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非典型雇佣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3-09-18 20:46:28任林杨素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研究热点

任林 杨素华

摘  要:研究基于2003~2022年中国知网关于新型非典型雇佣方面的502篇核心期刊(CSSCI)论文,通过使用Citespace和Nvivo分析工具,依次对发文数量、作者分布、关键词共线聚类和突发检测分析,根据数据编码、词频分析获取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研究热点。研究结论显示新型非典型雇佣越来越呈现出以数字平台为依托、以工作自主为特色、以时间付出为成本和以算法控制为准则的演进特征;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混合劳动力管理、虚拟团队沟通与信任、算法控制与绩效评价体系、职业任职标准与评价等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也将面临数字化、虚拟化、分布式和超职场管理的新挑战。

关键词:新型非典型雇佣;研究热点;演进特征; Citespace;Nvivo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4-090-07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催生了共享经济和零工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业态新就业不断涌现。《2022年零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8.5亿的劳动力人口中,灵活就业人数就达2亿人,其中互联网灵活就业人数达8 500万人,灵活的用工形态将逐步成为未来主流用工方式之一。传统非典型雇佣在技术力量的动态演化过程中逐步诞生出以数字平台支撑、灵活弹性、工作自主以及算法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新型非典型雇佣[1]。数字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工作流程和雇佣方式,组织的地域、成本与时间边界也将逐步被打破,技术变革使得通过互联网与劳动力进行接触成为企业整合资源并获取竞争优势的另一种解决方案。管理情境理论认为,在不同时代情境下相对非典型雇佣,新型非典型雇佣有着鲜明的时代基因,将成为时代发展留下的一个无法逃避的命题。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国内目前对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研究相对分散,同时缺少规范统一的概念。因此,针对新型非典型雇佣雇佣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梳理了近20年来中国知网关于新型非典型雇佣的502篇核心期刊文献,归纳出最新研究进展和演化特征,以期引起更多學者关注并持续探索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相关研究,为未来中国人力资源新发展贡献知识和智慧。

一、研究设计

(一)文献甄别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助推商业模式创新,新型非典型雇佣也随之兴起。在时间分布上,通过国内和国外数据库检索发现数字经济最早发文时间是2003年,因此设置文献甄别的时间选择区间为2003~2022年;在语言上,选择中文文献进行研究,暂不包括国外期刊文献,因其缺乏参考意义;在内容选择上,通过布尔逻辑运算进行关键词检索手动识别出属于新型非典型雇佣的文献,由于缺少统一规范和准确的关键词,此方法容易遗漏一些关键文献,通过参考文献引用逻辑和文献因果链去补充可能丢失的数据效果显著。

(二)数据来源

通过中国知网经济管理领域核心期刊(CSSCI)论文为研究数据,以“非典型雇佣”“新业态新就业”“零工”“平台劳动”“平台用工”“灵活用工”“灵活就业”“众包工作者”“数字劳动”“数字用工”“数字灵工”“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在线劳动”“类雇佣”“远程劳动力”“混合劳动”“分布式人力”“虚拟劳动” 等关键词在目标刊物中检索相关文章,手动删除与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增加文献中可能被遗漏的参考文献,共收集502篇文献。同时,在进行质性研究时,通过聚类分析模块输入关键词下载对应文献,共计86份。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遵循陈超美等人在2008年提出的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的科学步骤[2],完成文献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同时,结合质性研究工具Nvivo软件来读取并分析文献内容,通过一次和二次编码获取词云分布整合并输出最终的研究成果。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首先,通过Citespace软件对502篇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通过共词共线分析、聚类分析和突发检测分析[3]归纳出当前主要研究热点和演化特征,有利于获取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系统综述。

其次,结合新型非典型雇佣的可视化分析,按照7个聚类分析结果分别获取并下载分类文本(86份文献),通过Nvivo软件获取词云分布并手动提取关键信息。根据计量分析和编码结果,基于系统性综述的方法形成新型非典型雇佣雇佣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二、数据分析

