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增强 李伟
摘 要:迈进新时代,恰逢国家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机遇期,东莞城市学院要想承担起为湾区培养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就要直面当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等问题,通过构建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立体式教学体系、加强系统化管理组织建设、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完善创业教育管理与激励机制等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157-04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及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通过对《纲要》相关关键词检索发现,“创新”一词出现的频率高达139次,与创新相关的关键词如“科技创新”“创新创业”“青年创新”同样出现得十分频繁。
由此可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创新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和创业则为两翼,青年为主体力量,三方共同联动,齐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未来的宏伟目标。具有创新创业活力的青年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将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进一步强化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区内各高校当前亟须落实的关键目标。
在此背景下,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洼地的东莞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城院),应该积极响应大湾区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承担起高校的重要使命与职责,完善青年人才培育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授课方式推动青年创新意识的形成以及创业技能的积累,从而更好地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创新发展贡献人才力量。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重要性
(一)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综合国内外其他湾区的发展经验可知,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其中,创新创业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具有较大驱动力。未来,若要使经济发展持续充满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强创新型人才储备,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代知识储备丰富、创新思维活跃、快速学习能力强的群体,是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和创业技能培育,有利于营造大湾区的创新氛围,有利于知识溢出,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1]。
(二)增强大湾区竞争力
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而言,人才是核心和关键,创新事业必须依靠创新人才才能实现。由此可知,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若要提高科技创新实力,进而提高整个湾区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引进和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此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人才培育上,高等院校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云集,具有十分优越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在创新型人才培育上具有较大优势。未来,随着大湾区人才聚集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人才与经济发展将实现良好联动,大湾区竞争实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三)满足地区大学生就业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进一步解决大湾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大湾区在推动创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亟须大量高素质人才,这便为大灣区内的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和广阔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整个地区创新实力的提升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反哺大湾区的高校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相关技能,比如撰写商业计划书能力、创业项目运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演讲能力等,从而更加贴合社会的需求,免遭淘汰。大湾区高校开展相关创新创业培训,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其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
二、东莞城市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东莞城市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城院一直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创业教育的洪流,成立双创学院,分别以“课程式”“实验班式”“第二课堂式”等模式对创新创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各专业学生必修课,“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等课程作为通识课,在经管科专业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综合实训”等课程,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各年级、各班级选拔有创业兴趣及创业潜质的学生,组建“创业精英班”,培训期2年,设置创新思维及应用、创业机会识别、市场营销、商业模式、创业实践等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及创业实践[2]。引进SYB培训,对高年级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培训,将“工商模拟市场”等创业实践活动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实习课,另外以课程、竞赛、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将“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创业大赛列为校级A类学科竞赛项目,对辅导参赛获奖的指导老师进行奖励,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协会。这些多管齐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就业创业竞争力的大学生。
(二)东莞城市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1. 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
2019年12月10日,在同济大学举办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年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创新创业是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应贯彻于教育全程。目前,城院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首先,未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未将创新创业教育高度融入专业教育,学校各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依赖于双创学院主抓完成,而对于“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重要的创业竞赛,组织学生参赛的项目往往缺少早期的培育,为了比赛而比赛,导致竞赛成绩一直难以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其次,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虽然根据国家要求,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但是对大学生创业欠缺保障、奖励机制。参加创业类竞赛获奖的学生缺少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难以调动在校生或毕业生参加各类创业类竞赛。再次,对于教师群体,未形成创新创业指导工作量认定和创业指导成果奖励机制,未将指导创新创业的成果纳入评职称体系,致使难以调动专业教师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当中,积极主动参与指导创业竞赛、创业实践活动[3]。
2. 学生缺乏学习创新创业的内在驱动力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虽然大学生对追求物质财富具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一辈创业者的“穷则思变”的创业动机和“遍地是黄金”的创业机会都已不复存在。“90后”“0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过着安逸富足的生活,且自我定位和要求不高,对于艰辛的创业缺乏心理准备和自信心,大多未曾考虑过自主创业,而是选择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阻断了创新精神的发挥,也即是说,创业意识还有待提高。我国对于大学生群体的自主创业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城院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也未建立,部分大学生虽有创业想法,但是囿于资金、经验以及学业压力,不敢尝试创业。对于创新创业课程而言,教师授课是否生动有趣、课程是否具有吸引力、课程必修或选修、课程学分、课程知识是否实用、学习成就感是否能获得等是影响学生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若教师专业知识缺乏、经验沉淀有限和教学技巧不足,往往难以端正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态度,会影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进程。
