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深度理解的单元复习课

2023-09-20 13:51黄锋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单元复习课解三角形

黄锋

[摘  要] 追求深度理解的单元复习课在自主回顾中实现知识再建构,在温故操练中实现问题再发现,在合作探究中实现关联再剖析,在实践应用中实现思想再感悟,在总结升华中实现本质再理解,在拓展延伸中实现素养再提升.

[关键词] 单元复习课;解三角形;深度理解

基于深度理解的单元复习课对一章内容的梳理、整合、拓展、升华具有重要意义,其功能与价值不是常态的复习讲评课、专题复习课、查漏补缺课所能替代的. 追求深度理解的单元复习课,首先要梳理章节主线,串联零碎的、分散的知识,实现单元内容再建构,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所说的,“熟书生温,似乎在复习,但把新的东西讲进去了,找另一条线索把旧东西重新贯穿起来”;同时要站在深度理解的高度,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挖掘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另外,还要在应用拓展中感悟思想方法,把握数学本质,发展数学素养.

在“解三角形”的新授课中,学生以平面向量为工具研究了三角形中邊角的定量关系——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并学会了用余弦、正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对本章内容的复习,笔者认为,除了要达成上述基本目标外,还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明确解三角形的本质,从整体视角研究余弦、正弦定理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发挥本章内容的育人价值. 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结合解三角形(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谈谈对单元复习课的一些理解与认识.

教学设计

1. 自主回顾,知识再建构

问题1 请同学们回顾“解三角形”这一章的内容,能否用结构图的形式将它们表示出来呢?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建构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 在新授课阶段中,学生虽然已经逐一学习了各节内容,但是仍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还没有形成一般性思维策略,更谈不上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 单元复习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构建体现逻辑关系的知识网络. 在课堂之初,学生通过自主回顾,画出按知识点罗列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则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观点去理解问题,将各小节的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先初步勾画出来,再在后续课堂探究中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图.

2. 温故操练,问题再发现

问题2 阅读教材中已学过的三道例(习)题,你能总结余弦、正弦定理适用的类型,并进一步完善结构图吗?

(1)A,B两点之间隔着一个水塘(见图2),现选择另一点C,测得CA=182 m,CB=126 m,∠ACB=63°,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精确到1 m).

(2)为了在一条河上建一座桥,施工前在河两岸打上两个桥位桩A,B(见图3). 要测算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测算人员在岸边定出基线BC,测得BC=78.35 m,∠B=69°43′,∠C=41°12′,试计算AB的长(精确到1 m).

(3)如图4所示,为了测量河对岸A,B两地之间的距离,在河岸这边取C,D两点,测得∠ADC=85°,∠BDC=60°,∠ACD=47°,∠BCD=72°,CD=100 m,设A,B,C,D在同一平面内,试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精确到1 m).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三道习题的分析,学生分别概括出余弦、正弦定理的适用情形,即已知三条边,或已知两边及夹角,选用余弦定理;已知两角及一边,或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选用正弦定理. 初步完善并得到知识结构图(如图5所示).

追问:你能指出上述三种测量与计算问题之间的关系吗?你能说出解三角形的本质吗?

设计意图 上述三问源于教材三个小节中的三道例题,第(1)问是两点不可达又不可视的问题;第(2)问是两点可视但不可达的问题;第(3)问是两点都不可达的问题. 新授课时,学生是独立逐个解决的;现将三道例题放在一起研究,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整体思考问题. 研究发现,解决第(3)问先要将其化归为模型2(第(2)问的求解模型),在△ADC和△BCD中用正弦定理分别求出AD和BD(或AC和BC),然后再化归为模型1(第(1)问的求解模型)在△ADB(或△ACB)中用余弦定理求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 综合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悟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模型识别能力.