(一)研究趋势与变化分布

通过对中国知网2003~2022年间发表的502篇核心论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7年发文数量增长缓慢,仅有21.31%的文章在此阶段发表。随着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和零工经济的发展,新型非典型雇佣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2018~2022年间新型非典型雇佣的文献数量显著增加,占发文总量的78.69%,直到2022年达到143篇的峰值,占发文总量的28.49% 。同时发现2020~2022年发文数量呈倍数增长,说明新型非典型雇佣近年来是个备受关注且活跃的话题,具体如图1所示。

基于2003~2022年的文献数据分析,共有786位作者发表了502篇文章。其中最活跃的36位作者,每位作者至少发表2篇文章,发文量相对较少且分散,通过作者之间的连线图可以看到顶级作者之间的一些合作模式。譬如来自刘善仕、裴嘉良和魏巍三位学者主要关注算法控制[4]、零工工作自主[5]、非典型雇佣[6]、工作自主性[7]和零工的创新管理[8]等,具有高度相关性。通过对关键作者的论文分析发现,研究者们对新型非典型雇佣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法律法规、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包括新型非典型雇佣的形式、雇佣关系的区别、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特征、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与制度创新、新型非典型雇佣产生的问题和挑战等。

(二)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关键词共线分析

通过 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分析,时间范围设定2003~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分别导入502篇新型非典型雇佣研究数据,得到新型非典型雇佣关键词共线图及词频分布表,如图2和表1所示,共现图谱聚类效果较好;但是从共线中心性来看,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研究相对分散,跟核心概念的不统一有很大关系,很多同类问题由于表述缺少理论一致性,导致问题的聚类偏分散。

根据文献关键词词频分布表发现,高频关键词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零工经济”“灵活就业”“数字平台”“共享经济”“劳动关系”“数字劳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数字平台”“灵活用工”“网约车”“平台用工”等,各有侧重又存在一定的共性。例如,词频和中心度的都很高的有“零工经济”“灵活就业”“劳动关系”等。从关键词的共线性方面比较显著的有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环境、技术和制度因素,包括 “数字经济”“算法控制”“就业生态”“再技能化”“劳动权益”和“劳动保障”等;从创新、制度等角度研究新型非典型雇佣问题,关键词包括“绿色平台”“创新治理”“对策探究”等。

2.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关键词共线分析获得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研究热点分布情况,在共现图谱上再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7个研究聚类,具体如下:“灵活就业”“ 劳动关系”“ 数字经济”“ 数字劳动”“ 零工经济”“ 新业态”“ 经济增长”“ 平台用工”,如图3所示。

根据文献计量统计,现将各聚类典型文献分析,如表2所示。

3.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建立在关键词共线分析基础上,通过Citespace进行突现率检测即可得到词频的变动趋势。新型非典型雇佣研究突现率最高的被引词有10个,如图4所示,“零工经济”突现强度最高,为 8.9,时段是2005~2016 年;“共享经济”的突现强度为6.23属于第二高,时间范围是2016~2020年;“灵活就业”的突现强度为 5.94,时段为 2005~2016年,以下突现的关键词依次是“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养老保险”“网约工”“人工智能”“用工模式”“数字平台”。以上关键词都是新型非典型雇佣研究领域最新前沿热点。

通过关键词突现图显示,根据数字技术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梳理了国内新型非典型雇佣研究热点的演变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型非典型雇佣起步阶段(2003~2012)。1994~2002年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萌芽期,2003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迎来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用户数量激增,以网络销售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带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业态也开始不断显现,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流量争夺与用户积累依然是商业模式竞争的核心内容。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估算截至2003年底中国城镇非典型雇佣者总量约为4 700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的18%左右。同时期的文献显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关注依托数字平台的灵活就业人群、新就业群体的劳动关系认定、社会保障问题等的探究,主要针对当前劳动法规制的空白提供解决方案。

第二阶段:新型非典型雇佣发展阶段(2013~2022)。2013年开始,中国的数字经济开始进入成熟期,智能手机引领时代转型,线上线下开始进入产业融合阶段。随之产生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零工经济、众包经济、在线直播、网络营销等也在加速新业态新就业的出现,如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共享单车、猪八戒网、抖音直播等,依附在平台上运营的新兴组织,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实现盈利和发展,因此新就业群体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截止2022年灵活就业人数已达2亿人。2021年,北京市发布《关于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对新就业群体的劳动保障问题纳入规范化管理,不仅提升了新型非典型雇佣人群的就业保障和职业归属感,而且有利于未来的纵深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根据2022年零工经济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出现了三大新蓝领零工群体,分别是快递员(300万人)、网约车(持证400万人)和外卖骑手(1 300万人)。零工市场规模巨大,细分领域蕴含机遇,应不断优化社会用工生态。自2016年以来,关于新型非典型雇佣方面的文章数量激增,引发学者广泛关注,此阶段也是研究成果较多的时期。2022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促进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研究》,新就业形态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业态发展还不成熟,相关公共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亟需修订以及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还需完善等[17]。

