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共情力、价值引领:由《山河锦绣》看重大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2023-09-28 13:51张娟王梓玮
百家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叙事脱贫攻坚新时代

张娟 王梓玮

内容提要:新时代的重大农村题材电视剧与国家政策高度呼应,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也存在浅表化、概念化、同质化的问题。推进创作、实现有效传播,应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山河锦绣》围绕“全景式、立体化、史诗般展现脱贫攻坚历史”的创作定位组织叙事,创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构思、富有生活质感的形象塑造、中西部地缘文化审美及庄谐并出的风格打造,增强剧作趣味性、贴近性,引发共情,实现价值引领,为电视剧讲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提供了一定的叙事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 脱贫攻坚 《山河锦绣》 叙事

新时代的重大农村题材电视剧与国家政策高度呼应,保持同频共振。随着一批优秀剧作的推出,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但部分作品也存在浅表化、概念化,缺乏生活质感、创新不足的问题。在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下,进一步讲好乡村故事,促进国家形象的传播尤为重要。威尔伯·施拉姆与威廉·波特认为:“传播发生时的关系看上去很简单: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而聚在一起。”a推进当下农村题材剧创作,需要挖掘、探寻受众感兴趣的符码,文本与受众间形成情感勾连,引发共鸣,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重点剧目《山河锦绣》,围绕全景式、立体化、史诗般展现脱贫攻坚历程的定位组织叙事,与其他剧作比较,对政策的书写更为全面、集中且透彻,叙事各环节注重受众观剧心理,在国家话语的传递方面,对当下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故事讲述中阐释乡村政策,呈现扶贫历程

娱乐消遣是大众收看电视剧的重要心理动机,通过故事以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替代性满足,放松情绪,实现精神愉悦。对故事的要求借用沙坡兰的话即“近情理”,“只有近情理的东西才不会遇到听众与观众的抗拒”。故事有寻常和非寻常之分,对于前者,“合乎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情理,具有毋庸置疑的天然性。”b现实主义定位的重大农村题材剧归属寻常故事,叙事宜合乎生活情理,捕捉生动、自然的日常细节,使观众观看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生活的影子,由主人公的故事联系到生活实际,进而产生共鸣。

1.政策解读化入情节,深入生活细节

《山河锦绣》故事讲述采取以小见大手法,围绕柳家坪这块土地三十年的变迁,“将党的兴农惠农政策贯穿始终,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抓扶贫的力量组合完整展现,也将企业帮扶、科技帮扶、教育帮扶等全社会助力脱贫攻坚的内容纳入剧情。”c通过精心构思的叙事,艺术地阐释国家政策,呈现其在乡村的推进过程及引领的乡村变化。对乡村政策的书写与故事情节、民众生活紧密结合,使观众在趣味盎然地欣赏故事、品味熟悉的生活中,完成政策的理解和接受。虽然个别内容触及的政策密集,节奏有些快,但剧作整体在故事与政策的结合度和策略运用上可圈可点。比如围绕精准扶贫政策的讲述,先是返乡的高枫向关切询问他的亲人介绍扶贫队的工作,涉及政策要义;进而,书和以质朴的语言解答秋玲的困惑,谈自己对建档立卡的理解;大满夫妇虑及入户摸排工作烦难,思忖为高枫分忧。以生活化、接地气的方式,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政策。人物对政策的不解正是扶贫队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作为伏笔铺垫出后面一系列摇曳生姿的情节—-村民动员大会上的热烈讨论,村民的心理骚动,大满那份含水分的贫困户名单。故事继续推进,高枫等三人严格按政策规定,遵守工作要求,挨家挨户摸排登记,通过与各色村民接触交流的情节场景,呈现建档立卡的具体实施步骤,也反映了民生民情和扶贫工作的事无巨细。由此,多角度、有层次地完成政策书写,而且是化入生动可感的情节,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而非简单通过会议传达、官员的口头说教、文件的直接宣读,潜移默化中满足了大众的认知,普及了政策。

