈,并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所有学生都感受教师的肯定与鼓励.
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融合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把抽象概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要多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进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逻辑思维、提升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联系实际,还要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案例的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注重课堂反思评价
课堂反思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它反映的是教学成果的好与坏,能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课堂反思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反思与评价.反思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包括课堂导入是否不够生动,提问环节是否占用了太多时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是否有所提高等;评价的是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熟练程度,其运算能力、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教师只有经常反思总结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对自身的行为有合理的评价,才能不断进步,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建情境,让学生以積极的心态融入课堂氛围中,做到大胆动手、勇于实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核心素养.
结 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逐步向学生渗透学科生活化的理念,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本教材,而要放眼生活,把目光放长远,锻炼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起核心素养,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蒋玉国,黄磊.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问题与改进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9):106-110,129.
[2]展宗瑶.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浅析[J].学周刊,2018(23):19-20.
[3]邱琼.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01):43.
[4]张夏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探索[J].数学之友,2019(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