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莲
[摘要] 德育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应局限于课堂,班主任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充分实践、亲身体验是德育的有效表现形式。为了进一步发挥丰富性和有效性,在《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引领下,德育可以采用项目式德育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基于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以项目研究的方式组建研究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来拓宽德育途径,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现德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落实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要求。
[关键词] 项目课程;德育活动;德育品质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終身发展,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伴随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当前的德育方式大多局限在课堂上,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让德育陷入低效、单一的状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这些现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依然要引起重视。持之以恒、努力实践,才能出成效、出实效。
卢梭在《爱弥儿》一 书中说:“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在他看来,学生周围时刻充满了道德教育的契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强调:“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围绕德育培养的目标,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围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德育品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德育方式,笔者将其称之为项目式德育活动。
项目式德育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重点,以项目任务驱动为载体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从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围绕具体的、需要达成的项目目标,组建小组开展活动,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分工合作,实施具体的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项目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关注学生对项目活动内容的完成情况,更关注学生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相应的道德品质。本文以学校“让上学之路不再‘长垃圾”为例,说说我们是如何开展项目式德育活动的。
一、激发兴趣,聚焦项目任务,体现德育的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开展项目式德育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互助、合作、探究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锻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关注的真实问题设计德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例如,我校学生每天早上上学从主路下车后,要步行一段约500米的道路才能到达学校。开学以来,这条路成为乱扔垃圾的重灾区,沿路的垃圾每天如同自由生长的小草,顽强无比。保洁阿姨和高年级学生轮流打扫也无济于事,各年级、各班级依次召开主题班会课也收效甚微。这成为学校师生心中一道无法解决的难题:这条路上的垃圾是怎么“长”出来的?能不能找到解决办法?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学校开展了“让上学之路不再‘长垃圾”项目式德育活动比赛。活动面向全校各班学生,要求各班组建比赛队伍,拿出最优解决方案。这一项目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对他们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组建团队,开展项目研究,体现德育的丰富性
项目式德育活动除了强调以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外,还要求学生组建项目团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从组建团队到开展活动,到与同伴合作探究,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幕后,做引导者、做顾问。比如,“让上学之路不再‘长垃圾”这个项目的团队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人数5—8人,其中1人为组长,再加1名教师为小组导师,指引小组活动开展的方向,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协同开展活动研究,最后一起完成任务。这样的设置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凸显了活动内容的实践性,还发挥了教师的指导性,充分体现了德育的丰富性。
(一)借助调查研究,了解项目现状
项目活动由问题驱动,那进行项目活动研究的起点就应该是这个问题的原因。所以,组建活动小组后,学生首先开展了调查研究,调查上学路上乱扔垃圾的原因。经过调查,发现产生垃圾的几大原因:一是学校民转公后,不再提供早餐,很多学生的早餐都是由家长准备的面包、牛奶,让孩子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吃,所以学生吃完早餐就随手把垃圾扔在了路边;二是走访实地发现,这条长达500米的道路沿途竟然没有一个垃圾桶,导致部分学生只能将垃圾乱扔;三是很多学生有从众心理,看到路上本来就有很多垃圾了,也不在乎多自己这一份,所以也就跟着扔了。找到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接下来开展项目活动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很好的方向。这一过程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引导组织调查的学生和被调查的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警示自己不要乱扔垃圾,这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机会。
(二)开展针对行动,优化项目方案
各小组团队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各出奇招,找了很多对应的解决办法。比如,针对上学路上吃早餐的问题,很多小组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报道,总结了边走路边吃早餐的几大缺点:不利于消化,不够文雅,不能完全品尝到食物的美味,选择少,营养不够丰富,少了一次和家人一起用餐的美好时光;针对沿路没有垃圾桶的问题,部分小组认为可以联系学校后勤部门,在沿路增加垃圾桶;针对学生扔垃圾的从众心理,小组找了很多文章,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人生——独立思考,拒绝盲从》,引导大家要做一个坚守自己的底线、不盲从的人。除此之外,很多小组还思考有哪些辅助方案可以杜绝学生在上学路上乱扔垃圾,让自己小组的方案脱颖而出?各小组集思广益,脑洞大开,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案。比如,让所有学生都去体验捡垃圾的辛苦,让他们体验乱扔垃圾的后果;在沿路的墙壁上手绘提醒大家不乱扔垃圾的温馨图画和标语;上学高峰期,沿路安排学生志愿者,发现主动捡垃圾的同学学校要配合表扬,发现乱扔垃圾的同学给予善意的提醒,等等。在这个不断优化方案的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除了拓宽知识面,考虑问题更加周全,体验到团队协作的美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教育,如教育自己珍惜与家人相处的美好、做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等,德育自然而然渗透其中。
(三)利用竞标演讲,遴选项目标杆
每个小组准备好了详细的方案后,学校召开竞标会,邀请全校师生做评委。小组成员一起上台,分工合作,通过演讲的形式展示小组对问题的研究过程和解决方案,以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接下来,由现场所有的师生投票选出最佳方案,得票最高的小组团队将获得“最佳设计师”,由该小组团队项目的总设计师,負责组织人员实施设计方案,让所有的设计落地,让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配合能力,还是一次让全体学生直面行为问题的机会,让所有学生从评委这个旁观者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加强自我教育,告诫自己不能乱扔垃圾。
(四)模拟承包制度,解决项目难题
获得投票最多的小组担任项目活动的总设计师,通过招标的方式将解决方案中的每一项具体内容承包给其他小组团队去落实完成,最后根据小组的完成情况,评出“最强行动组”。“让上学之路不再‘长垃圾”这个项目活动501班凭借周全的方案、完美的现场演绎获得“最佳设计师”。之后,通过招标的方式,304班承包了“不再行走的早餐”项目,他们用微视频的方式指导学生和家长如何更好地享用早餐,获得了很好的反响;405班承包了“合理配置垃圾桶”项目,对如何设置垃圾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学校后勤部门提供了非常专业的解决方案;603班承包了“做自己的主”项目,通过国旗下讲话引导学生如何分辨是非,坚持做正确的选择;301班承包了“体验劳动”项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配劳动任务和劳动时间;502、503班承包了“手绘墙壁”项目,协同美术科组老师和绘画爱好者利用课余时间在沿路墙壁上画上了温馨的提示图画和文字;少先队组建了学生志愿者团队,对沿路的学生表现进行了及时反馈和跟进。通过这样的系列项目活动,全校学生都统一了认识,提高了主人翁的精神,让上学之路真的不再“长”垃圾了。
三、以生为本,创新项目评价,体现德育的发展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结果评价要全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过程评价要更加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增值评价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
项目式德育活动评价不同于传统评价,其评价目的不是鉴定、区分,而是通过反馈、激励、指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比如,“让上学之路不再‘长垃圾”这个项目的评价伴随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除了指导小组开展活动外,更重要的是,观察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醒和改变自己,让学生在道德认识上不断进步,在道德品质上不断精进。活动结束后,学校还举行了以“让上学之路不再‘长垃圾项目的思考”为主题的征文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反馈、激励、指引学生的成长。
德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以行促知”的德育实践,它鼓励学生学习探究、大胆实践,在真实的场景中强化道德认知、锻造品质。项目式德育活动的实施,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带来良好的载体。这种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实际生活场景,最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育模式,能有效调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各个要点,最终达成“五育”融合,实现全面育人,发挥德育工作的指导力、创造力,让德育更好地彰显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芸,严景.基于项目化理念的小学德育活动设计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1).
[3]胡满姣,徐卫平.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道德与法治主题活动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9(07).
[4]王坚.项目化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新境界[J].中国教育学刊,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