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伟娜
摘要:初中体育课程肩负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已经步入实质性阶段,现行的初中体育课已经转变为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内容随之发生了很多改变。在这一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必须随之改革创新,如何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应成为每一个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需要深度探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 初中体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 教学改革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逐渐成熟,有极强的可塑性,通过开展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够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受应试教育思想残余的影响,初中学校和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和健康课程的重视。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积极性不高,体能和身体素质有待加强。因此,进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改变,下文对此展开了进一步探讨,力求能够促进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顺利开展。
一、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新课标对体育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最终实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来说,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更是推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稳步开展的有效途径。进行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传统的初中体育课程设置以及训练强度均需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但是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存在个体性差异,如果按照同一强度体育训练安排所有学生参加体育课程,并不能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紧跟课程教学进度。同时,这样的运动方式会对一部分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学生身体遇到伤害时,势必会影响其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影响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借助规范的运动项目和科学的运动方式,帮助人们改善和优化身体状态。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在这一阶段,如果对其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身体素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业压力较大,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是其进行高强度学习的重要基础。
(三)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刻板印象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以及制定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认知也同步受限。随着初中体育与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传统认知也能有所突破,新颖的教学形式能够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另外,初中体育与新课程教学改革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全面、科学的认知,让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意义以及体育运动对自身成长的促进作用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学生在对体育课程教学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后,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过程和体育知识学习过程的主观感受也会发生变化,这恰恰是体育教学改革期望取得的效果。
二、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内容设计脱离学生身心发展实际
一直以来,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设计与选定课程内容时,注重课程内容体系是否完整,但是完全忽略了初中学生个体需求和自身兴趣爱好。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开放性,这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难以对这样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缺乏多元化特征,与心理健康、体育文化等有关的内容相对较少。除此之外,体育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不具有实用性。学生在课堂上學习到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无法发挥科学指导作用。
(二)缺乏贴合实际的教育理念
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是由运动专业毕业生或是专业运动员担任的,因此,他们的体育理念相对空泛。虽然其专业能力较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育”,有的教师过于注重“体能”。据统计,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应该以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为主,学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这一教学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过于严苛,觉得体育课程对于自己是一种负担,无法获得身心上的放松。还有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应该是学生进行身心放松的渠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过程过于松散,无法取得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
(三)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内容标准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并未明确具体的内容,而是采用目标体系作为具体课程标准。初中体育教材中所涉及的体育技术有1~2种,这为体育教师预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和安排体育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并不具备积极的课程意识,致使教师在自主选择课程和适合的教材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关于心理健康领域的内容标准并不具象,且要求相对较高,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变得很困难,可应用性不强。
(四)学生缺乏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初中体育课程基本以室外运动为主,学生具有一定自由度,许多学生都乐于上体育课。但是,学生之所以喜欢体育课,主要是因为他们将体育课当作休闲娱乐的时间,对于教师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不在意,甚至在教师讲解体育技巧时,也不会认真听取,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对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不利的。另外,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极易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概念相混淆,进而将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程项目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体操、田径等运动为主。这类运动项目完全忽略了初中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自身需求以及学生可接受程度,致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心理。
三、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性思路
(一)尊重學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长期以来,初中体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味地将体育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进行知识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压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对此,体育教师应坚持应用新课标中的教育指导思想展开教学,突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我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比如,在开展“30米往返跑”接力比赛时,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会先为学生讲解清楚游戏规则,之后安排学生做好准备,直接开始进行接力比赛,但采用这种方式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指导思想下,教师在准备接力比赛之前便做好备课工作,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分层分组,每一组别的学生能力相近,这样在开展接力比赛时学生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比,并在游戏过程中发现自身需要注意的方面,组内学生能够就比赛相关事项进行积极互动,在讨论过程中思想进行碰撞。通过这种方式,在整个“30米往返跑”接力比赛过程中,能够实现学生在比赛过程互相探究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丰富体育教学方式,发挥学生运动潜能
现阶段,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面临必须迎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及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困难。对此,体育教师必须丰富自身教学方式,其中,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方式便是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具体知识。比如,学生在学习关于“篮球”的知识时,为了促进学生对篮球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篮球技巧或者通过多媒体示范的方式安排学生进行练习。为了提升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抛接球游戏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轻松掌握抛接篮球的正确方法。其次,在学生掌握了篮球基本技巧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开展篮球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学生不但能够发现篮球运动的乐趣,体会到良好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增加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在取得比赛胜利心理的驱使作用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在比赛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整个比赛过程进行总结,对于比赛过程中的优秀行为给予表扬,并给予获胜团队一定的奖励,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带给的无穷乐趣。
(三)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强化学生课堂感受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学生拥有足够的兴趣,就会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在兴趣满满的状态下,能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思考学习该课程的内在意义,感受体育运动的内在精神。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活动时,应尽可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自由展现自我,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练习,而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之下进行锻炼。比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将有相同兴趣的学生进行组队,让学生在互相合作、志同道合的氛围下开展运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运动项目完成之后,组内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长处与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对运动技巧的掌握,为之后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做出良好铺垫。由此可见,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坚持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发现体育运动的乐趣,提升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效果。
(四)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固守传统教育理念,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知识讲解为主,辅以动作示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练习,最后安排学生自由活动。采用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会逐渐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得这门课程越来越趋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针对这一实际,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打破这一教学模式。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应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比如,教师将每周固定的一天设定为“体育比赛日”,学生既可以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体育比赛,也可以参加由教师自己组织安排的各种有趣的比赛,比赛既可以以个人形式参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其中。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自行车骑行、登山、攀岩、轮滑等户外运动项目,通过这些户外运动项目,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身心更加放松,还能够增长学生见识,拓展学生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体育运动锻炼能够促进其身体生长发育,提高其身体综合素质,同时,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体育教师,应当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升自身意识,深度挖掘新课程改革内容,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通过多种途径寻求适合初中学生的课程教学路径,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推动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为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兴志.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1):67[CD*2]68.
[2]张小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探讨[J].体育风尚,2019(9):93[CD*2]94.
[3]沈晓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探讨[J].名师在线,2019(3):85[CD*2]86.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