第三阶段:新型非典型雇佣的超职场阶段(2023~至今)。2023年,随着ChatGPT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引发学者关于未来工作的很多思考。随着数字技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职业的可替代性、灵活性和自主性在技术进步的引力下都将成为可能。约翰·布德罗提出的超职场阶段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和可能[18]。利用平台建设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库,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性、扩散性和脱离性三个指标的调整,组织内的所有工作都可以进行微分解,并扩散到外部平台以非全职工作方式完成时,此时组织内的大部分全职工作会被脱离或替代。而组织结构也将以渗透性、互联性、合作性和灵活性程度来进行适配,在工作回报方式上高度实现工具数字化管理,提倡即时性、个性化和创造性支付。这种超职场工作模式将会颠覆现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求职人员根据能力、时间、空间利用人力资源数字平台开启自由工作时代,新型非典型雇佣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2003~2022年发表的502篇核心期刊文献数据,通过使用Citespace和Nvivo分析工具,描绘了文献研究的发展趋势。针对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和质性分析获得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从产生背景和发展来看,新型非典型雇佣与当前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战略、数字创新、数字组织和数字劳工的相关发展密不可分,与传统非典型雇佣区别的是新型非典型雇佣有着鲜明的数字化时代特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作替代性增强,新型非典型雇佣将成为未来企业雇佣人才的主要雇佣方式之一,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和企业内部资源的流動。

第二,从研究对象和内容来看,研究对象复杂且涉及范围广主要有灵活就业从业者、各类零工群体、平台众包从业者和独立承包商(自雇佣者)、虚拟团队、混合劳动力、分布式雇佣等;研究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算法控制、平台三角用工、时间套利、时间弹性、数字剥削、第三类劳动、“去劳动关系化”、创新绩效、超级绩效等实践领域。

第三,从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来看,从最初单纯关注工作弹性和保障问题开始转向以数字平台为依托、以工作自主为特色、以时间付出为成本和以算法控制为准则。人力资源管理也将面临数字化、虚拟化、分布式和超职场管理的新挑战。新型非典型雇佣中的许多操作和战略领域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展望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ChatGPT)飞速发展并持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新型非典型雇佣在时代还没做好准备的时候就闯入商业发展轨道,未来已来,如何提前做好商業模式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结果,提出新型非典型雇佣的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紧抓新型非典型雇佣的发展新机遇。新型非典型雇佣的产生发展与演进逻辑离不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数字创新和数字战略为理论视角,进行新型非典型雇佣对企业和员工的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通过数字创新重塑劳动角色,弱化管制,实现工作解放,强化新自由主义;在数字中国和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探索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采用新型非典型雇佣雇佣的有效管理决策。

第二,探索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纵深研究。当前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呈现复杂性和分散性,研究范围广但深度不足。譬如可采用数字劳动理论,开展数字零工或知识型零工的虚拟团队沟通与信任研究等。同时还可基于绿色管理视角研究新型非典型雇佣人员的行为和心理的研究,以职业安全感、职业污名感、情绪耗竭、工作压力感等为理论基础,探索新型非典型雇佣人员的绿色人力资本开发、绿色组织公民行为、新型非典型雇佣的任职标准与绩效评价体系、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研究都值得深入。

第三,构建新型非典型雇佣发展新秩序。数字算法的持续迭代(ChatGPT)对职业替代的风险持续增加,老年化社会和少子化现象的出现,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研究边界将不断扩大,也将出现更多有趣的问题和命题[19]。在当前国家努力向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奋进时,对一直处于社会职业边缘的新型非典型雇佣人群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以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社会责任等为理论基础,探索共享平台企业新型非典型雇佣的社会责任治理模式、价值共创体系研究等;随着未来社会劳动力下降,灵活员工综合服务平台、人机交互管理系统、超职场数字平台等新型非典型雇佣模式的应用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裴嘉良,刘善仕,蒋建武,等.共享经济下新型非典型雇佣策略研究——基于动态能力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1(07):109-124.

