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育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3-10-04 22:43包晓丽
新教育·科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初中音乐心理健康

包晓丽

【摘要】初中音乐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从心理矫正角度展开教程安排,利用音乐丰富意蕴感染学生、启示学生、激励学生,能够带来丰富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影响

音乐具有特殊的魅力,经常聆听音乐,能够接受精神文化方面的洗礼,教师借助音乐教育对学生展开心理施教,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初中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很容易出现心理波动,教师利用音乐抚慰、交流、激励、启示等特点展开具体教育,能够对学生心理带来强力冲击,让学生在音乐感知中建立健康心理、健康意识、健康思想。

一、音乐抚慰,有利于学生情绪调控

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教师借助音乐抚慰功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欣赏环节,能够快速平复心情,也能够让学生生发更多正面思想,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表现出更多朝气和生机。学生有负面心理是正常的表现,教师需要有学情掌控的主观意识,洞察学生异常举动,及时作出教育应对,能够创造更多教育奇迹。

学生随时可能出现情绪问题,教师对此需要有到位观察,针对学生心理变化展开教育设计,这样能够带来直接有效的教育。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渴望春天》,这首歌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活泼,语言更是灵动形象,表达了对春色的渴望。教师组织学生学唱歌曲,要求学生进入小组轮流演唱,小组成员进行互动评价。学生学唱歌曲时,教师做歌曲内涵解读,指导学生调整情绪展开演唱行动。歌曲本身充满正能量,带有鲜明的主题,学生演唱歌曲需要赋予浓重的情感,这无疑带有更多的治愈意味。学生进入小组之中轮流演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引吭高歌,这本身就是一种正面教育,让学生在歌唱体验中建立健康心理。音乐带有抚慰属性,教师有意识推出歌唱学习任务,学生积极响应,利用歌曲进行自我教育,实现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音乐交流,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

“音乐无国界”,恰如其分地展现音乐强大的传播性和感染力。音乐超越国界和种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对音乐没有抵抗力,音乐早已成为重要的交流语言。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组织一些音乐交流活动,要求学生聆听音乐、演绎音乐、创编音乐、展评音乐,都能够创造教育契机,也有利于学生团队互助精神的建立。学生对音乐互助学习比较有感觉,教师不妨推出歌曲演唱、音乐舞蹈、乐器应用、乐理讨论、劲歌竞赛等学习活动,对学生感官形成触动。

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比较有感觉,特别是歌唱演唱、舞蹈展示、对歌比赛等活动最为欢迎,教师不妨根据歌曲特点设计一些演绎方案,为学生放飞自我创造条件。如学唱《小鸟,小鸟》这首歌曲,教师先播放视频演唱,要求学生模仿学唱,自行设计律动方案,然后设计演绎任务:自行成立演绎团队,可以改编歌曲,设计崭新演绎方案,组织演唱训练,在班级内展开演绎展示,看哪一个小组表演更为精彩。学生接受任务后,回馈更为主动,演绎团队组建顺利,在演绎方案设计、彩排训练等环节,教师深度介入,为学生带来一些技术支持,特别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演绎活动,大多会存在一些畏惧心理,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师与这些学生进行多重交流,了解其心理,做具体的疏导和激励,让这些学生建立表演信心。经过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大多表现突出,在演绎参与过程中建立学科核心能力,同时也接受了心灵的洗礼,实现团队协作精神的成长。教师利用演绎机会展开音乐教育,为更多学生带来最直接最鲜活的体验机会,学生由冷漠对待到热情参与,其间发生的变化是心灵的觉醒,见证了音乐教育的巨大影响力。

三、音乐启示,有利于学生情操培养

音乐有强大的渗透力,能够激发学生多重情绪,形成更多情感共鸣,教师借助音乐鉴赏机会,让学生在音乐研学中获得启示和灵感,在延伸训练中建立良好情操。音乐资源丰富多样,学生对音乐有选择性,教师有学情分析,精选音乐资源,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音乐研讨活动,有利于学生情操品质的培养。话题讨论、音乐鉴赏、学法交流、演绎评价等,都能够为学生带来音乐启示,教师需要做好理性设计。