在解决第(3)问的过程中,将AD和BD看作未知量,求解过程体现了方程思想. 由此,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解三角形的本质,即在三角定律(三角形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内角和定理以及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基础上,建立题设条件(方程或不等式)与三角形本质的联系,从而求得三角形的全部或部分度量关系.

3. 合作探究,关联再剖析

问题3 结合余弦、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思考余弦、正弦定理是否具有一致性?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关联性. 首先,两个定理的证明起点与证明路径一致,都是从同一个向量等式出发,将向量等式数量化来证明的. 其次,在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时,可以利用内角和定理和正弦定理求解;也可以利用余弦定理,通过建立关于第三边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不同的定理解决相同的问题,说明两个定理必然具有一致性. 通过该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追问1:你能探究出证明余弦、正弦定理具有一致性的路径吗?

师生合作,借助向量等式及射影定理进行探究,探究路径如图6所示.

设计意图 利用向量等式证明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关键是向量等式的数量化,而向量等式的数量化又能得出射影定理. 因此,教师适时点拨,能引导学生得到一条探究路径——从余弦定理出发借助射影定理证明正弦定理.

追问2:你能通过具体实践,完整写出探究过程吗?探究过程可逆吗?

探究1:请结合射影定理由余弦定理推导正弦定理.

探究2:请结合射影定理由正弦定理推导余弦定理.

证明(探究1) 由a=bcosC+ccosB两边平方,可得a2=b2cos2C+c2cos2B+2bccosC·cosB.

因为cos2C=1-sin2C,cos2B=1-sin2B,所以a2=b2+c2-(b2sin2C+c2sin2B-2bccosC·cosB).

又a2=b2+c2-2bccosA,所以2bc·cosA=b2sin2C+c2sin2B-2bccosC·cosB.

因为cosA=-cos(C+B)=-cosC·cosB+sinC·sinB,所以2bcsinC·sinB=b2sin2C+c2sin2B,所以(bsinC-csinB)2=0,即=.

同理可证==.

设计意图 很多数学知识的发现都源于大胆猜想,然后严格证明.另外,逆向推理也是拓展探究的一种方式.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的培养应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追问3:能否不借助射影定理直接实现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互证呢?若能,请小组合作写出探究过程.

探究3:请由余弦定理直接推导正弦定理.

证明 在△ABC中,0

探究4:请由正弦定理直接推导余弦定理.

证明 在△ABC中,A+B+C=π,所以sin2A=sin2(B+C)=(sinBcosC+cosBsinC)2=sin2Bcos2C+cos2Bsin2C+2sinBcosCcosBsinC=sin2B(1-sin2C)+(1-sin2B)sin2C+2sinBcosCcosBsinC=sin2B+sin2C+2sinBsinC(cosBcosC-sinBsinC)=sin2B+sin2C+2sinBsinC·cos(B+C)=sin2B+sin2C-2sinBsinC·cosA.

由正弦定理得sinA=,sinB=,sinC=. 所以a2=b2+c2-2bccosA.

设计意图 直接进行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互证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深度理解解三角形(单元复习课)的核心. 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中,sinA适当变形,本质上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等价转化,即bcsinA=,其中p=. 在实现深度理解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拓展了知识面,使学生对关联结构的理解更加透彻.

4. 实践应用,思想再感悟

问题4 能否多角度解决下列问题?

化简:sin218°+sin242°+sin18°·sin42°.

方法1 原式=++sin18°·sin42°=1-[cos(60°-24°)+cos(60°+24°)]+sin(30°-12°)·sin(30°+12°) =1-cos24°+cos212°-sin212°=1-cos24°+(1+cos24°)-(1-cos24°)=.

方法2 在△ABC中,令A=120°,B=18°,C=42°,△ABC的外接圆直径2R=1,则b=sin18°,c=sin42°,a=sin120°. 又a2=b2+c2-2bccosA=sin218°+sin242°-2·sin18°·sin42°·cos120°=sin218°+sin242°+sin18°·sin42°,所以sin218°+sin242°+sin18°·sin42°=sin2120°=.

