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 屈玉丽
[摘 要]“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各学科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抓手。“五个认同”的教育内容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均有体现。文章分析“五个认同”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入手,探讨高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8-0013-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见“五个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五个认同”文化因子,为高中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优秀的文化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立足教材,有利于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丰富教学方法,有利于整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借助教师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一、立足教材,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
“五个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分布广泛又有所侧重,具体表现为以选文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某种认同感,或促使多种认同元素在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应以“五个认同”为着力点。
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表现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等方面。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伟大祖国认同教育,一方面以叙述爱国英雄人物事迹的篇目为学习对象,如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均表现出对英雄人物勇于斗争、不畏强权的赞颂;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借香港回归事件,表现出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以赞美祖国壮丽图景的篇目为学习对象。如课文《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和体悟以上课文时,首先要引起学生对庄重话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历史的厚重,然后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从而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总体表现为反对民族分裂,强调各民族始终将共同利益置于首位。同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一方面表现为对有着共同历史印记、文化特质的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如在教学“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汉字文化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探索汉字形体演变中感受古人智慧,在中外词义对比中感受汉字的简洁美,在古今词义辨析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表现为维护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强大凝聚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一文展现了抗击疫情过程中各族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局意识,赞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团结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体现为以传统艺术、文化作品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和以传统美德、思维方式、审美气质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秦腔》一文,通过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特征,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在精神文化方面,教师可以借助《〈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指导学生学习儒、道思想学说蕴含的文化哲理;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苏武传》中苏武持节不改的品格操守,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教材中,革命文化体现在赞扬革命人物品格和弘扬革命事迹的相关课文中,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讴歌了革命作家纯朴勇敢、忠于革命的高贵品质;《沁园春·长沙》表达了对“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的赞扬。除此之外,教材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课文都是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扩充,对革命文学作品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并有意识地将文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在教材中体现在总结党的理论成果、赞扬优秀党员及其事迹的课文中。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节选)》等课文是从党的理论和党的奋斗历程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记叙了一位党的好干部的光荣事迹,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信念;《小二黑结婚(节选)》《荷花淀》等课文通过对人民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教师在讲授此类课文时可适当融入党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但同时教师应保留语文课程的特点,避免学生产生“语文课与政治课等同”的想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紧紧围绕“四个自信”。首先,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在教材中亦有体现。教师可以借助《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课文,向学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厚的思想基础,从而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当下生活的美好,使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产生认同。此外,教材借展现中国科技实力的课文向学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等课文通过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背景资料,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以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
经分析可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反映文化认同的内容较多,同一篇课文涉及多种认同文化因子,分析维度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因此,挖掘并分析教材中蕴含的“五个认同”文化因子,有利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丰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
高中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应借助语文教学“润物无声”的特点,创设相关情境,整合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
(一)以情境创设为主,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情境创设应注重实际生活与教材课文的联系,致力促进师生对话。高中语文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应重视情境创设。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提出的“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为教学情境创设提供了多种渠道。如在教学《长征胜利万岁》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短片,以视听结合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影视短片中声乐光影的配合、文化传承人的倾情演绎,加上班级氛围,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革命道路艰辛与曲折的感悟,引导学生学习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的认同。教师借助现代媒介,将中华文化等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给学生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与利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
(二)整合教学方法,形成协同效力
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與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运用任务驱动法、实践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开展主题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整合多种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素养,树立正确观念。如 “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挖掘生活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以新疆阿拉尔市为例。作为塔里木河发源之地、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三五九旅传承之所的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的阿拉尔市,因为所蕴含的丰富优质语文教育资源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其中各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教师在开展教学引导时,应以了解家乡的人、物、风俗习惯等为抓手,以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为目的。可设置制作英雄人物名片、写人物小传、讲述自己眼中的英雄等活动任务,并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调查,进行文化寻根,以了解家乡文化发展史,进而为家乡的发展写倡议书等。在活动任务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确定合适的人选,并对实践的可行性、所选话题的价值进行把控,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相关人物的光辉事迹、自强不息的精神等。整个活动考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及文字撰写能力等,可以促使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因此,利用任务驱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调动学生文化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正确评价引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要想在教学中增进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的评价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对相关事物做生成性评价,对学生做发展性评价,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
(一)以生成性评价,促学生产生积极情感
课标提出要“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评价时不应局限于目标达成情况,而应纠正学生的知识理解偏差,转变学生的错误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的思想向纵深方向发展、塑造学生正确的观念。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句式长短不一、内容天马行空。这造成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主旨时存在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此为契机,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评价: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正是通过这种自由体式的诗歌形式、喷薄式的表达方式、排山倒海的气势表达出来的。教师可以此评价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赤诚之心与澎湃之情。教师还可以拓展作者郭沫若同时期的诗歌《女神之再生》,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及五四时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进而对革命文学作品产生积极情感。
(二)重发展性评价,促学生形成正确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教师的评价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一致,要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欣赏教师语言行为的过程,积极、鼓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学生还可以在聆听教师教诲的同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如在《登高》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有意识地围绕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启发学生去探索诗人的“悲”是难以实现“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导致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评价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审美赏析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教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资源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贯穿高中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探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途径,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而相关的策略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中国民族,2021(8):4-7.
[2] 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基金项目]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塔里木大学汉语言专业。2.教育部“文化与边疆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3.兵团高校思想整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胡杨精神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课程育人。4.兵团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5.兵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6.塔里木大学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项目编号:YLZYXJ202210)。7.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项目编号:TDYLKC202217)。8.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TDGJSZ2204)。9.塔里木大学校级科研创新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以阿拉尔市初中为例”(项目编号:TDGRI202158)。10.塔里木大学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以阿拉尔某中学为例”(项目编号:TDGRI202271)。11.塔里木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语文教学研究与反思”(项目编号:TDYKC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