2.直面问题透彻解析政策,加强剧作厚重感

在“求真”心理下,受众认知的满足,对信息的接受,有更深层次的需求。重大题材农村剧也有对生活深入书写的自觉追求,如《山海情》故事跨越几十年,讲述西吉从“走出去”到“引进来”的发展历程,涉及整村搬迁、扬水工程建设中的复杂问题;《花开山乡》触及权钱交易、鄉村恶势力等社会毒瘤,通过正邪故事组织强烈的戏剧冲突,在邪不压正的旋律中完成国家生态保护扶贫政策的书写。《江山如此多娇》《大山的女儿》等涉及传统村落宗族文化与新时代对接的矛盾冲突。

《山河锦绣》创作力求“跳出传统‘农村剧和简单的讴歌型主旋律剧的程式”,“要用这部剧告诉观众,国家为什么要进行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行动,攻坚的难度在哪里?”c体现出直面问题,将社会问题的揭示与政策的宣讲紧密结合中,内容推向深层。以精准扶贫到第一书记派驻为例:剧作讲述中央巡视组到石头村调研走访,观察到一幅幅令人痛心的贫困画面,发现扶贫款的盲目使用、数据水分等问题。于是,中央做出政策性调整,纠正问题,扭转局面。由此,泥河水库工程推进,扶贫队下派各村,高枫等年轻人来到柳家坪开展工作。在扶贫过程中,长滩村出现贫困户误报漏报,国文前往调研,发现村两委已成空壳,组织涣散等问题。随后,中央派驻第一书记到贫困地区抓党建、促扶贫,改进机关作风的政策出台,雅奇经选拔培训,作为第一书记派驻柳家坪。剧作将现实问题的揭示与国家政策的颁布巧妙结合,以讲故事的方式,环环紧扣,阐释清楚各项政策措施针对解决的现实问题及成效。呈现实事求是精神指引下,国家政策如何推动一个个问题解决,中国乡村整体发展向好的趋势。在对政策透彻解析中,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也成为剧作突出特色,甚至深入到官场生态。真诚的创作态度、现实主义精神,使剧作更加厚重,赢得更多看点。

二、塑造具有生活质感的人物形象,加强剧作贴近性

真实的、符合生活逻辑的人物,自觉地拉进与观众的距离,唤起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观众由剧中人物的故事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心理上由影像事实到现实事实,实现“心灵真实”。d《山河锦绣》故事跨度大,出场人物众多。“艺术源于生活”,创作者经大量采访、采风,立足现实选取典型,经艺术地书写改造,与时代话语、脱贫攻坚主旨结合,绘制一幅宏大的人物群像。手法上,于群像中烘托、塑造血肉丰满、富有生活质感的个体形象,加强与观众的贴近性。

1.干部群像中突出具有个性魅力的理想国家干部国文

基于对乡村扶贫历程的全景书写,《山河锦绣》出场干部形象诸多。涉及中央及省、市、县、鄉、村各级领导,水利、财政、国企诸多部门领导,通过国文的生活、工作轨迹串联起来,具有普遍代表性。聂爱林是基层干部,随和敦厚,办实事,接地气;国正行是老革命,历经岁月沧桑,不忘百姓鱼水情,睿智、旷达;中央巡视组张组长犀利、敏锐……此外,也有行政不作为、思想陈腐的问题官员。干部群像为国文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和艺术参照。

国文作为扶贫战线上的领导干部,国家乡村政策的传播者、推进者,他的活动贯穿起机关与乡村两大空间、干部和村民两大群体,起到强纽带作用。剧作将其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塑造,融入驻村干部形象“引路人”的角色功能,突破当下创作中的领导干部形象。首先,围绕泥河水坝建设组织叙事,讲述90年代重返故地,治标治本,萌生修建水坝的理想;为了修建水坝使泥河流域脱贫,几经周折,排除各种困难;新时代完成夙愿,造福一方百姓。伴随他由县、市、省扶贫办的工作变迁,始终不改初心,塑造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干部形象。再者,从时空纵线撷取大量工作、生活的截面,如救灾现场,被误为普通工作人员的毫不在意;一线调研,对某些不正常问题、现象的批评质疑;在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中排除困难,说服不同意见的坚持;深入普通民众,入乡随俗的平易亲民……通过他对各类事件的处理方式、情感态度,有层次地呈现了一个真性情、大写的人,而非完美无缺、干瘪的符号化存在,令观众不由生发喜爱和敬重之情。剧作赋予国文这一领导形象的力量并非直接、生硬地灌输给大众,而是在故事讲述中完成,进而促进观众的情感认同、情感接受。