[2]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02):242-252.

[3]Chen JM. Chang CI. The co-opetitive strategy of 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with remanufactur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2,30(02): 387-400.

[4]裴嘉良,刘善仕,崔勋,等.零工工作者感知算法控制:概念化、测量与服务绩效影响验证[J].南开管理评论,2021(06):14-25.

[5]裴嘉良,刘善仕,崔勋,等.算法控制能激发零工工作者提供主动服务吗?——基于工作动机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22(09):74-85.

[6]刘善仕,裴嘉良,葛淳棉,等.在线劳动平台算法管理:理论探索与研究展望[J].管理世界,2022(09):225-239.

[7]刘善仕,裴嘉良,钟楚燕.平台工作自主吗?在线劳动平台算法管理对工作自主性的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43(02):52-67.

[8]魏巍,冯喜良.零工经济中的工作关系研究与政策优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9):74-85.

[9]王全兴,刘琦.我国新经济下灵活用工的特点、挑战和法律规制[J].法学评论,2019(04):79-94.

[10]王曰影.零工经济视域下新型劳动关系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08):45-54.

[11]陈斌.国外数字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的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22(04):124-136.

[12]束开荣.构建数字劳动的物质网络:平台规训、算法协商与技术盗猎——基于“送外卖”的田野调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09):39-58.

[13]张杉杉,杨滨伊.零工经济中平台型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外卖骑手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06):80-89.

[14]白艳莉.论当代灵活就业发展的微观基础:组织人力资源雇佣模式的弹性化[J].当代财经,2007(02):16-19.

[15]胡放之.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与劳动力市场变革[J].学习与实践,2021(10):71-77.

[16]孙萍,陈玉洁.“时间套利”与平台劳动:一项关于外卖配送的时间性研究[J].新视野,2021(05):109-116.

[17]龙立荣,梁佳佳,董婧霓.平台零工工作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与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1(10):6-19.

[18][美]约翰·布德罗,[美]瑞文·杰苏萨森.未来的工作——传统雇佣时代的终结[M].毕崇毅,康至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5.

[19]李海舰,李凌霄.中国“共享员工”劳动用工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2(03):116-134.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New

Type of Atypical Employment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and Nvivo

REN Lin, YANG Su-hu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hu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efei 231201,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was based on 502 core journal (CSSCI) papers on new atypical employment published by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 (CNKI) from 2003 to 2022.TheCiteSpace and Nvivo analysis tools were used to successivelyanalyze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author distribution, keyword collinear clustering, and burst detection. The research hotspot of new atypical employment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data coding and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The research findingshave shown that the new atypical employment increasingly embodies theevolutionary featuresof digital platforms, work autonomy, time payment, and algorithm control. Future research may focus on hybrid labor management, virtual team communication and trust, algorithm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s, occupational tenure standards and evaluations, et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will also face new challenges of digitalization, virtualization, distributed, and super workplace management.

Key words: New Atypical Employment; Research Hotspots; Evolutionary Features; Citespace; Nvivo

收稿日期:2023-05-07

作者簡介:任林(1984),女,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组织与人力资源;杨素华(1986),女,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本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共享经济下的新型非典型雇佣策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合肥市多家平台企业的扎根理论研究”(项目编号:SK2021A0820);安徽外国语学院2022年度科研团队项目“后疫情下安徽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研究”(项目编号:awkytd202201);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乡村振兴中的业态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AH052804)。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职教论坛(2016年26期)2017-01-06 19:04:59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职教论坛(2016年27期)2017-01-05 16:59:31
基于CNKI的智慧旅游研究文献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33:2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中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大学教育(2016年6期)2016-07-06 00:07:27
会计学者在研究什么
会计之友(2016年12期)2016-06-21 15:06:55
国内移动用户行为研究热点与前沿
商(2016年3期)2016-03-11 12:43:03
光纤通信技术现状及研究热点分析