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鑫
【摘要】问题导学法应用优势在于帮助学生转变数学思维,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问题引导和知识迁移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应加强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从学生兴趣和学情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合理设计导学问题.文章围绕初中数学教学现存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和具体案例,探究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方法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引 言
问题导学法是从问题出发,以引导点拨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易到难递进式探索数学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改变传统单向讲解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从自身学习经验对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由此理解新知.因此,从理论教学来看,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法,对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夯实数学基础,掌握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初中数学课堂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式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未能全面落实、存在教学观念偏差的发展阶段,多数教师仍然以单向灌输数学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虽然教学的目的在于夯实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帮助学生厘清学习主线,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接受,在缺少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单向灌输模式的教学很难让学生全面吸收课堂内容,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只能采用机械化记忆形式,缺少灵活性,从而导致学生能够背出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却不知道如何运用的现象.与此同时,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一味地以应试为目的进行灌输教学,使学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学会利用问题导学法,重新规划教学内容,做好课堂问题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学情、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探索模式.
(二)对教学内容拓展不充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教材知识点的讲解,在实践教学中通常以完成课后练习题和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为重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容易满足,缺少对数学问题积极探索和深入挖掘的能力,而且学生只会对数学学习保持三分钟热度,缺少长期坚持学习的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虽然部分教师也会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但是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以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和目标,将课本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为主,不以启发学生智力、锻炼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师设计的多数问题比较基础,很少会设计开放性、多元性问题,虽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学习层次良好的学生却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学生拓宽思维和提高综合能力.
二、在数学课堂上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方式
(一)科学设计数学问题,采用递进教学方式
运用问题导学法,科学设计问题是前提条件.首先,教师应结合课本知识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并且以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为核心,既要设计贴合教材内容,发挥教学的真实意义的问题,又要设计符合学生当前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學生思维发展需求的问题.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在课堂中的表现各有不同,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问题、提问学生时,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按照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先让学生理解表面的知识和容易理解的知识,如数学概念、公式等内容,再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直至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最后,设计开放性和拓展性问题,促使学生发散性思考,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设计问题梯度,启发学生探索各个数学知识点的关联和异同,并使学生在教师循循善诱中厘清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
(二)围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课堂提问互动环节
很多教师会通过提问方式来加强师生互动,课堂提问的方式也能增强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学生和教师交流互动、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渠道.首先,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环节时要注意问题的质量和对学生思维启发的意义,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探究.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应采用引导方式让学生先自主验证观点,在学生出现困惑时,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思考错误的地方予以纠正.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不再惧怕回答问题,还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最后,教师应立足于生活教育视角提出问题,教师应明确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在于问题本身,因此,教师需要综合全面地思考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能够发挥实效?所谓知识源于生活,并通过生活实践发挥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教学“数据的分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出发,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问题.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篮球明星以及篮球明星的比赛数据,让学生运用本章节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知识,思考如何通过比赛数据来比较和判断篮球运动员的水平,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加深对本堂课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围绕问题设计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形式与数学教学的联系日益紧密,教师应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尽可能多地采用多媒体设备,以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融合的形式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单一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图案,使学生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将知识内容与问题设计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在情境氛围渲染下,使学生身处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问题情境.情境问题如下:将鸭子放入笼中,若每个笼子放四只鸭子,则多出一只鸭子,若每个笼子放五只鸭子,则有一个笼子为空,问一共有多少个笼子?多少只鸭子?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中的编辑功能,列出已知条件,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运用方程组知识,确定解题步骤.