2.村民群像中突出乡土典型代表书和、大满、秋玲

广大村民是乡村剧的主体,经书写积淀,形成智者、苦情女、巧妇、保守老人、懒汉等类型形象。《山河锦绣》汲取传统叙事艺术,经改造与时代生活、故事情节契合,塑造一批散发泥土气息的乡民形象。山杠叔倔强、秋玲父慈爱、英子爹算计、满仓和满囤懒惰、赵刚子能言善辩、英子苦情……剧作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描写,通过合村初期、土地污染、建档立卡、村主任换届选举等情节段落中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构成生动鲜活的乡村生活画卷。在此背景下,突出书和、大满、秋玲三个代表人物,分别引领起乡村经济脱贫、教育脱贫故事。

书和、大满作为村组干部典型,参差映衬,构成有趣味、有意味的组合,加强形象接受。村书记书和沉稳、原则性强、执着理想,治理泥河、开垦荒地、发展连片种植,他对土地的深情痴恋贯穿始终,同国家推进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呼应。村主任大满心思活、爽直热情,又是“官迷”“小聪明”,体现出“不美自以为美,不智自以为智”的喜剧性格。与书和的土地梦不同,大满组织农民进城打工,办乡村企业,以增收脱贫。二人对照鲜明、互怼互损又和谐共振,一个带领村民外出务工,一个在村里搞实验田;水泥厂关停,一个张罗寻找新生计,一个寻访良方治理土地;一个在换届选举中遭遇新人挑战,一个在第一书记进驻后感到了失落;最终跟上新时代,并肩带领村民收获丰收的喜悦。二人不同的追求方向是乡村脱贫不同路径的探寻,两个形象包蕴丰富的内涵。秋玲是感情丰富的女性,剧作将其置于女儿、妻子、母亲、教师多重身份中塑造,执着于乡村教育、大胆追求爱情幸福、支持书和工作,既有传统女性的温柔贤淑,又有现代女性的勇敢进取、个性独立。尤其突出她的教师身份,通过挨户做工作将孩子带回学校、教室里充满爱心的讲授、到有关部门奔走呼吁、为学校环境的发展由衷欣喜……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完成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的形象塑造,也完成乡村教育逐渐走向正规、脱贫的历程书写。

三、营造典型地缘文化空间,加强剧作代入感,引发共情

王一川老师指出,减贫题材电视剧可以通过发掘和编织“地缘美学密码”,“在地缘生存景观、本地方言俗语、民间传说及掌故、民间智慧等层面凸显贫困地区民众的地缘生存故事并释放其潜隐的地缘内生力,在电视观众中造成特殊的审美感染效果。”“引发观众的共情,形成令人感动的艺术公赏力。”e突出差异性的自然地理、民俗文化景观,成为当下创作者不约而同的追求,荧屏呈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诸多民族地域影像。《江山如此多娇》《山海情》等剧作在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艺术书写中,赋予作品美学感染力和文化意蕴。

1.地缘生存景观加强空间代入感

《山河锦绣》故事设定在中西部山区,主要在留存诸多传统古村落的郏县拍摄,与群山环抱、长河回绕的自然景观结合,构建与故事相符的地域大环境。进而,将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民俗物象、村落生活填充于日常生活、生产劳作场景中。几处高高堆起的秸垛、闲逛寻食的山羊、窑洞、土炕、田间劳作、秦腔小调,随处捡拾的生活细节,不由让人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

