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全
【摘要】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文章对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展开研究,概述了分层教学法的概念以及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指出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不足,从学习主体分层、课堂授课分层、教学评价分层与教学目标分层四个角度,列举了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应用策略
引 言
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终身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法逐渐受到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小学数学这一科目,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认知能力、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在学习上往往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此时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学,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生的个性爱好、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知识基础等因素,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实施差异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因材施教的特点,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发展.
教师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参与學习的内因作用更为关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此教学法时,教师应对学生的特点做出细致的考量,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教育,保证每一名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不断提升,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成就感,甚至开发学生的潜能.
总体而言,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是一个将教师的教学资源实施更具科学性、更具针对性、更具合理性的整合再划分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依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受到相应层次的教育.
二、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美国教育实验家沃什伯恩曾经说过:“将能力不同的儿童放在同一个模子中给予相似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是有害的,甚至是残酷的.”这句话体现了分层教学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下面对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做出细致分析.
(一)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学生自身特点的重视,对学生更具全面性、针对性发展的关注.在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下,教师能够在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有个性化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品格,从改善教学方法的角度,照顾班级中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总体而言,分层教学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一种高度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应用分层教学法助于培育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汲取他人的智慧,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如,教师可在为学生实施分层后,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为学生分配学习小组,即每个学习小组中,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都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所有学习小组的整体水平又是一致的,如此便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分层次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学优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可以为小组中其他同学带来一定的帮助,如此便在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能够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分层教学法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成效.在分层教学法的作用下,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形成对知识的更深入、更熟练、更灵活的应用能力,数学水平得到了更深、更广的发展;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能够快速夯实基础知识,跟上班集体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总体而言,全班同学在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下,都能够得到明显受益,教学实效性得到了显著的增强.此外,教师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还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善师生关系,提升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效率,这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推广意义.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对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各类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应用分层教学法,教师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会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心理素质实施一定的钻研,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
三、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现代化教育方法,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依然不容乐观,现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做出如下分析.
(一)教师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不够科学
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法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看到了分层教学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未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差异实施综合性的考虑.例如,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强,性格乐观,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弱,性格悲观,在分层教学的作用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得到肯定与激励,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则容易在分层中受到心理上的伤害,自尊心受挫,进而学习动力下降,甚至一蹶不振.这种现象的出现,便说明这些教师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不科学;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存在另外一种问题,即对分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设计不具有针对性,与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的契合度不高.例如,许多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分层问题,指向性不够鲜明,对学生差异的体现不够突出,这实际上是对分层教学法的形式化应用,难以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应用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对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不合理.一些教师将学优生与学困生分到一个小组进行小组探究,美其名曰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予的学习任务,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也不进行及时的引导,而是提问学生“你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或片面地让学生参考学优生的答案,如此容易让分层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总之,作为课堂中掌握知识的先者,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的学习,发挥自身的课堂导向作用,让分层教学法的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为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带来的挑战是很大的.教师应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层时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量,尽可能综合各项因素做出合理的分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的分层学习任务,同时应重视对自身课堂“引导人”作用的发挥,如此便可提升分層教学的科学性.
(二)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严重
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受到阻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传统.部分教师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固守着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与教学进度,对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应用不足,导致分层教学法无法在课堂中得到推广应用.学生得不到分层教学法的激励,学习兴趣不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也无法得到因材施教的教学,这显然对学生的持续成长不利.
四、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学生主体分层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应从对学生分层开始.具体如下:
第一,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知识储备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实施科学合理的分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应该是教师最重点的考量因素,这样才能够保证分层教学的有效性;第二,若教师需要开展分层教学下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那么在分层时,还需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如将性格开朗外向的学优生与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分配在一个小组,便可调动学困生探讨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将性格内向但思维缜密的学优生与性格外向但不擅长思考的学困生分在一起,也可带来良好的互补作用.总之,教师应结合自身的需要,尽可能全面地考量学生的差异性,做出科学的分层;第三,在对这一教学方法展开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学生往往数量较多,此时便可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让学习成绩较好、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降低分层管理的困难;第四,教师还可与其他学科任课教师沟通,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这对于提升分层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五,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分层教学法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所在的层次进行一定的变动,保证分层的流动性,进而保证这一教学方法的公平性.
下为一种分层方法示例: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A层学生为“优等生”,数学基础扎实,具有良好学习习惯,数学思维能力优秀,考试成绩优异;B层学生为“中等生”,数学基础一般,具有上进心,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流;C层学生为“学困生”,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差,学习上具有倦怠心理,考试成绩不理想.
(二)教学目标分层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保证分层教学法具有实效性的关键.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应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再制订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为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着手,建立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首先依据考试成绩表,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整体分析,再为每一个学生制订出分层的学习目标,以下一次考试作为检测目标达成情况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配合,教师可在课余时间与学生就学习目标展开沟通,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学生可向教师提出意见,使教师不断完善目标.同时,在每个周末,教师可让小组组长或学生自身,对小组成员或学生自身在这一周内的学习态度、学习经验、情感体验做出评价,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对教学目标做出更进一步的完善.在不断的完善下,教师就可制订出一个相对具有全面性、科学性的分层教学目标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在不同目标的指引下,得到充足的进步.
(三)课堂授课分层
在课堂授课中,为了保证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进步,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层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学习能力,展开有层次性的授课.
以教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一内容为例.C层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学习主要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因此,教师对C层学生,应将加减乘除中每一个步骤进行细分讲解,快速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学生学习基础稳固、思维基本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对于B层学生,教师主要应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牵引,让学生完成对之前学习的四则运算的内容的回忆与巩固,完成对基础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再进行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对于A层学生,由于这一层级的学生一般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省略知识回顾过程,让学生直接进行混合运算,并通过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的运用、探究能力.在这样的分层授课下,每一层级的学生都得到了与自己实际情况最为匹配的教学.
(四)教学评价分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更侧重评价学生静态的学习成绩.在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下,教师应改善这种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出发,以动态性、长远性的眼光,为学生实施更科学合理地评价.
例如,A层学生在上次考试中获得了90分,在这次考试中获得了87分,从分数上来看是减少了,但由于A层学生普遍学习成绩较好,进步空间不大,应允许分数有适当的减少;C层学生在上次考试中获得了60分,在这次考试中获得了68分,虽然与A,B层学生相比仍然具有很大差距,但这已是较大的进步,教师应当表扬.
总之,在应用分层教学法时,教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评价,绝不能一概而论.应尽可能为C层学生提供鼓励、肯定式的评价;对B层学生的评价,则可尽量突出激励性,让学生体会不断上进的成就感,进而更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培育其自觉争先之心;对A层学生的评价,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严格,激发其向着更高一层迈进的决心.
结 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励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分层教学法,并不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这一教学方法,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与之匹配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红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指导活动的有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8):183-184.
[2]张一强,谢修红.因材施教共同进步:分层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0):42-43.
[3]刘婷.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新智慧,2021(15):57-58.
[4]罗鸿艳.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落实[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