《二泉映月》属于经典名曲,其传播性更高,而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这首乐曲时,要求学生结合语文课文阅读进行对接思考和讨论。学生对这首曲子比较熟悉,但对其诞生背景,以及深刻内涵还不是很了解,教师先组织学生聆听乐曲,鼓励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学生开始聆听乐曲,阅读相关课文内容,思考教师设计问题,自发展开互动交流活动,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在交流汇报环节,学生学习体验比较到位,对乐曲内涵的解读、对音乐启示的介绍、对音乐文化的体悟都比较到位,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做点评。教师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对接阅读、互动讨论,全方位研究乐曲内涵,进而形成学习启示,这对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有积极助力作用。

四、音乐激励,有利于学生意志磨砺

学生心理不成熟,不仅会出现情绪波动,其意志品质也常常会动摇,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心理,丧失斗志。教师及时掌控学情,对学生心理表现有清晰把握,利用音乐作品深刻内涵进行感化教育,组织学生深入音乐展开演绎和鉴赏行动,在潜移默化学习中纠正心态,建立恒心和意志。音乐故事蕴含哲理、音乐人物有榜样作用、音乐实践让人感同身受,教师利用音乐作为激励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意志的建立。

音乐教育没有固定模式,教师从学生心理健康塑造角度出发展开设计,其教育效果更为突出,学生响应积极主动,音乐渗透融合顺利,教与学达成更多默契。如教学“打击乐合奏”这节内容时,教师准备了多种打击乐器。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龙腾虎跃》乐曲,要求学生在聆听中分辨打击乐器的使用,感受作品的情感。學生对打击乐器比较熟悉,大多能够做出准确判断,教师鼓励学生跟随模仿打击操作,利用现有打击乐器展开模仿表演。学生积极响应教师建议,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学习总结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学生大多能够从情感、自信心、自豪感等角度展开思考,其感知体验带有更多启示作用。教师利用打击乐器助力教学,组织学生模仿操作,让学生进行鉴赏讨论,从音乐内涵、音乐风格,以及打击乐器应用体验等角度展开思考,自然建立音乐感知体验。教师选择乐曲比较适合,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激励,其教育作用更为突出。

五、音乐体悟,有利于学生观念转变

音乐教育为音乐学科教学提出更高目标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音乐知识的积累、乐感的培养、音乐应用能力的塑造,还要注重学生心理、思想、意志的健康成长。音乐本身有强大感染力,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活动,能够为学生思想观念转变创造条件。学生对音乐有不同期待,教师科学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创新音乐教学设计,组织多种音乐训练活动,都能够形成强大内驱动力。

音乐教育不是教师的一味说教,而是让学生进入音乐研学环节,在聆听、学唱、演绎、讨论、应用中建立音乐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尽快完成音乐认知内化,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如学唱《凤阳花鼓》,教师示范演唱之后,学生模仿歌唱,利用多种打击乐展开伴奏行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解读这首民歌的内涵:这是一首安徽民歌,歌曲展现旧社会百姓痛苦生活场景,演唱这首歌曲,要注意情感的调整。学生进入歌曲学唱演绎环节,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重点评价,要求学生集体座谈,说说学唱歌曲的心得。学生有演唱学习经历,能够从情感表现、内涵解读、伴奏体验等角度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参与集体研讨活动,与学生展开多重对话,逐渐渗透一些社会政治教育内容,促使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音乐无国界”,展示音乐具有更高的传播功能,其感染力、渗透力、教育力都是十分强大的,教师借助音乐教育对学生展开心理辅导和教育,无疑能够带来丰富教育效果,对矫正学生心理有特殊作用。学生对音乐有更高认同感,说明音乐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教师对音乐内涵、音乐形式、音乐教育展开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感知音乐、内化音乐,为心理健康成长汲取更多营养。

【参考文献】

[1]海鹃.初中音乐课中美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

[2]祁志明.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2022(02).

[3]刘娟.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家庭教育,2022(02).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初中音乐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