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N:职业教育扶贫新模式

2023-09-18 00:51:12王旭东连晓庆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扶贫模式职业教育

王旭东 连晓庆

摘  要: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摆脱代际贫困的有效方式。“1+1+9+N”模式是从教育扶贫到教育脱贫过程中一种实践型模式,该模式基于的理念为:全方位系统性帮扶,变“输血”为“造血”和价值共创、共同发展。框架具体内容为:“双管齐下”式扶贫,“双位一体”的扶贫主、客体和主动作为、辐射式带动,该模式成为了职业深度扶贫新模式的一个实践参照。

關键词:职业教育;职教扶贫;深度扶贫;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4-006-06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一部分,是“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的关键[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路上一个重要的脱贫攻坚武器。2016年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意味着职业教育脱贫进入关键阶段。在职教扶贫的浪潮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在对口支援承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1+1+9+N”扶贫新模式,本文将从框架提出的背景,构建理念以及框架具体内容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1+1+9+N扶贫新模式的提出

2015年,天津市教委与河北省教育厅签署了《天津市河北省关于加强津冀两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合作协议框架》,该协议指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到相应的产业转移地开展跨区域联合办学”。201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对口支援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框架协议》,天津市政府援助2亿元,并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利用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优质资源、“学校”提供职业教育品牌和智力资源,支持承德市建设一所高水平职业院校——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旨在培养符合承德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支撑承德市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加快助力脱贫攻坚步伐,并成为扶贫脱贫的标杆。2018年,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建成并开始招收首批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扶贫工作已告一段落,但如何帮助其真正脱贫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为此,在多方扶贫主体的积极协作下,形成了“1+1+9+N”这一创新性扶贫新模式。

(一)强化提高被援建高校职业教育水平的应然所需

强化提高即加强巩固使水平得到提升。其一,办学层次的提升要求有与之相契合的师资队伍水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以承德技师学院为基础产生,承德技师学院的办学层次为中职院校,而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则为一所高职院校,这就要求其必须具有符合高职院校水平的师资力量,涵盖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方式等。其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须与承德市现有、未来产业结构相契合。一方面,需不断根据承德市产业发展诉求灵活设置符合承德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朝阳专业;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现有特色专业的建设能力,使之能够符合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其三,实验实训室建设要达到高职院校的水平。实验实训室建设不仅体现在实验实训设备的购买和安装上,更体现在设备的维护及维护所需的技术人员上。其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的开发与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经在学术界和实践界已成共识,作为新生的高职院校,不仅需要获得产业、企业资源,更需要开展校企合作的经验。上述需求均对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虽然在援建过程中,“学校”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例如,开展“手把手”“师徒制”的师资培训,已成功举办了3期,每次4个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师资班”,累计为168名一线教师与管理人员开展了培训。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要求这种“师徒式”的一对一帮扶模式持续开展下去,从而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彰显高水平办学能力。

(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两者之间体现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且相关研究表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表征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4]。这就意味着地区的脱贫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尤其在当前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更加要求区域内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现实中,承德市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却不尽人如意。其一,缺少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在支持援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之前,承德市仅有3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有限,并且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也不能满足承德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这三所高校专业领域主要为石油、旅游以及护理,无法与承德市产业结构相契合。其二,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匮乏。相关研究表明,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不足[5],这意味着农村地区劳动力未能接受有效、实用的技能培训,进而折射出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匮乏,这成为制约农村地区脱贫的主要障碍,也成为承德市实现脱贫的重要阻力。为此,如何在帮扶援建的同时助力承德市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阻断返贫,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所愿

能否真正阻断返贫是检验脱贫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贫困地区永久摆脱贫困的重中之重,这其中,通过教育脱贫的模式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可谓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模式。美国教育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人口中受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就越高[6],这同样适用于衡量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承德市地处山区,具有5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家庭辍学率较高,同时贫困区域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进而导致受教育人口有限,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受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京津冀三地任何一个地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进程,但伴随京津两地产业的转移,承德市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急需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方式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支撑本地企业的用人需求,这就为承德市实现脱贫提供了一种重要模式。通过职业教育模式的扶贫,有助于深层次撬动贫困家庭贫困的因素,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从而潜移默化地带动整个家庭的脱贫,同时,通过职业培训可使低收入群体获得一技之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扶贫扶智”相结合,进而真正阻断返贫,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1+1+9+N扶贫新模式的构建理念

(一)全方位系统性帮扶

全方位系统性旨在体现“扶贫主体的多元性、扶贫过程的针对性以及扶贫结果的持续性”三个方面,犹如一个链条上环环相扣的环,任何一环都需要有的放矢,以此确保扶贫效果。

1.扶贫主体的多元性

“多元主体缺失、精准扶贫结构单一”[7]是当前教育扶贫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成立是津冀两地政府、承德市政府、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内的多个主体共同积极作用的结果。如从扶贫结果上看,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成立可视为扶贫工作结束的一个标志,但是,为帮助承德市实现可持续脱贫,“学校”积极与津冀两地政府、承德市政府、承德市职教中心、津承两地企业、天津驻承德帮扶组进行沟通,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和职业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将其共同纳入职教扶贫主体的行列,形成了多元化的扶贫主体。

