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树彪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对信息科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开始实施的新课标改革,明确了信息科技学科的育人价值和核心素养,为教育出版企业的新教材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机遇。文章基于对新课标教材编写的研究,分析了旧课标体系下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理念更新、数字教材建设、多元资源开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加强教师培训等方面探讨了教育出版企业基于新课标的信息科技教材建设思路,以期为参与信息科技学科建设的教育出版企业和教研人员提供参考,为推动信息科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教育出版;信息科技教材;新课标;数字教材;学科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科技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然而,当前我国基于2003版课标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凝练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分类及教育目标[1]。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2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信息技术课改为信息科技课,并将信息科技纳入必修课程。自此,信息科技学科迎来了从“0”到“1”的转变[2]。面对来势迅猛的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新教材的编写,以及围绕新教材开展符合新课标育人目标的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发展,成为教育出版企业和教研人员的研究课题。基于此,文章将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入分析与解读,总结旧课标体系下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探究教育出版企业基于新课标的信息科技教材建设思路,旨在为新时代教育出版企业信息科技教材出版和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一、旧课标体系下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在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教材已经基本形成规模和体系。但是,从教育部原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开展的针对信息科技教育實施现状的调查发现,我国当前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仍然存在如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层次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
(一)教材无法满足不同区域教学需求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有很大差距。很多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及选用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资源匮乏地区师生的实际需求。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时虽然考虑了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但是采用了较保守的编写方式,导致难以适应发达地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区域差异性还体现在课程实施上。我国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独开课;另一种是将信息技术课融入综合实践课程中。这种现象使得不同地区在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数字鸿沟”[3]。
(二)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社会发展
一项针对中小学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正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出版时间跨度从2005年到2017年,包括40余家出版单位的50多个版本[4]。在这些教材中,小学阶段教材多以学习画图软件、打字软件、文字编辑和Flash动画设计等操作工具为主,中学阶段有的教材仍在介绍已经很少使用的操作系统、图文处理软件等,这些内容已严重滞后于当前时代的社会发展,学生所学内容很难满足日常生活和个人发展需求。而这种只强调操作技能的教材,也不符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素质教育。虽然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地市自发组织编制了相关教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需求,但是我国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材更新速度慢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三)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师资结构不合理。从课程发展和教学效果角度来看,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更适合信息技术教师岗位。而在当前信息技术师资队伍中,具备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在信息技术教师中的占比不足1/3,难以满足新课标下信息科技学科建设的要求。此外,还有一半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承担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以外的工作,如兼任学校信息员或者同时担任其他学科教师等。二是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由于信息技术学科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缺乏领悟新课标和学习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对教育出版企业来说,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其教材的出版发行,同时其得不到教师有益的教学反馈,教材质量也无法有效提升。
(四)资源建设不足阻碍了新的教育理念传播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如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等已经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而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更丰富的教材呈现形式、辅助教学资源以及现代化教育平台等来实现。但是目前基于纸质教材的教学,教师只能将课程教学的开展寄托于新的教学设备和软件上,这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部分经济落后地区连基础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教师仅凭纸质教材和单一的学习资源开展教学,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以讲解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这降低了信息技术课的体验性和趣味性,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从新课标看信息科技学科教材变化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也是教育出版企业开展教材建设的努力方向。2022版新课标中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素养为导向。技术导向无法支撑起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故新课标打破了传统信息技术课程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的枷锁,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更加关注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创新与实践以及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等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提倡项目式、合作式的学习理念,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掘学生潜能,突出个性发展。三是更加注重教学评价。新课标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注重情境中的评价和整体性评价,有效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5]。
在新课标颁布以前,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并没有国家级的课程标准,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则会研制自己的课程标准。此次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学科划为独立的必修学科,使信息技术学科地位显著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学科理念和教材编写思想。
首先,是从“技术”到“科技”。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这次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将课名从信息技术改成了信息科技,这体现了教育思维的转变,对教材编写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纵观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如文字编辑、动画制作、软件使用、编程学习等,大多还处于技术学习层面,关注知识点和技能训练,只教会学生知其然。而“科技”则倾向于科学的、整体的认识,强调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内化理解、融会贯通,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逐渐形成学科素养。“科技”理念的引入,更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需求。