地域生存景观的营造与影像技术不可分。剧作在用色调、光线、亮度、构图、镜头等方面,整体上追求写实性、平易性,打造生活的真实氛围。个别景观为凸显特殊的含义和情境氛围,充分运用视听艺术。如国文等去贫困山区调研,通过大远景、远景、俯拍、空镜头等画面,呈现群山环抱中,崎岖的山路上一行人向大山深处走去,配以“轻轻地聆听你,深厚而绵长的呼吸”的深情吟唱,以影像交代大山深处民众之生活闭塞,突出国文贴近大地、深入民众的形象。此外,大暴雨引发泥石流的灾难景观,丰收季节打谷场里簸扬谷物的劳作场景,村民置身金色的原野收割丰收、收割喜悦和美好未来的景观,皆通过富有冲击力的视听创设出沉浸式体验场景,激活观众感官记忆,进而产生情绪体验与情感共识。

2.方言俗语等其他地缘符号唤起认同

“方言是从表层(语音、语声)至中层(地方特色)和深层(地区民众性格、气质和精神风貌)都极具表现力的民俗事象。”f《山河锦绣》选择的演员大都为西北籍,以陕人陕语打造地域和人物的原生态。方言俗语的艺术运用成为剧作最精彩的亮点之一。当人物操着浓重的方音,张口“油馍串串,猪肉扇扇,我娃是个福蛋蛋”“财神爷遇到送子娘娘,喜上加喜,亲上加亲”等民间俗语、流行语、歇后语,地域气息、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展现了乡野世相人情,个性鲜明、地域气质浓郁的人物跃然目前。此外,民间传说及掌故可以帮助观众“窥见当地居民生存状况的历史渊源及其与当代生存方式的隐秘联系”。e《山河锦绣》中赵柳两姓存在百年积怨,因泥石流赵姓人家失去家园,合入柳家坪后冲突不断,三爷向三顾茅庐的国文讲述两姓的历史渊源,间隙逐渐化解,融为一体奔向新生活,地域掌故在讲述中被赋予相互依存、同根相连、相亲一家的深意。民间智慧“浓缩当地居民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地缘生活情感、理智、想象和幻想”,e投射在国文、书和、大满、秋玲、聂爱林等形象身上,突出地缘文化精神在人物生活轨迹、在柳家坪变迁中的作用,与脱贫攻坚主旨水乳交融,使观众对剧中人物的生存条件感同身受,进而对人物的变乡之志,奔向新生活的努力付出,对土地的深情,更容易理解接受,唤起共情。

四、庄谐并举,寓教于乐,实现价值引领

喜剧的笑有强大的心理穿透力和感召力,对人的心理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完成教谕功能。当下重大题材农村电视剧普遍注重喜剧审美,《最美的乡村》《花繁叶茂》《遍地书香》等一批剧作皆在乐观机智、活泼诙谐的表达中,完成国家政策话语传播,对大众发挥思想教化作用。《山河锦绣》整体追求宏大的史诗风格,书写乡村脱贫的伟大历程,体现出主旨的严肃崇高,具体情节、场景通过多样化的手法、喜感各异的人物、多种类型的笑,营造庄谐并出的审美风格,推进故事的接受认同。