2.扶贫过程的针对性

扶贫过程的针对性旨在充分发挥各扶贫主体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有的放矢做好扶贫的每一项工作。首先,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征决定了其在实施扶贫过程中必须依靠行业或企业的力量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其校企合作优势,积极联络企业,将其引入承德市的职业教育中。其次,充分发挥承德市9个县内职教中心的作用,将职业教育的扶贫范围辐射到县一级的乡村,旨在形成跨省域的升学和就业通道。

3.扶贫结果的可持续性

扶贫结果的可持续性主要表征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向好发展。对承德市而言,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导致诸多的行业企业难以在该地区落户经营,这进一步导致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流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部分向承德市转移落户的企业也急需大量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本地的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上述两种情境下,需发挥扶贫主体多方联动作用,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为承德市提供一股“永不撤退”的帮扶力量,助力承德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变“输血”为“造血”

“造血”是生物学概念,指有机体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过程,表征有机体呈现的是一种向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独特、不可或缺,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是脱贫攻坚的有生力量[8]。相关研究表明,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和赋值,提高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消除贫困的脆弱性和持久性是彻底解决贫困的基础[9]。为此,帮助贫困地区开发人力资本、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就尤为重要,这一逻辑视角体现的是一种“造血”式的扶贫机制,即通过相关机制的构建源源不断地为贫困地区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需求大量的人力资本,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富有生机的“造血”机制。新模式的表征是一个人力资本开发、培养和输送的“造血”机制。其一,以“学校”为依托,借力其在长期校企合作中形成的优势校企资源,让合作企业作为培养职业教育人力资本的一个主体。其二,以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基地和平台,充分发挥其已形成的优势职教资源,辐射承德市贫困县的9个职教中心,不断为职教中心培训、培养人力资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其三,充分发挥天津市先进制造业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机会。在上述合作过程中,产业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既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人力资本质量,又有益于企业落户当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岗位,此机制就如生物体自组织过程中为生存和发展持续不断的产生和输送能量。

(三)价值共创,共同发展

“价值共创”是营销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管理学大师Prahalad和Ramaswamy认为价值共创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价值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是价值创造的轨迹;二是价值共创的核心是消费者与企业在互动过程中的体验价值,价值共创的本质体现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共同参与某一产品或技术的使用价值的创造来实现彼此的需求,强调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互动[10]。同时,依据组织管理学理论,在“1+1+9+N”模式中,高校、企业、职教中心之间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合作联盟,在此联盟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通过“扶贫”与“被扶贫”这一活动相互联结起来,通过价值共创来实现共同发展。具体而言,第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天津市日益面临着生源逐年减少的问题,而承德市生源较多,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较少,以此为契机,承德市便可成为天津市职业教育生源的招生基地,既为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机会提供了一种途径,同时对于天津市自身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具有较大裨益;同时,天津市对制造业人才的大力需求也为承德市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第二,“学校”作为国内职业教育领域的首所本科高校,担负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任,对口帮扶承德市援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可以以此为试点,有效打通学生跨省际、跨院校之间的升学,这对于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具有先行示范作用。第三,天津市依托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为承德市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技能培训,管理人员培训等,同时通过优质校企合作資源的引入,可以有效深入带动承德市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彻底阻断贫困的根基。

三、1+1+9+N扶贫新模式的框架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帮扶建成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之后,充分考虑承德市自身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入拓展扶贫模式,构建了“1+1+9+N”扶贫新模式,其中,“1”分别指“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和“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9”指承德市的9所“职教中心”,“N”指天津市和承德市的若干个行业、企业。这几种类型的主体将以职业教育扶贫为主线,通过资源互享,充分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共同助力承德市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一)“双管齐下”式扶贫

教育扶贫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扶教育之贫,即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匮乏和贫弱,为贫困人口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二是通过教育扶贫,即通过办好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优质和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使他们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自我发展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为推进贫困地区减贫脱贫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1]。职业教育扶贫作为教育扶贫的一种类型,同样具备教育扶贫的意涵,“1+1+9+N”模式表征的正是职业教育扶贫内涵的实践体现。

其一,“学校”帮助援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对承德市9个职教中心的帮扶体现的是“扶职业教育之贫”的内涵,即援建高水平职业院校、为现有职业教育机构提供课程、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指导、提供跨省域的升学和就业通道,进而提升承德市自身开展职业教育的水平,为更多的贫困人口提供接受高水平职业教育的机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18年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招生以来,现有在籍的1 647名学生中,包含96名建档立卡学生,其中一年级85名,二年级11名,这些学生可享受三免一助政策,即免学费、住宿费、书费,享受国家奖助学金。其二,将天津市和承德市若干企业、行业纳入到该模式中,本身就是对承德市招商引资的一种贡献,同时,也体现了借助行业、企业共同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助力承德市产业发展,进而助推经济发展。此外,行业企业的参与也有助于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正如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表示“在职业教育资源、市场需求等方面,要让每个孩子接受教育后与用人单位直接对接,一毕业就有岗位,让这些孩子在岗位上稳定就业。

