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民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新疆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新疆独特的区情和人情、新疆青少年发展的身心特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特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要通过设计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来促进新疆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疆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理论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其独特的功能,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有利于新疆各民族青少年之间健康发展,促进新疆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凝聚力,促进新疆和谐稳定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新疆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新疆独特的区情和人情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利于人和人之间的语言、肢体和思想的交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几乎都是在集体中学习和竞赛,在集体中教学有利于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技术动作上来,转移到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服从和反抗、失败和成功、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上来。在集体中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共同进步和提高,有利于增加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强新疆各民族间青少年学生间的凝聚力,从而忘记民族隔阂,增强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新疆青少年发展的身心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分组教学、合作教学的方式,利用青少年学生喜欢好动、好奇、单纯、好胜的心理和性格,增强组内之间合作和组间之间竞争,有利于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正常人际交流,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减少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民族矛盾。
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规范性、组织性、计划性培养新疆各民族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遵守课堂制度。利用体育竞赛的“规则”培养新疆各民族学生遵守游戏规则、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学生在游戏比赛中的“角色”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服从意识。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指的是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现代中国发展经历了多次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和三好学生的标准、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以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能够培养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具有心理素质过硬和能够适应社会以及道德健康的全面发展人才。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能和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寻求运动主线和社会适应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四、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
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一定有符合时代发展、历史选择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潮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价值观念体系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游戏和竞赛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动态交流互动的“小社会”。作为教学主体的青少年学生,体育教师要让青少年学生在教学中服从体育教师的引导、指导,必须在课堂上遵守体育课堂常规,尊重师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管理。在游戏和竞赛中引导学生遵守体育游戏和比赛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互相学习,主动扮演好自己在游戏和竞赛中的角色,主动适应自己在新的体育游戏和竞赛中的环境,调节自己的价值观念,积极主动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奉献。体育教师要引导新疆青少年学生在“小社会”中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主动适应并不断改造“小社会”,要对新疆青少年学生在“小社会”的行为表现、价值观念及时进行表扬和批评指导,引导新疆青少年学生在“小社会”不能有狭隘民族偏见和行为。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特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时主要是在身体练习中进行,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在实践中学习体能、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习体能和技能是载体,一堂课必须练习体能和技能,这是前提和基础,否则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可能是语文、数学或者游戏课程等。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则是学习体能和技能,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终极目标,最终目标是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又是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人社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所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重要功能和目标就是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海涛.体育教学促进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林萍,胡加匡.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0).
[3]陈洪生.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