設计意图 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拉格朗日说过,如果代数与几何各自分开发展,那么它的进步将十分缓慢,而且应用范围也很有限,但若两者互相结合而共同发展,则会相互加强,并以快速的步伐向着完美化的方向猛进. 方法1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本题也可应用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化简求解),从代数角度解决问题;方法2通过构造三角形,从几何角度解决问题. 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体现了数学美.

5. 总结升华,本质再理解

问题5 经历本节课完整的探究过程,你能最终完善单元知识结构图吗?

经过师生合作探究,本节课最终完成了单元知识结构图的建构(如图7所示).

设计意图 整节课基于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本质的一致性,层层深入探究,学生通过单元知识结构图的建构,逐渐明确定理间的结构关系,思维水平螺旋上升,数学素养也得到提升.

6. 拓展延伸,素养再提升

问题6 你能完成下列拓展练习题吗?

(1)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已知2b=a+c,sin2A=sinBsinC,试判断△ABC的形状.

(2)求证:sin2α+sin2

(3)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已知p=(a+b+c), 求证:△ABC的面积为S=.

(4)设圆O内接四边形的边长分别为a,b,c,d. 已知p=(a+b+c+d),求证:内接四边形的面积为S=.

设计意图 结合课后拓展练习题,既能巩固经典方法,又能拓展课堂探究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更能探究和解决实践应用性问题,有效将课堂上的探究延伸到课堂外.

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教师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探索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实现教育价值.”[1]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师要思考:随着新知识的获取、新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进一步厘清知识间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要求学生体会在学习过程中蕴含着哪些思想方法?为此,单元复习需要重新建构单元整体结构,将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以及蕴含的数学思想融为一体,让学生深刻理解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可辨别的、可拓展的、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认知结构[2].

1. 单元复习课需要树立大观念

单元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与总结,不是单元题型的归纳与分类,而是要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明确数学对象的研究内容、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 正如章建跃博士所讲:“基于全面实现数学育人目标的实现,必须强调数学的整体性,逻辑的连贯性,思想的一致性,方法的普适性,思维的系统性.”本节课正是在“怎样定量研究三角形”这个大观念的指引下,开展对单元内容的建构,阐述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充分认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充分感悟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

2. 单元复习课需要确定大主题

单元复习课通常有一个贯穿整章的大情境,这里的大情境是为大主题服务的. 单元复习课的大主题可以知识为主线,也可以思想方法为主线. 如本节课的大主题就是以知识为主线,即将分散在三个小节中的三个具体的测量与计算问题整合成大主题,围绕大主题对本章内容进行再审视、再探究、再生成、再归纳、再建构.

3. 单元复习课需要组织大探究

单元复习课往往采用大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合作帮助学生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引导学生挖掘本章知识间的内在关联. 郑毓信教授认为,数学教学中对基础知识“不应求全,而应求联”,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大探究是理解关联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 例如本节课在深入探讨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本质的一致性问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大探究;在借助“形”将三角化简求值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时,又进行了第二次大探究.

4. 单元复习课需要实现大融通

单元复习课在帮助学生整理知识、训练技能上是容易达成的,但在思想方法的渗透上往往是贴标签式的. 因此,单元复习课要将本章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文化加以融通:做到知识内在本质融会贯通,做到知识深度理解有根有据,做到数学思想方法根植课堂,做到数学深厚文化巧妙融合. 由此,真正实现全章教学的融通,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曾荣. 数学章节复习课教学研究——以《指数与对数》为例[J]. 教学研究与评论,2022(06):58-65.

猜你喜欢
单元复习课解三角形
主题意义建构在高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解三角形的题型
以解三角形为例研究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变革方向
“话题式”教学对于提升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效果的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四川卷与全国卷试题对比之“解三角形”
解三角面积最值问题的一般方法
例谈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有效策略
从《解三角形》看教材与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