3.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除了双创教育缺乏系统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外,城院还缺乏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内专职教师人数较少,教师缺乏与创业相关的经历,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较少,不能够真正地向学生传递双创的本质和实现路径,因此,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实践可操作性仍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提高专职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在自身主动积累双创知识方面的积极性也亟待提高,目前许多教师参与双创教育培训的次数较少、渠道单一,难以及时了解和把握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再者,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度的融合、联动,但是微薄的课酬,不足以吸引企业家兼职创业导师,学校在聘请兼职教师或导师时困难重重。而且兼职的创业教师或导师往往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基本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的经验技巧不足,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法完成教学计划,无法实现兼职教师或导师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立体式教学体系
高校开设体系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并安排相应实践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业动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并合理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训练创业能力,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高校应提高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认识,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落实双创课程建设,以“为大湾区输送双创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统筹开展体系化的双创教育,如设立集“创新创业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和集“创新创业比赛+实践调研+企业实习+自主创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以往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同,创新创业立体化课程应开展全面式、启发式、头脑风暴式、互动式教学,着力促进“五开一体”教学模式的发展,即引导学生“开眼、开脑、开手、开口、开心”。首先,让学生拓宽视野,通过密集式、高质量教学内容的持续输入,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概念、知识和案例,并进入企业与创业者面对面沟通,实现知识溢出与传播。第二,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开拓创新思维,掌握创新创业相关技能;第三,引导学生真正动手进行实践;第四,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知識接收者变为知识输出者,通过课堂辩论、分组讨论、小组答辩、模拟路演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五,开心即帮助学生放松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任何挑战和困难。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通过“五开一体”,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创新创业程序,为社会发展输送高水平的双创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系统化管理组织建设
除构建立体化、专业化培养课程体系之外,高校应该进一步打造系统化的管理组织,建立以创新创业学院为载体、各二级学院相配合的混合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执行力强的优势,提高管理组织效率。
一是,构建以学校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学校及各学院领导为组员的垂直型双创领导小组,实现统筹安排、责任到位。二是重新设计各学院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双创工作纳入其中,参与年度考核与评比。三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孵化招募和商业模拟市场等等。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充分挖掘优秀项目进行点评、指导、资助、考核。四是,表彰具有优秀成果产出的项目。五是,开设“创业精英班”,建立与各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综合平台[4]。
(三)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团队
具有扎实双创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是全面开展双创教育的根基。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唯有提高双创相关专职和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团队。首先,提高双创理论素养是基础。除了拓宽专兼职教师的创新视野、提高创业实践教学水平和技能之外,还要结合我国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合理利用绩效激励和引导等措施,让教师团队养成不断学习、讨论双创课程的习惯,将专兼职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专业化层次。其次,打造创业训练相关的高素质、高技能师资队伍也是重中之重,高校要积极推动和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积累创业经验。再次,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打造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导师、邀请管理者进入课堂分享经验和教学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创业形势的认识水平,引导其进行创新实践。通过这些办法,切实构建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师资团队,做到因材施教、灵活教学,推动双创教学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完善创业教育管理与激励机制
1. 完善学生激励机制
要完善对学生的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学分激励和物质激励,例如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学分考核体系中,增加学分替换机制;其次,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及比赛在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入党、评优评奖中的比重;再次,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拓宽创业竞赛奖励范围;此外,还可以设置省级创新创业比赛三等奖以上可与毕业论文学分相互兑换的制度,并在课外必修课程中增加创业竞赛这一项,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学生的激励效果。在设计激励制度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考虑项目中的个人贡献和参与度等因素,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造高质量双创项目[5]。
2. 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与指导的激励机制
完善教师教学教导的激励机制,可以从满足教师需求、完善绩效考核、促进未来职业发展等角度出发。首先,引导与支持专兼职教师团队更加广泛地参与双创教学、比赛、实践,鼓励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创新创业指导上。在专兼职教师年度绩效的考核评价中,应该给予双创教师一定的倾斜。第二,要以按劳分配和按成果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的工作量进行合理认定及核算,科学安排相应薪酬与奖励。第三,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师指导创业成果的奖励制度。对于创业项目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教学科研成绩之间进行等效挂钩,比如指导“互联网+”创新项目、挑战杯等高级别项目或者大创比赛等所产生的项目成果,可以视为教师的绩效,对其评职称、晋升岗位等产生一定帮助,同时,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5-05-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amp.
[2] 陈洪源. 高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探讨[J]. 教师教育论坛,2014,27(01):60-63.
[3] 陈光梅.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系统性开展的路径与建议——以宁波大学大红鹰学院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10(05):107-111.
[4] 陈兆贵. 生物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以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1,12(01):177-180.
[5] 国务院关于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 (2018-09-26). http://www.gov.cn/zhengc e/content/2018-09/26/content_5325472.htm.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