1.丰富的喜剧手法,服务脱贫攻坚书写

民间是喜剧的土壤,民间艺术“多用巧合、误会、夸张、对比、猜谜等手法构成,大多洋溢着乐观欢快的气氛。”g《山河锦绣》从民族民间叙事中汲取营养,调用丰富的喜剧修辞,在家长里短中讲述乡村变迁故事,将生活化的喜剧情节与脱贫主旨结合。并充分运用影视视听艺术、戏剧对话艺术等多种手法。以国文与周厅长的一段交流为例。当听说水坝项目没入围,事情复杂,国文希望简单说说原因。厅长道:“这复杂的事情,你咋用简单的话说吗?简单的话,你咋能说明复杂的事情呢嘛!”国文笑:“这到底是简单还是复杂呀?你咋不能说嘛?”厅长无奈:“你看看你这个人真是的!话都说到这儿了,你还不明白吗?”人物语言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极具戏剧性。随后是一场无声胜有声的辩论,只见厅长站起身,脱去外套,翻开文件……这一段精心设计的对话、表演、声画、道具,形成对比、反复、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出含义丰富的喜剧效果。周厅长的含蓄、吞吐与国文的认真、直接对比,人物闪烁的言语缝隙透露出的信息耐人寻味。更多的喜剧性来自乡村世界。如扶贫工作队到村民家中摸排登记,三个年轻人兵分三路分头行动,通过交叉剪辑,在三个场景间快速切换,与对话问答结合,形成错位巧合,与演员个性化的表演、俏皮的音乐共同营造欢快、诙谐的氛围,笑声中呈现村民渴望摆脱贫困的心态、建档立卡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此处激发的笑正是与贫穷、落后、愚昧代表的過去告别,奔向新生活迸发的笑。

2.多样类型的笑,加强观众接受

喜剧的笑丰富多彩,有嬉闹、讥嘲、欢快、温情、诙谐、幽默、否定等。《山河锦绣》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涉及场景、人物众多。根据故事情境、人物性格、褒贬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呈现风格各异的笑。国文理性智慧,迸发的笑透出智性幽默;大满有些急功近利,围绕他的笑滑稽诙谐;书和秋玲相濡以沫,散发令人莞尔的温情笑意;淳朴、乐天的村民们播撒的笑,充满乡村俚俗的嬉闹色彩;当触及问题官员、社会反常现象,爆发批判否定的辛辣嘲讽之笑;英子爹换亲成功的沾沾自喜,引发心酸的讥笑;丰收的稻田里,欢声笑语间,空气里充溢着通透喜悦的笑……多样态的笑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当村民们为了贫困户名额,演出离婚大战、与扶贫队长高枫拉近乎、没评上贫困户砸坏村委会玻璃,一个个令人哑然失笑的片段,反映了村民思想观念的狭隘局限,细思也是贫穷压迫下的心态,追问背后又是一个个心酸的故事,跑运输因事故全责,负债累累;养蜜蜂赔了钱,血本无归;在水泥厂工作落下肺病。笑声中窥见生活中严肃的内容,引人深思。《山河锦绣》犹如一曲乐音缤纷,主旋律庄重、明亮、欢快的曲子,庄谐并出,加强观众的接受。

结语

席勒指出,艺术中的道德教育最容易走向庸俗,道德教育只能依附于审美快感。重大题材农村电视剧承担主流话语的传达,欲实现对大众的成功传播,首先应注重文本叙事艺术——在国家话语与受众需求间的平衡,只有受众娱乐、认知、审美等心理获得满足才能激发欣赏的热情,进而完成重大题材农村电视剧的主旋律叙事功能价值。《山河锦绣》的成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故事到人物,从农村场景到表演状态,从形象到语言,观众都能感受到剧中浓浓的乡土风味,也能感受到农村发展与时代发展那种内在的契合感,对剧中主要人物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共情。这一切,可以说都是生活带给创作者的灵感、激情和启示。”h剧作通过接地气、深度娱乐、唤起民众情感认同和思想共鸣的叙事策略,完成跨越三十年的中国乡村扶贫历程书写,体现出创作构思、剧作文本、观众间的良好互动,为电视剧讲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故事提供了艺术启示。

注释:

a[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b余秋雨:《世界戏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页。

c《山河锦绣:致敬脱贫攻坚精神》,http://sn.people.com.cn/n2/2022/1226/c378288-40243313.html。

d史可扬:《影视传播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页。

e王一川:《地缘内生力与地域美学密码——兼谈减贫主题电视剧的美学效果》,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3)。

f朱希祥、李晓华:《中国文艺民俗审美》,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g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页。

h尹鸿:《电视剧〈山河锦绣〉:山乡巨变的中国故事》,《光明日报》,2022-11-27。

猜你喜欢
叙事脱贫攻坚新时代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