三、结合案例分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围绕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知识,突出导入问题的针对性
学习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立足于现实和教学的新要求,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所以问题导学法逐渐被很多教师关注和应用.虽然一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经过实践研究与分析,笔者发现教师设计的问题缺少针对性,并未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学习经验进行设计,并且所设计的问题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关系不紧密,即使设计提问环节,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从以下方面全面考量:一是设计的问题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贴合教学实际需求,站在学生立场把握问题难度和教学重难点规划,脱离实际和学生需求而谈问题设计,一切也都是徒劳的;二是以学生理解能力为前提,结合不同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性,灵活设计问题,降低问题理解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基于问题和自身实际主动思考,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案例:以九年级上册《旋转》这一章节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应提前设计好教学目标,规划好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为教学实践过程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首先,教师应规划好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接触到和观察到的现象出发,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再通过理论检验实践的过程,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具有旋转特征的事物来探究“旋转的性质”.与此同时,教师要设计多元化内容,使学生厘清知识关系.图形旋转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包含着重要的运动思想,而且与“图形的平移”息息相关.学生掌握好图形旋转知识可以为后续学习“轴对称图形”和“圆”的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设计好教学目标并突出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运用目标意识,结合对生活实例的观察、比较与分析,掌握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旋转的三要素,即初步感知图形变换的思想,并且在观察、分析和测量的过程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画法以及对图形旋转相关性质归纳的教学重点,在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同时,探究图形旋转特性,画出旋转运动后的图形,以此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最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给学生渗透知识,一边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如,教师可以采用表格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回顾平移运动概念、要素和性质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生活中物体旋转的实例,如钟表、风车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并围绕问题思考.问题如下:这些物体在做什么运动?能否想到生活中其他有关旋转的实例?物体旋转时包含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围绕四边形和全等三角形内容,设计关键问题助力学生思考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提供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并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情分析,针对学生所接受知识的限度和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从学生已知内容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四边形知识、全等三角形知识等,教师可以结合旧知与新知的关联性,启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教师还可以在课前预习中在知识点的关联中找到关键知识点,并巧妙地设置关键问题,让学生基于预习掌握的知识内容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问题,进而深入学习本堂课的知识内容.
案例:教师可以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第一,温故而知新环节.教师以学生学过的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入手,从“边、角和对角线”的角度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正方形性质的掌握情况,在复习知识的同时,为后面问题引导和练习做好准备.第二,知识应用环节.教师可以引入具体案例,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如,在正方形ABCD中,E为AD边中点,BD与CE相交于点F,连接AF和BE.问题一:观察图形,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判断图中共有几对全等三角形?问题二:求证AF⊥BE,△ABD≌△CBD,△ADF≌△CDF,△ABE≌△DCE.在学生自主分析和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解题的依据,并通过反复实践练习巩固对正方形性质的理解,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图形时能识别出全等三角形,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第三,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对哪类练习和知识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并说出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好课堂小结,促使学生学会从已学知识点中进行迁移,利用正方形性质和全等三角形性质解决等线段、等角问题,当已知条件中不存在三角形时,也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式,实现已知与未知的灵活转化.
(三)通过实践方式导入问题,在练习中强化问题导学法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实践中融入问题导学法,突出问题导学法的特点,发挥问题导学法的实际作用,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梳理数学知识脉络,打通知识点的理解通道,从旧知中引出新知,使学生逐渐理解并掌握新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点,从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新旧知识的关联.如,教师在设计课后练习的问题时,首先,教师应划分好问题难易度层次,引导学生逐步分点解决问题,让学生既能形成问题探究的意识,又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产生学习恐惧.其次,教师以学情差异特点,设计分层问题,让学优生分析并明确题目特征和分析规律,再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路径,帮助大部分学生扫清知识盲点,并由其他学生以接力式学习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中等难度问题交由中等生列舉条件和说出问题的解题依据.通过这样差异化的层次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感知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练习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案例:以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学情分析,结合学生已学线段知识和轴对称知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利用数学模型、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形,探索图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问题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知识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熟练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最短路径,完成数学知识学习目标.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三个教学步骤:一是引入案例,播放课件,呈现问题.如在一块长30cm、宽40cm的砧板上,蚂蚁要从点A出发到点B处觅食,问:这只蚂蚁应该如何选择路线才能使线路最短?并求出最短距离.二是结合问题思考最短路径解题步骤.如将几何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知识点找到最短路径的解决方法;利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路径长度.三是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启发是什么?然后鼓励学生自主总结.
结 语
初中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采用问题导学法,帮助学生基于问题理解知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通过实践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助于有效落实新课改教学要求,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更新,结合学生学情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范广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2022(09):122.
[2]陆捷.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2(6):127-128.
[3]詹桂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87):109-111.
[4]刘彦利.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32):131-132.
[5]李福东.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1(2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