其次,是跨学科思想的强化。新课标将“跨学科主题活动”作为信息科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育出版企业应更强调在贴近生活的、真实的活动情境中的获得性学习,而现实生活情境必然涉及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育出版企業引入跨学科观念,可以为学生构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发掘各个学科间共性的创新精神。学生将前沿信息科技应用到生活中,形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并学会如何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是以学科大概念为导向。以往的信息技术教材,因为缺乏学科整体的概念,知识编排杂乱,不成框架体系,导致重复学习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对编程语言基本语法知识的学习,小学阶段教材有“程序中的三种流程”,初中阶段教材有“程序设计初步”,高中阶段教材有“程序设计基础”,所学内容相差无几,区别仅在于呈现方式和内容多少。而此次新课标则构建了明确的信息科技学科大概念,将学科的内在逻辑贯穿知识网络,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来组织各学段学习内容。新课标提炼了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六大逻辑主线,螺旋式设计课程模块:小学低年段以体验为主,小学高年段辅以少量理论知识;初中重视概念和原理知识的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科大概念为导向的信息科技教育要求教学从本质出发,能以整体性思维方式积极构建教学框架。
三、基于新课标的信息科技教材建设探讨
教材是教育出版企业的生命线,开展基于新课标的教材编写和学科建设,无疑是教育出版企业当前及未来几年的重点工作。信息科技学科具有知识前沿性、资源数字化等特点,教师开展教学时更依赖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因此教育出版企业在组织作者编写信息科技纸质教材的同时,可以围绕教材和资源数字化研发、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优化教育服务等方面,巩固信息科技教材建设。
(一)响应国家号召,加速立体化数字教材建设
新课标呼唤新教材。教育出版企业应积极研究新课标,打造符合其标准要求和理念的教材载体。对新教材,教育出版企业应以信息科技学科大概念为框架统领,打造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的梯度式课程体系结构;教育出版企业应以大单元思想来设计跨学科探究主题,用生活案例将不同学科内容组织成一个个有机整体,体现知识的整体性,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出版企业应以项目式学习来聚合知识点,让教学从以知识点为导向转变为以实现项目目标为导向,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内化知识,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多层次教学需求呼唤新教材形式。单纯的纸质教材形式单一、更新困难,显然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在信息科技学科建设中,教育出版企业应将数字教材作为发展方向。数字教材应具有立体化的内容呈现和智能化的交互方式,能依托数据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通过行为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除了更新教材形式,教育出版企业还应围绕数字教材进行多元化资源开发,打造不同难度的资源以解决教育水平不均衡问题,打造不同特色的资源以实现地市的特色教学,打造虚实结合的软硬件资源来满足落后地区的教学需求。此外,教育出版企业的编辑还应密切关注前沿科技及其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和相关资源,以满足师生需求。
当前,数字教材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信息科技学科理应先行先试,走在前列。但是,除了存在前期经费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等困难,数字教材还面临版权保护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此外,教育出版企业还应积极与技术公司合作。数字教材建设对内容和技术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育出版企业普遍有内容缺技术,技术公司则有技术缺内容,教育出版企业与技术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有利于提高数字教材的质量。
(二)巩固教师资源,助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新教材呼唤新教师。教师是新教材理念的实践者,是新课标精神落到实处的关键。教育出版企业想要提升学科教材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巩固教师资源,加强信息科技教师培训是核心。新课标下的信息科技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数字素养。因此,教育出版企业可以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切入,聘请学科专家围绕以下主题开展培训: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能够在与学生交往中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有意义的信息,不传播虚假和不良信息,促进学生建立信息意识;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会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在数字世界自觉遵守相关法律、尊重伦理道德,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针对新课标的培训也同样重要且紧迫。义务教育信息科技学科的新课标颁布已有一年多时间,各版本教材编写送审已进入最后阶段,新教材最快可能于2024年投入使用,彼时,教师将成为新课标、新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键桥梁。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虽然教育部组织了“1+3+X”新课标培训,各地市教育管理部门也组织了相关培训,但是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论学习需求依然强烈[6]。因此,教育出版企业可以依托教材编写过程中建立起的专家资源,开展广泛而系统的新课标培训,以满足教师的理论学习需求。此外,在新教材投入使用后,教育出版企业还应协助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持续的结合教材、课程资源、教学实践的培训,特别是针对大单元、大概念、大观念教学以及数字教材使用等新事物、新技术、新理念的培训。
(三)优化教育服务,打通信息科技教学堵点
教师新教学理念的实践和新时代学生的智慧学习呼唤更优质的教育服务。2021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旨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减负提质增效。“双减”政策的落实,促使智能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等理念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基于新理念的教学实践只能在少数地区和学校进行,落后的教育服务成为信息科技学科建设的堵点,因此优化教育服务是教育出版企业教材编写和学科建设的重点。
在教辅服务方面,教育出版企业可以对现有的纸质教辅资源进行科学的研究,以用户为导向,推出适应个性化教学场景和课程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辅助工具。这些教辅工具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拓展性的学習指导。同时,这些教辅工具也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在线教育中,更好地实现智能化、互动式教学。在技术服务方面,教育出版企业可以通过研究师生个性化教学需求开展智能化定制服务,如提供以数据驱动的学习方案、根据学习进度的课程设计、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交互式学习等。教育出版企业可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出能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分析的教育产品,以此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提供基于学生需求、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源和服务。在软件服务方面,教育出版企业可以引入网络课堂系统、在线测评系统等学习管理系统,帮助教师实现数字化学习管理,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此外,基于教材优势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也是教育出版企业优化教育服务的有效途径。信息科技教师可以在教育出版企业搭建的平台上分享对新课标的学习体会,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交流大主题、大任务的跨学科教学方法,而教育出版企业也可以基于平台上教师分享的相关内容开展优质的出版选题策划。
此外,教育出版企业还应积极推动学校软硬件环境的改善。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育出版企业不仅负责编制出版各类教材、教辅等教育图书,还承担着传授先进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水平等重要任务。教育出版企业应辅助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和群体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逐步减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信息科技教育条件及教学质量的差距,提升信息科技教育的公平性。
四、结语
信息时代已来,科技迅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手正在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可以预见,以技能习得为目标的教材编写模式和以知识传递为主线的课程理念将被时代所抛弃。教育出版企业应尽快采取行动,以新课标教材为基础加强学科建设,解决好教材应该怎么编、课程应该怎么开、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如何学等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才能在新一轮的教材出版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当前,旧的信息技术教材体系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教育出版企业只有积极面对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从数字教材建设、教师素养提升、优化教育服务等全方位发力,才能更好地推进信息科技教材建设,提高信息科技教育质量。相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信息科技学科新教材一定会彰显其新时代的育人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数字人才。
[参考文献]
[1]熊璋,黄国洪.立足新时代,构建新课程:关于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设计的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20(01):4-7.
[2]熊璋.重核心素养,育数字人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N].中国教育报,2022-05-11.
[3]李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信息科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赵健,吴旻瑜,万昆.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状况的调研结果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115-1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6]熊璋.2023,信息科技课程建设关键的一年[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