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赤壁赋》的语言美

2023-09-22 09:04耿朝宁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赋体音韵赤壁赋

耿朝宁

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于七月十六日与客在赤鼻矶一带泛舟夜游,在清幽的月下忽有所感,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全文仅寥寥数百字,却很好地展现了初秋的夜色之美,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超然于物外、旷达不羁的情怀。这篇文章不仅有着美的意境,而且有着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本文主要从形式、内容及风格三个方面,探讨《赤壁赋》的语言之美。

一、参差之美

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当中。赋对辞藻与文采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色。单就形式而言,《赤壁赋》在形式上有着参差之美。

苏轼在承袭传统赋体的基础上,打破汉代大赋、魏晋骈赋及唐代律赋的限制,灵活地运用整句与散句,使《赤壁赋》一文呈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作者既运用了散句,又运用了四言整句、五言整句、六言整句、七言整句及八言整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句是散句,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四言整句,“少焉”为散句,其后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则是七言整句。苏子在《赤壁赋》一文中丝毫不拘泥于传统赋体在形式上的窠臼,而是显得非常洒脱。整句与散句错落有致,从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式之美。赋原本是一种形式较为刻板的文体,但苏轼在进行创作时对其进行了改造,在充分展现传统赋体铺陈排比、气势雄浑等优点的同时,打破了传统大赋在形式上的局限,灵活地运用整句与散句,恰到好处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二、音韵之美

至唐朝时期,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已经发展成为“律赋”,在音韵方面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赤壁赋》同样也是如此。作者在文章中不仅采用了“押韵”的方法,而且运用了大量的感叹词、叠音词,使作品读来朗朗上口,如珠落玉盘,极富音韵之美。

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连续采用了“间”“天”“然”“仙”等韵字;在第三自然段中,又采用了“空”“穷”“终”等韵字。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感叹词,以增强文章的语气,比如“哉”“乎”等。《赤壁赋》中的叠音词也比较多,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浩浩”一方面形容了月下水色的苍茫,另一方面使文章具有音韵之美。又如“飘飘”“渺渺”“袅袅”等都能给人带来美的音韵享受。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四言整句,如“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等。这些句子不仅句式十分相似,而且尾字(如“慕”“诉”等)均为同韵字。苏轼十分注重文章在形式上的美感,在遣字用韵上也下了极大的功夫,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音韵之美。

三、清新之美

賦在汉代也被称为大赋,其特点是辞藻华丽,篇幅较长。一些文人在作赋时总是绞尽脑汁,选用大量的词句来铺陈,导致文章内容空洞、苍白。苏轼在《赤壁赋》中虽然也讲究遣词造句,但所用的词语大都言简义丰。因此,《赤壁赋》在语言风格上也具有清新之美。

例如,在描写月下美景时,作者并没有选用生僻难懂的字词,而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来形容。这八个字极简,却又极富美感,既描写出了月下水面的浩渺,又展现了清幽逸远的意境,令人顿生飘然出尘之感。又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同样浅显易懂,但所呈现的意境却极其深远。再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只寥寥十二个字,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初秋月夜的静谧、清幽。清风明月向来是中国文人最爱的景色,文人们常以清风明月来象征自己的情操,表达自己不萦于外物、不受世间俗事羁束的清净与自在。苏轼写清风,写明月,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不拘于世俗的超然与豁达。明月悬空,世间万物皆被笼罩在这苍茫的月色之中,澄澈的江水似乎洗净了尘埃,周围的景色显得既空灵幽静又清新美好。在这样无边浩渺的月色之中,无论是苏子还是舟中的客人,甚至是读者,都情不自禁地生出忘却红尘之感。

综上所述,《赤壁赋》一文的语言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参差之美、音律上的音韵之美,而且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之美。无论在何时何地,翻开这篇文章,我们都能感受到充斥在字里行间的美。

(作者单位:河北正定中学)

猜你喜欢
赋体音韵赤壁赋
《文心雕龙·诠赋》“虽合赋体,明而未融”辨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苏东坡《前赤壁赋》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述客主以首引”成因新探
词章与经义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论赋韵批评与写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