(二)“双位一体”的扶贫主、客体

一般认为,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即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即教育活动的对象指向[12]。以此为依据,凡是能对贫困群体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被视作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而教育精准扶贫的客体即各级各类教育治贫实践中的贫困对象。

其一,一般情况下,扶贫主体与扶贫客体在身份上呈现出差异性,处于独立的状态,但在“1+1+9+N”模式中,部分扶贫主体同时也表现为扶贫客体,即同时作为“扶者”与“被扶者”的角色存在。具体表现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始终呈现的是“扶贫者”主体角色,承载的是一个平台和基地的角色,并与扶贫客体开展合作,其帮扶的扶贫客体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承德市的9所职教中心,其中,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同时又是9所职教中心的扶贫主体,而职教中心作为一所培养中职学生的机构,其扶贫主体的作用则体现在,为各自所属区、县的中职学生、技能人员开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培训,并打通升学和就业通道,以此途径帮助区县内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摆脱贫困。

其二,“企业”“行业”等资源尚未核心参与“职教扶贫”是当前职教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职业院校贫困家庭的子女想实现“高质量就业”,那么“企业”“行业”等各类资源都应参与到职教扶贫过程中,才能合力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1]”。“1+1+9+N”模式中包含着隶属于天津市和承德市的若干企业、行业,这些企业、行业作为扶贫主体的作用体现在对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职教中心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契合承德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性人才。同时,作为客体身份体现在与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职教中心联合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提前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规格型人才,比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联合组织了由2018、2019两级新生联合组成的“博世力士乐双元制班”和“大众变速器双动力班”,共有38名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生成功进入项目,既满足了企业的自身需求,也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就业补助。

(三)主动作为、辐射式带动

由交易成本理论可知,任何组织或个体的行为都有意愿和行动两部分构成,只有意愿和行动同时发挥作用时,组织或个体开展的活动才能是高质量的。在“1+1+9+N”模式中,各扶贫主体积极作为,主动合作,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核心,形成了点面结合,辐射式带动的合作局面。

其一,主动作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点为“扶贫主体的主动作为与实践层面的扎实推进和切实有效”,“1+1+9+N”模式的形成是扶贫主体间一种积极主动的作为,在目标导向上体现为需求发展型,与政府政策主导型扶贫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充分发挥扶贫主体的优势和特色,开展教师和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一方面,充分发挥教育部在天津设立的“国家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作用,对“1+1+9+N”模式中的合作学校及承德市其他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系统化培训;另一方面,“学校”与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根据实际需求,协助承德市教育局制定培训规划和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二是提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指导。“学校”向合作学校提供京津冀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需求信息,为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指导和支持。三是共享联盟内校企合作资源,通过优势企业资源为承德中职学校学生在天津實习与就业提供支持。

其二,考虑全局,辐射式带动。从范围上讲,承德市所属的所有的市、区、县全部脱贫才算是真正的摆脱贫困。在这个层面上,将9个职教中心、N个行业、企业纳入到脱贫模式中体现的正是基于全局的考量,旨在通过职业教育的扶贫手段带动每一个区县的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本质上讲,此模式可谓是一个“由点到面”的一揽子支持计划,从最初的扶贫目的逐步深入到到最后实现脱贫的目标,可谓是步步深入,彻底撬动了贫苦的根源,对于助推承德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07):12-21.

[2]瞿晓理.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研究——基于2015-2018年网络报道的内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48-54.

[3]职业教育成为脱贫攻坚“排头兵”[N].中国青年报,2017-10-10.

[4]冯为远.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中山市为例[J].高教探索,2019(07):92-96+107.

[5]魏巍,曾义,刘炜.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0):28-30.

[6][美]兰德尔·柯林斯.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7]赵垣可,刘善槐.教育精准扶贫的难为与可为-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J].理论月刊,2020(02):143-151

[8]余克泉.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大有可为[N].光明日报,2018-11-23(14).

[9]李兴洲.公平正义: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2017(03):31-37.

[10]简兆权,令狐克睿,李雷.价值共创研究的演进与展望——从“顾客体验”到“服务生态系统”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09):3-20.

[11]李兴洲.新中国70年教育扶贫的实践逻辑嬗变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9(05):3-7.

[12]叶澜.教育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9+N: New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Xu-dong, LIAN Xiao-qing

(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 The "1+1+9+N" model is a practical model in the process from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o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model is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ssistance, changing "blood transfusion" to "blood production", and co-creation of value and common development. The specific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the paper are: "two-pronged approach" poverty alleviation, "two-in-one" poverty alleviation subject, object, and active action, driving by radiation. This model has become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a new model of professional in-depth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Deep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收稿日期:2023-04-25

作者簡介:王旭东(1983),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扶贫;连晓庆(1986),女,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扶贫模式职业教育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之主策
理论观察(2017年1期)2017-03-15 19:59:38
畜牧产业联动扶贫模式分析
解决甘肃扶贫问题的对策探析
电商扶贫的可行性探析
商(2016年28期)2016-10-27 20:13:10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